首页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情感纪实校园文学散文随笔诗词歌赋文化读书杂文时评戏剧小品哲理日记
今日更新
今日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忽然花开文学网 >> 文化·读书 >> 正文    
     




 
东林朱文杰 文/晓忆
 

江南有个名城叫无锡,无锡有个书院称东林。大凡锡城人,都不会对东林陌生,每每提起东林,一声在“东门呢”,说得是最自然最亲切不过了。这座明朝的先人们留下的文化遗址,已经和无锡的泥人,阿炳的二泉映月乃至那香甜肥糯的酱排骨,一道成为了锡城抹不煞的映记,任这座秀丽的城走过风风雨雨,仍然将从前丝丝缕缕的影子,重重的烙在锡城人的心上。
   
地处东门的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那闻名海内外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历经了数百年来的风雨荡涤,依旧鲜明地呈献在世人的面前。沉寂了许久的院落里,早就闻不见当年的顾宪城,高攀龙他们的琅琅讲学声了,唯有一年又一年花开花落的岁月默默的不情愿的覆盖着过去的痕迹,一层一层地让远古的印记渐行渐远。
   
如今的东门已经是锡城的热闹所在,书院外是车水马龙一片嘈杂和热闹。也许是经历过了大风大浪,似乎尘世上的一切都不能影响他的静美,书院傲气地注视着如今喧嚣的一切,给自己深深的院落留一份从容和安静。
   
翻开这段历史需要勇气,同样保护这段历史也需要勇气。

这种勇气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更需要一种耐心和责任。

为了抢救和保护这段历史,于是,有一个叫做朱文杰的人,走进了东林这个深深的院落,承担起整理发掘的工作。

毕业于南大历史系的朱老先生永远是一副从容睿智,严谨而又有风度的样子,不紧不慢的语调,不吝啬字眼,但又决不浪费字眼的本领,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整理古书和发掘其中的精髓,这种工作是枯燥且又乏味的。为了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朱老的案几上常常备了三寸宽,五寸长的宣纸一摞。但凡看书看的眼睛酸乏时,抄起一张来,调点花青,水墨。用一杆勾线笔,画起袖珍的山水来,眯眼看过,只当是看过了远处,休息了眼神一番,接着再读那泛黄奥人的史书。曾经讨来几幅朱老的小山水,很清秀很养眼,赏心悦目的很。
   
朱老如果只是只会作他的学问,那就太看轻他了,做学问的时间,他是实实在在的做,不做学问的时间,同样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下班后回到家中,一改学究之气,挥刀弄铲,十八般武艺全来。搞掂一切的家务之余,操一支洞箫,立于阳台之上,悠悠咽咽的吹得忘形......

就在这样的宁静和不紧不慢中,一部《东林党史话》悄然面世了。这部学术性很强的书,花去朱老近十年的时间,写史书的人最不敢的是歪曲了历史,为了书中的描述还原于真实,朱老不放过每一次出差交流的机会。一个典故,一个章节,斟字逐句的下笔行文,家中书柜中夹着数不清的字条,见证了先生写书的辛苦,疼爱女儿的先生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让出唯一的书桌,而自己是掀起了铺盖在床板上完成了一部分章节的定稿。先生不满足一本书的成绩,相继有新书出来,为明史的研究继续添火加柴。
   
虽然先生已经退休,然而心似乎在他的东林还未收回来,依然接受着单位的随时呼唤,赶去那个他所眷念的东门,东门的东林,阔达从容的充实着他的每一天。如果你有机会去东林,你漫眼看过去的有关东林书院的所有文字解说,无一不是浸透了先生的心血才成就了今天的规模。

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专为无锡的东林书院做过一挡节目,从始至终,朱老作为最详实的解说员娓娓地细数着久远的故事......

国家的央视,没有忘记东林的存在,给予朱老先生的不仅仅是感动,朱老先生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开心和最慰籍的事!
   
朱老先生是作学问的人。先生恬淡,先生从容,先生不温不火,快乐地生活着,继续看书著书,吹萧弄笛,依然是夕阳里一颗别样的星辰.....

 

 
 
 
 
 
 
本文被阅读次
文章录入:晓忆    责任编辑:胡玲玲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评论主题:东林朱文杰(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笔 名: * Oicq: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忽然花开或作者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