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仰望云台

发布于:2014-03-27 11:2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夏日晨风
  终于赶在开学之前,携妻将女去了一趟向往已久的云台山。
  
  (一)云台印象

  对云台山的印象最早起源于烟盒。在我收集的烟标中,有几枚是关于云台山的,图案均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有壁立千仞的峰峦,有飞流直下的流瀑。尤其是一枚叫“云台三秀石”的烟标,不仅有彩墨的秀峰,还配有笔力潇洒遒劲的书法,整体一观,就是一幅完美的中国山水画。
  
  当时收集到这枚集书法绘画于一体的烟标时喜爱无比。就在想,云台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的景色究竟有多奇、有多秀?
  
  细细品味烟标上那几行文字:“云台山位于焦作市修武县内,山势雄险景色秀丽,飞瀑流泉唯伟壮观,碧潭小溪赏心悦目,最大瀑布之落差堪称全国第一。”心里一动,便有了去云台山的想法。
  
  后来从旅行社的宣传画册中,我知道了云台山内有红石峡、小寨沟、泉瀑峡、子房湖,茱萸峰、叠彩洞、万善寺等诸多景点。当从同事的电脑中看到一张张拍摄回来的奇美的云台山风景照片时,就更激起了我去云台山的欲望。网上搜索,得知: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位于豫西北太行山南麓,传说武王伐纣时途中遇雨,便在此安营扎寨、修兵练武,故得名“修武”。
  
  云台山便位于修武县境北,为太行山脉一支。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因山势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其实云台山旅游开发时间不长,不过近十 年间的事,远没有黄山、泰山等誉名久远,但它一经亮相便以地貌独特、景色绝佳而吸引着八方游客。云台山已入选我国首批28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它是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国家狝猴自然保护区七个国家级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云台山景区内不仅有地质地貌独特的自然奇景,还有众多富含深蕴的人文景观,有汉献帝的避暑台,有唐王李世民的点将台,有魏晋时“竹林七贤”的隐居故里,有药王孙思邈的采药炼丹遗迹,更有因唐代大诗人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而闻名的茱萸峰……(二)冒雨启程带着某种吸引和向往,我们于八月底的一个清晨启程。
  
  然而天公不作美,就在我们出发的前一刻,天下起了大雨,气温也骤降。妻子不得不又给每人翻出了一件厚外套,背包也因此而增加了重量,短裤换成了长裤,凉鞋也替换成了运动鞋。天虽是湿淋淋的,但我们的心却并不潮湿。我突然发现心境这东西甚是微妙,好了就是雨天也不阴沥,什么也阻挡不了行程。于是,我们人手一把雨伞向集合点出发。6:40,大巴车载着我们向下一个集合点挺进。在市区整整绕行了一个大大的C字后,游客齐了,车箱内也热闹了起来。游客多为三口之家,也有刚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学子,都想赶在开学前作假期最后的旅行。

  河南与我省虽说交界,但要到达云台山还是需要8个多小时的行程。出了市区后,大巴车一路西北,走省道,入高速,疾驰而行。因为有雨,窗外灰蒙蒙一片,看不清路边的庄稼,也看不清道路旁的标牌。我是属于那种入异地就兴奋的人,喜欢游览周围的景物,更希望随时随地弄清自己的位置。所以每次旅途中都偏爱坐右手靠窗的位置,以便看清窗外的景物和路边的标牌。然而这天气,多少还是让我有些失望。
  
  入高速后,车速快了也平稳了,不像市区内那么颠簸。拉动手柄,将座椅稍放平,于是就有了睡在摇篮里的感觉。悠悠的、荡荡的、晕晕的,那是妈妈在晃动摇篮么,为什么“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的《摇篮曲》还没唱起呢?
  
  就在大部分人都沉浸在幼年的回忆时,我却一点也睡不着。于是就拿出一本书,很快我就被那一篇篇美妙的文章吸引了。每次外出,我都会精心选择一本最喜欢、也是最想看的书放在背包里,这已是我养成的习惯。
  
  当一缕阳光从书页上闪过时,我抬头望向窗外。雨停了,太阳展露着容颜。从路标上辨认,大巴已进入河南的民权,路边是整片整片的玉米地,玉米的花穗泛着紫 光,一片蒙蒙。然后是兰考,道路两边则被花生铺满大地,绿地毯一般的荣生。我有点怀疑,这是否就是当年焦裕禄治理过的盐碱地。开封境内则多是水稻,中牟、 郑州、焦作则又是玉米和花生。
  
  从农作物种植情况看,这地方可能偏面食,不像我们安徽农作物种植的比较杂,水稻玉米花生红薯,黄豆绿豆芝麻棉花等都有,所以在饮食上我们安徽则综合了南北,米面齐全。这猜测后来果真被我言中,几天的行程,早中晚用餐真的均以面食为主。
  
  一路行来,一马平川,甚至是未能见到一丝山脉或丘陵的形状,河南古称“中原”,我就纳闷了,这广袤的大平原上怎么会有奇峰异景?
  
  下午1点半左右,大巴车下了高速过武陟县进入修武,仍是没有见到山的影子。在修武县城附近简单地吃了午餐后,我们便直奔望眼欲穿的云台山。从沿途的情况看,修武的经济条件可能不是太好,近年来也许全靠旅游来拉动内需。
  
  (二)游红石硖

  按照既定的旅程,我们于当日下午游云台山内著名景区“红石硖”和“子房湖”。出了修武县城大巴向北行驶,随着目的地的迫近,终于山脉的影像在视野中若隐若现。当地导游小姐的解说,让我们在游览前便对这两个景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半个多小时的行程,大巴车便进入云台山正门山脚下的停车场,据说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停车场。下了车,望着云台山的大门,我们的心里竟有了几分的激动。孩 子们不顾大人的劝阻欢快地向着大门楼跑走,年青人则赶紧相依在广场前合影。远远地赵忠祥那浑厚磁性的声音,从广场两侧正播放着云台山风景记录片的屏幕上传来,让人听着如梦如幻,如画如仙。
  
  导游小姐交待进景区要带好四件东西:贵重物品,相机,一瓶水和一把雨伞,千万别像有些人说的“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尿尿,到了景点就拍照,一问啥也不知道”。在众人嘻笑中,有人好奇就问:“为什么要带雨伞呢?”导游小姐说:“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谁知道 什么时候就会下起雨来。”
  
  买票进入,导游小姐在前边一边摇晃着小旗,一边呼喊着,于是一行90余人的团队便分乘两辆云台山观光大巴向山里进发。
  
  随着汽车的蜿蜒,山势也越来越险。沿途不时有村镇掠过,五加台、古洞窑、岸上……,约莫20多分钟的爬行,一块上书“红石硖”三个红字的石碑便立在了我们的眼前。我们游览的第一站便正式开始了。
  
  又是指纹验票进入,一架过隙天桥立即就闯入我们脚下。立在桥上,内心充满了兴奋和惊喜。掏出相机,对着上下左右一通拍照。桥边向下遥望,竟有些晕眩,右手峡谷中着五颜六色服饰的人长龙般浩荡。调焦,拉近景物,那石、那崖、那潭、那瀑,还有蚁行的人便历历在目。
  
  小心试脚,顺着时陡时缓的石阶,我们蛇行般下到了百余米深的谷底。由于峡谷深幽狭窄,环境相对独立,气温也就受外界影响较小,这就使红石硖成了一个长年 苔卉莳草翠绿、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温峪。所以又有人称红石硖为“温盘峪”、“长春谷”。人行其中,身体和心情都无比舒畅,每一个毛孔都张开着,享受着炎热中的凉爽;每一片思绪都陶醉着,清除着压力下的郁闷。峡谷向北延伸,游览的路线也随岩顺势,上下颠簸,时而绝壁中,时而溪水里,有时还要穿过壁洞。
  
  行程不远,我们便进入一个约30米长的山洞,此洞名叫“黑龙洞”,据说全为人工在绝壁上开凿而成。两崖之间常有天桥相连,于是路径也就左盘右旋,在赤红的崖体中穿行。红石峡中,遍地是火红的层岩,如同在烈火中锻造一般。据说它是14亿年前震旦纪地壳运动的结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北方,这种丹霞地貌峡谷景观极少,被称之为“缩小了的山水世界,扩大了的艺术盆景”。峡谷两边飞岩陡崖纵横交错,叠叠赤岩险象环生。从崖顶或半悬的石缝中飞流而下的瀑布,汇集于谷底,便形成了潭、泉、涧、溪,但这水无一例外均是清凉碧绿,遇瀑如练,遇潭如玉,山泉如珠,涧溪清澈明丽。小道弯弯曲曲、左顾右盼,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谷内最窄处,仰望天空,仅仅只有一线。在半崖处的一个悬洞内,有钟乳垂挂,洞口处抬头仰望,有一悬石夹持在两壁间摇摇欲坠,导游说它叫“试心石”,如果男子做了对不起自己爱人的事,可千万不要去试,否则石头会自动掉下来。我来到试心石下,抬头仰望悬石,笑着对妻子说:“看看我是心诚的吧!”
  
  再向里,地势豁然开阔,溪流渐浅,有一石桥棚于溪面飞渡而过,桥面很窄,仅能容两人通过,导游说这是“同心桥”,象征着夫妻双双同心同德、携手并进。
  
  再向前转西行,便有幽幽飞瀑和咕咕泉流声绕空不绝。顺音寻来,猛抬头,一幅水光闪闪、色彩斑阑的山水壁画便呈现在眼前。流瀑当空而下,泉水从悬挂的石缝 处溢流,无数的苔藓青翠苍绿,塔松般雕凿在山崖上,流光溢彩,满目生辉,真是一首巧夺天工的乐章。水从青苔上流过,立即便被分串成串串珍珠,晶莹剔透,美 不胜收,导游介绍这叫“珠帘壁挂”,是红石硖内美景之一。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开凿者的无畏气魄,我们一个个敬佩不已。
  
  导游介绍,擦石峡内还有“灵龟戏水”、“相吻石”、“孔雀开屏”等自然景观,有以龙字命名的“首龙潭”、“黑龙潭”、“游龙潭”等“九龙潭”。一步一景,一步一天地,在这移步换景中,人们感受着如梦如诗如画的意境。
  
  红石硖有“盆景峡谷”之美誉,又被称之为“自然山水精品廊”,大自然之神奇魅力可见一斑。红石硖长约1公里、深约80米,宽约3至20米,狭窄的空间 里,集泉、瀑、潭、涧、溪于一身,融奇、幽、雄、秀、险于一体,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实地考察景区后,感叹到:“我不得不承认,云台山是一个独一无 二、不可比拟的地质公园。它给我的印象是一部乐章,是一首贝多芬的交响乐,是一首最美妙的山水交响乐。”
  
  行走于谷底,我们竟有些乐不思蜀了。一方面为景色所迷,引得大家忘返流连、拍照留念,于是闪光灯此起彼伏,POSS一个比一个亮丽。另一方面游人太多,尤其是陡峭险窄处,摩肩接踵,行 动迟缓,你想走开也脱不了身,除了被动地逶迤于长蛇阵之中,别无他法。但我们并不躁,惊呼着、感叹着、欣赏着,还不时地用相机记录着自己的行程。拥挤、慢 行早已被满怀的欣喜溢出了思绪,这样的阵势不正合乎了心意,不孤单、不急速,即可赏景,也可赏人。
  
  古人有一首描写红石硖的诗云:“何年鬼斧劈层崖,鸟翼飞来一线开。高挂珠帘飞乱雪,直垂银珠吼千雷。神龙爱僻潜还现,好鸟依人去复来。斜阳在山归意懒,不堪回首重徘徊。”真是唱不尽的秀美,赞不尽的神奇。
  
  走着走着,顺着峡缝望去,远远的有大坝仿佛天堤,坝体雄伟,高悬于头顶。坝的右侧一道瀑布如同白练般飞悬,很远就能感觉到它飞扬的水雾和哗哗的瀑流声。 坝的左侧我们拾阶而上,爬上拦河坝,一个水面高于峡谷很多的湖泊便尽收眼底。这就是红石硖的上游“子房湖”,传说因汉代张良(字子房)曾在此操练过兵马而得名。子房湖又称“平湖”,向北长约4000米,水面面积约800亩,为两山夹一带,湖水平坦如镜、碧翠欲滴,湖周群峰叠起,倒影如画。远远望去,子房湖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泛着幽绿的光润。据说在子房湖内曾发现过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动物之一,早在5.5亿年前就诞生了,因体型小,晶莹透明,古时称“桃花鱼”。
  
  登上快艇,湖中飞旋一周,透过翻起的水花我们看到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望着纷纷后隐的山峦,女儿突然来了一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我则紧接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女儿说:“错了。”我说:“错了吗,这时的意境不正好?”
  
  刚才还好好的,突然便乌云翻滚,豆大的雨点就砸将下来,落在湖中若桃花点点。我们赶紧撑起雨伞,游湖行动也不得不草草收兵。下午5点多钟,我们在景区内一个站点五加台集合,然后便乘大巴下山向宾馆而去。宾馆就在云台山脚下。由于一天的劳累和出汗,饭后大家领了房门钥匙,早早地便洗漱休息。
  
  (三)览小寨沟

  第二天晨6点,服务员准时将我们喊醒,然后早餐进行一天的游程。我则由于多年养成的习惯,已于5点起床,早在附近遛了一圈,感受了一下山里的气候和中原大地泥土的芬芳。预定的行程,上午游览“小寨沟”和“猕猴谷”。
  
  小寨沟位于红石硖的西北边,据说它在云台山风景画廊里,堪称自然之杰作。景区内不仅裸岩耸峭、奇峰俏丽,而且飞瀑、流泉、碧潭千变万化,有“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之称。仍是在景区换乘观光大巴盘绕而行,过红石硖约又十多分钟的路程,我们在书写“音画山水”的牌楼前下车。首先是门牌两边的一幅对联吸引了我,“彩屏悬玉带风雨飘飞石生浪,绝壁走灵猿泉瀑宛转潭响音”。黑底绿字,行书成文,读着便生出了许多遐想。打卡入园,我们便走进了一个山水画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区右侧一条向内延伸的人工河,河面有十多米宽,两岸的柳树垂丝摇曳;河中有桥,有拦水坝,因地势里高外低,清澈的河水便滚过堤坝、穿过小桥,扑面而来。
  
  顺着河岸前行,只见河塘中有一绿色的大圆台,出水面一尺来高。就在我纳闷这是做什么用的时候,只见三位白衣长衫青年划着竹排走上圆台。接着一个抱拳,其 中一人便开始练起了太极拳。导游介绍,表演的是温县(与修武临县,同属于焦作市)陈家沟的陈氏太极。这倒让我很兴奋,因为我也练陈氏太极将近十年。看着圆 台上表演者刚柔相济的拳势,突然就感叹差距的巨大,唉!正宗就是正宗,不服不行。
  
  在导游一再催促下,我才有些不舍地沿河岸右侧向里迈行。斜入一条石径,不一会便与一楼牌相遇,楼牌上有隶书“潭瀑峡”三字,为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书,金色耀人。
  
  小寨沟,相传为隋末农民起义英雄刘武周和唐太宗李世民安营扎寨之地而得名。小寨沟全长约2公里,谷内因瀑多、潭多、泉多而又名“潭瀑峡”或“潭瀑川”;沟内冬春温和,夏秋凉爽,所以又称“长春沟”。
  
  小寨沟内溪水名叫“小龙溪”,它宛如一位肩披白纱的少女,一路歌舞,从深远的舞台上拾阶而下,向我们盈盈奔来,于是我们的周围便美色蒙蒙、仙乐渺渺,仿 佛置身于王母娘娘的蟠桃会。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妖娆,小寨沟的溪流便流入子房河,最后汇入下游的子房湖,形成了一个天然碧绿的大湖泊。与红石硖的陡峭、雄险、硬朗、刚武比,小寨沟则要柔和了许多,景色也变换多端。沟内地势相对要宽,不仅瀑多潭多泉多,各种奇石也多,什么寿桃石、瘦身石、蝴蝶石、唐王试剑石、龙凤壁、点将台等等,或静卧潭中,或兀立泉边,或横亘峡谷,或相依崖边,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小寨沟内也有陡崖,层层叠叠,谷边矗立。与红石硖不同的是,崖壁多为青灰,崖上崖下也多植被,郁郁苍苍,葱葱茏茏。小寨沟的游程是往返线,从左侧入内从右侧返回。虽然人也很多,但因谷内开阔,倒也不显得拥挤。在导游绿色小旗的挥动下,我们一群人仍是缓慢渐进。
  
  过了“潭瀑峡”牌楼不远,便有一方高过一人的界碑,黑底白字,上书“小寨沟”。这时导游让我们由此向南,眺望两峰之间,竟发现一岩石酷似头戴官帽的老人,导游说,这是“七品芝麻官”。
  
  往里进,小溪开始向右拐弯,就在这拐弯处有一碧潭,潭水清澈见底,潭南是层层的山岩,因为有人曾见蟒蛇在此游弋,故名“龙蛇潭”。
  
  过了龙蛇潭,沟底的怪石增多,小溪只得在石隙中穿行。有一巨石兀立溪中,远远望去形状如桃,巨石正中还雕刻有一行草的红色“寿”字,导游说,这是“寿桃石”,是当年王母娘娘从蟠桃会上扔下来的,那左上角缺了的一块,正是被孙猴子咬去的一口。
  
  过瘦身石时有两条路,若想当官走上边,那是升官路;若想健康走下边,看你是不是已需要减肥。瘦身石通道其实就是两块相互交错大石头的中间一个狭小的缝隙,你别说超重的人还真难以通过。我与妻子、女儿便排着队穿越瘦身石。回头再看,过瘦身石的人要比走升官路的人多的多。看来许多人的意识里,健康远比当官重要。
  
  情人瀑”前飞花溅玉,瀑分三层从高处跌落,每层又各分成两股,宛如一对情人或窃窃私语,或翘首企盼,或眉目传情,最后终于相恋相依、相携相融共赴一潭。“金龙卧波”更是相得益彰,上是“银龙瀑”,下为“金龙潭”。银龙瀑灵动飞舞,银光闪闪,有声、有色、有景;金龙潭恬静温柔,透绿滴翠,有意、有神、有韵。
  
  继续里行,峡谷豁然开朗,溪水宽阔漫流,青草山花簇簇,有人便放下手中的东西,脱去鞋袜在清凉的溪水中洗手濯足。顺溪而上便是“丫字瀑”,瀑高十余米, 上部分叉下部融合,真如一个大大的“丫”字斜靠崖壁,我则想起了小时候用树叉做的弹弓,或许当年牛郎正是以此为柄,以情为丸,才将天上的仙女射下。丫字瀑下积水为潭,名叫“丫瀑潭”。丫瀑潭前面开阔,后面依壁,潭水也由浅入深,由浅黄而碧绿,浅处似黄玉,深处如翡翠。传说这就是当年李世民的饮马池。
  
  “水帘洞”和“不老泉”连在一起。水帘洞由无数条线瀑形成,因为山崖上凸下凹,当线瀑下挂时便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水帘,珍珠般晶莹剔透。洞前有俯卧巨石,导游说,这是“虎石”,这虎是专门看护水帘洞的。
  
  紧着水帘洞的前方就是不老泉。说是泉,其实它不是我们平时常见的地上洞穴,它是崖体凹陷处缝隙中的水流。导游说,不老泉的水,喝一口人人能活九十九,喝 两口全身上下百病走,喝三口想活多久活多久。还说古时有个叫王烈的人,因常喝不老泉的水,所以活了300多岁仍健步如飞。虽是笑话,但我们还是纷纷拿出瓶 子排着队去崖缝中接水,一边品味还一边嘻笑地复述着导游那增寿的顺口溜。
  
  不老泉的上游便是“洗砚池”。洗砚池与丫瀑潭形状结构特点均类似,前浅后深,池水碧绿,传说唐王李世民曾在此洗砚。导游说:“洗砚池里洗洗手,清华北大任你走”,我一听赶紧催促女儿去洗手,哈哈,迷信一回。
  
  再往前,就见到了唐王“试剑石”。相传竹林七贤之一向秀的后代向唐王李世民献一宝剑,曰“嵇康剑”,李世民想试试剑锋,便用剑在此石上劈了两下,故而得名。
  
  越过试剑石蹒跚而上,一抬头,前方一巨大石块,如平房的飞檐横亘谷底。有人站在巨石上高呼。导游说,这是“点将台”,相传当年李世民就是站在这块巨石上 点兵点将、排兵布阵、叱咤风云的。攀上点将台,俯瞰峡谷,到处是怪石嶙峋。我就在想,这狭窄的沟谷当年是如何屯积众兵、又是如何近排兵布阵的呢?
  
  点将台一过,我们就来到了本次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龙凤壁”,也就是小寨沟最美、最靓的尽头。龙凤壁是由两边的山崖合围而成的“U”型山谷。山崖陡峭绝立,壁高40多米,如同半个纵向剖开的巨大坛子,上小下阔。因岩壁上瀑流众多,如龙似凤,故得名“龙凤壁”。慢慢环视,壁立千仞,岩体上青苔、小灌木苍绿青翠。绝壁、细流、植被,整个就是一幅栩栩动人的立体的山水画卷。
  
  龙凤壁下是“龙凤潭”,也是小寨沟中最大也美的一个潭。潭面很 阔,潭水不深,潭底鹅黄的卵石依稀可见。由于谷内无风,潭面则平静如镜,龙凤壁倒映其中,如幻如梦,如痴如醉。别急,有美景,当然还要仙乐。那崖壁上的细 流如丝如珠,轻入潭中叮叮咚咚,嘶嘶涔涔,好似仙女下凡拂动玉手拨动琴筝。潭的一边有众石形态各异,或蝴蝶般展动双翼,或灵龟状吐露真珠……山、石、水, 瀑、潭、溪,有动有静,有画有音,赏目、悦耳、醉心,这是怎样一幅浑然天成的巨幅美景啊!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真让人望尘莫及!
  
  路线在龙凤壁前折了一个180度的弯,然后顺着峡谷的另一侧,我们开始返程。归途,遇有一亭,名曰“依亭”,亭柱上有一楹联:“青山情依依似若刘备望徐庶,流水意潺潺朋同汪伦送太白”,细细体味,大概因要离开这美景了,有依依惜别之意吧。
  
  出了峡谷左行不远便是“云台山地质博物馆”。馆区不大,有播放云台山风光的放映厅,有介绍地质地貌的图展厅,最喜欢那些形态各异的奇石展,似雪似玉似脂,有白有黄有黑,八音石吟吟作响,鱼化石悠悠岁长。
  
  出了博物馆再向前就到了“猕猴谷”。据说这里的猴子个个都是四眼皮的俊男靓女。只可惜我们见到的猴子却被深锁在峡谷入口处一个大大的铁笼子里。为了能亲眼目睹野性的猴子,我身背相机向深谷探去。大概此谷没什么风景,进谷的人不多,越往里,人就更少。这时我与妻子女儿还有我们的团队走散。走了不近的一段路,发现没有熟人,正在寻找时,妻子来电话,说大家已在大门前集合,快回。我只得很惋惜地折回了头。
  
  就在我沮丧时,山谷口的石壁上出现了一个金黄色跃动的身影。猕猴,猕猴,有人高呼。顺着众人的目光望去,只见一只体形魁梧、毛如金丝的猴子在层岩间跳 跃。由于离的远,看不清它是不是四眼皮。赶紧用相机镜头拉近,还果真是四眼皮。这时有人奋力仍上一只苹果,美猴身手敏捷地接拿,我则连续按动快门,记录下值得留念的一瞬。
  
  由于时间不允许,那有着气势恢弘、落差314米、被誉为“亚洲第一瀑布”的泉瀑峡没能去成。可惜,可惜,太可惜!
  
  出了小寨沟风景区的大门已近中午12点,乘观光大巴返回至景区内一个小镇——“岸上”午饭。然后准备下午登茱萸峰。
  
  (四)登茱萸峰

  据说岸上小镇原来只有三四户人家,后来旅游发达了才热闹了起来。从未见过生意这么好的饭店,中午小镇上的几家饭馆全部爆满。吃饭的人排起了长龙,一波碗筷还没有撤尽,一波又围满客人。于是我们便在催促中、拥挤中、吵 闹中囫囵吞食。望着这挨挤穿梭的人群,我脑海中突然就出现了一幅图,一幅画着摇钱树的图,只是这树干换成了云台山,树枝树叶换成了云台山里的各个小镇、饭 馆,那树上挂满的不是铜钱而是各个游客。谁说旅游不是摇钱树呢?不然怎么会争相举证说自己发现了曹操墓?
  
  午饭后未作休息,我们便开始了下午的行程——登茱萸峰。茱萸峰的位置在红石峡东北,从地图上看,与小寨沟、红石峡呈倒三角分布。茱萸峰,俗名小北顶,海拔1308米,因貌似一只倒扣的大锅而又名“覆釜山”。由于路途远险,我们必须乘观光大巴上到海拔900米的茱萸景区才能爬山。去茱萸峰要40多分钟的车程。观光大巴过了红石峡后,我们转乘稍小一点的巴士,导游要求人人有座,主要是确保路途安全。巴士一路陡转叠回,在峰与峰间盘旋攀升。途中偶遇崖石塌方,正有工人在抢修。盘山公路许多回转的角度均在180度,真是山路十八弯,弯弯有奇险。
  
  过“叠彩洞”时就更让我们兴奋惊奇、敬佩感叹。据说这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的杰作,当地土专家在没有任何科技仪器帮助的情况下,硬是凭着经验与智慧,前后 历时十年开筑了这长长短短23个隧道。若将这些隧道首尾相连,总长竟有4800多米,隧洞上下落差900多米,车辆在此每走百米,海拔就要上升5米。因为车辆盘旋,许多隧洞內有180度的拐弯,而洞中又没有灯光,在黑暗幽长的隧洞里,行车全靠车灯和洞壁上镶嵌的反光板,不禁就为开车师傅担心了。几个洞下来,错车、会车、转弯,师傅得心应手,而车与车之间也心有灵犀,配合默契,又为开车师傅的技术感叹。细心地数了一下,从“山水迎宾”开始,到“丹凤朝阳”结束,我们乘车共穿越了14个隧洞,这些隧洞洞洞有名,什么“银鸡孵雏”、“锦石观壑”、“仙鹤争胜”、“茅笋入云”……,它们或环环相连,或曲折盘绕,似串在丝带上的彩珠,难怪名曰“叠彩洞”。途中风景奇秀,透过车窗远处眺望,随着山势的升高,景色也越加蒙胧壮观。“双驼峰”云雾缥缈、状如驼峰惟妙惟肖;“三秀石”变化多端,左看是少女,右看 如灵芝,奇特无比;“大象爬山”则名符其实,于万丈峭壁上一只大象在奋力地攀顶。由于不能下车,许多景色只能匆匆而过问导游,为什么23个洞我们只过了14个?导游说,另外9洞不在此条路上。
  
  约下午2点,我们的巴士终于爬上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平台正前方立有巨大卵形石,上书红字“茱萸峰”。约好了集合的时间,导游说,剩下的300米山路你们自己爬吧,我就在下边广场等候。验卡鱼贯而入后,王维那汉白玉的雕像便呈现在了眼前。高高的云台上,王维俯视着众生。爬上三级台阶,来到王维的塑像下,便看到了王维的简介和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画家和隐逸派代表人物。在王维像的右手,是药王孙思邈的塑像,也是汉白玉雕成,药王双手扶棍,坐在一块石头上,遥望南山,好似正在思索什么神奇的济世良方。孙思邈,道号妙应真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曾撰有《千金方》、《福禄论》等流传于世,普济苍生,后被唐太宗李世民封为药王。
  
  顺右手或陡或缓的蹒跚小道,一路攀行,我一直想在山上找到一株茱萸。临行前曾查过字典,“1、山茱萸,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 可入药。2、吴茱萸,落叶乔木,开黄绿色小花。果实红色,可入药。3、食茱萸,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果实味苦,可入药。”古时有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 囊,饮菊花酒,以去灾避邪之说。所以才有了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想茱萸峰名子的由来,可能就是在王维的这首诗出了名后改的。呵呵,古人也知道借鸡生蛋,借势扬名啊。
  
  一路曲折盘旋,步步攀升,也不知道来到了什么地方,山中常见有小花绽放如春,偶遇小亭名曰“憩亭”,看名便知道它的意思——是让累了的人在此小憩。亭柱有一联很有意思,“行程莫计待将明月迭湿声,景色休论自有春风熏人醉”。
  
  约莫爬行一半,山腰突现一洞,曰“药王洞”。此洞直径约十来米,洞深二、三十米,洞底有灯光萤萤。相传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研配奇方十余载。洞口 左侧有一株古树,名曰“红豆杉”,高约十来米,树干虬劲,古色沧桑。洞口右侧石壁上有篆书“药王洞”三个红字,石壁前立一铜炉,一人多高,炉体上部已被烟 熏火燎的看不清本色。由于不让游客进洞,所以不知洞内乾坤。继续沿林间小道依山环行,植被翠绿满目葱葱,林海莽莽波澜起伏,各种树木繁 茂,遮天蔽日。走着走着,路径突然折回,斜山而上的便是千级云梯。云梯分多节,每节都很陡,中间有暂缓的平台。抬眼上望,有一道观建于山峰之颠。虽然平时很注重锻炼,但爬过这千级台阶后还是有些气喘。
  
  最后一节台阶的倾斜度竟达到了七、八十度。小心地扶着两侧的栏杆,一步一停地上到天台,大雄宝殿便呈现眼前。回过头来望望这石阶,心里就想,冬天下雪结冰时观里的道人们是如何下这台阶的?迎面是一不大的广场,广场两侧有翼楼,广场对面是正殿,坐北朝南,名曰“真武殿”。广场正中是一个大香炉,香炉内烟雾缭绕,有游客在进香,向功德箱内投币。香炉的两边则是两尊约有十米来高的塔炉,炉身披红挂彩,好不鲜艳。
  
  真武殿红墙红门红柱红窗,碧瓦,瓦檐下有天蓝色的飞檐,色泽艳丽。真武殿初建于明嘉靖年间,这是茱萸峰的最高点,供奉着真武大帝,据说大殿内的真武大帝 像是中国最大的真武大帝金像。大殿正门两侧有一幅金色对联,“五龙捧圣驾九九之期功果满,一剑冲宵汉三三之会度众生”。真武殿的两侧各有两个大大的云台, 共游人赏景。立在云台,振臂高呼,声播山岳,心中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极目俯眺,但见云台景区峰峰相拥,岭岭叠嶂,阡陌纵横,林深似海。暮霭中,溪水如虹,山路如龙,还真是云中的仙境。
  
  顺着真武殿的另一侧,我们开始下山,木制的栈道旋转着,或飞于崖外,或悬于树梢,奇陡,奇险。人行其上慢慢下行,有些犹豫,有些担心,还真有点“上山容易下山难”的味道,虽然下山要比上山时省力,可心里总害怕一不小心来个马失前蹄,那就……下到山下时,还没到预定的集合时间,于是妻子女儿就到正门两边的特色店去看稀奇去了。我则背着相机这里拍拍,那里照照。当看到一店内有卖茱萸干果的时候,我们突然想起了在山上还没有寻到茱萸。卖了一点尝尝,这茱萸干果味道如晒干的枸杞。结束了茱萸峰的探险,我们便沿原路叠彩洞返回,于五加台转乘我们自己的大巴,然后便离了开云台山,直奔下一个景点——七朝古都开封。
  
  云台山,再见了,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还会来的!
  
  在去开封的路上,我则附庸风雅地诌了个东西,不能叫诗,只能叫顺口溜,名曰《仰望云台山》:

  修武境内有奇峰,唤作云台势峥嵘。
  太行过处遗圣迹,多少锦秀烟云中。
  瀑潭泉溪美如玉,移步换景画不同。
  峰岩壁石齐争艳,绝立刚韧秀险雄。
  有谷名曰温盘峪,陡崖叠嶂赤焰红。
  子房湖水滴翠碧,山光物态共相融。
  小寨沟内山水异,巧夺天工意境浓。
  战天斗地筑云路,叠彩隧洞鬼斧工。
  茱萸峰险高千尺,登高遥望及苍穹。
  武王修武曾在此,张良助汉云中龙。
  思邈苦研济世方,唐王点将气如虹。
  我说游人不虚行,他日再来觅悬踪。
责任编辑:霍鹏熙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