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杨鹤高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研讨会在江苏沭阳举行

发布于:2014-11-03 07:0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章彦文

  本网讯   11月2日,本网专栏作者、江苏沭阳作家杨鹤高的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研讨会在沭阳举行。沭阳县文学研究会主办了这次研讨会。

  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从一个家庭的视角,表现了1960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小说讲述的是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悲欢故事:心怀远大理想的城市女子欧阳雅丽因下放农村而梦想破灭,在乡村虽然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命运遭际,仍然坚守人格,保持心灵的清洁。小说以一个女子的悲欢故事,联接一个国家的宏大叙事,既细致入微、历历呈现,又纵横捭阖、波澜壮阔,读来令人唏嘘感叹、荡气回肠。小说一再告诉我们:“不论何时,灵魂不能出卖,尊严不能丧失。”

  与会者认为,长篇小说《下放户的女儿》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一定成就。通过一个家庭从大城市到偏远农村的命运遭际,再现当年上山下乡的国家叙事;不刻意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而注重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中具体而微的细节呈现;二是具有地方社会学文本意义。苏北乡村民居的格局、村庄的面貌、风习的概况,在小说中都力求再现当年的特有场景,并且以非虚构的纪实之笔墨来加以表现;三是娴熟而又文学性地运用了方言叙述。作者对南京下放户下放前纯粹的南京话都有哪些特征,到如今南京、沭阳两地方言融汇后的突出变化,都有具体、详细、细致地描述。作者对地方方言具有很强烈的文化自信,常常直接把地方方言化入自己的小说叙事,有一种开明、开放的叙事气度。

  与会者也认为,《下放户女儿》的笔致,虽然植根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中,植根于沭阳本土这片有着悠久历史、承载着沉重文化包袱的深厚土壤中,但是也因此,一是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受着这些历史文化的绳索牵制着,羁绊着,人物只能向传统道德一次次折回脚步和寻求皈依,只好在传统道德阴影笼罩中喘息或者委顿了灵魂;二是主人公的性格一直是被动的,逆来顺受的,也从不向命运挑战什么,人物过于拘泥于道德重负而不能自拔,从而使主人公没有在一次次重大的矛盾冲突中,获得灵魂上的升华和超越,也削弱了小说应有的批判力量。三是在语言的质地上,由于小说对于本土语言的一味迷恋,遮蔽了小说对书面语言、普适语言的有效而必要的运用,一些语言较为生涩,影响了小说语言的精确性表达,以及应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研讨会现场


《下放户的女儿》作者杨鹤高在介绍小说创作经过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