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书

发布于:2016-11-09 07:49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南来北往

  夜,阅读了几本书,竟觉得困意不存。

  时下读书的人逐渐增多,思考的人逐渐增多,以至于有时会感到书店或图书馆还不能全部满足人们的阅读要求。

  《史家第一——司马迁》中,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鸿毛有多轻,泰山有多重,至今没用准确的称量。本来鸿毛与泰山就是相对的概念,若用具体的数字表示,则显得没有意义。

  轻于泰山、重于鸿毛,这对许多人来说是盖棺定论时的结论。对于有争论的人或事,有时会推迟下葬(或火化)。

  泰山的重量理论上等于泰山的体积与密度的乘积,密度又分不同区域、不同层高、不同的岩性而具有不同的量值。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度的乘积(按锥形体或类锥形体计算),或以不同高度的等高线对应的周边圈出的面积作为计算基础(按台体计算)。总之,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计算方式与结果(如哈姆雷特语)。

  到过黄山、华山的人,对泰山又是一种评价:一览众山小。

  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说明司马迁学识渊博呢还是对《山海经》的否定?

  作为文史官,左记言、右记事,当以记为准,以说为忌,严于职业道德。传世的记录才具有真实可靠性。以“纪传体通史”记一家之言,既非正史也非野史,后人又怎能“敢言之也”?难怪朝廷限制阅读范围,并责令删、续十万余字。

  就内容而言,删、续三五个字,就有不同的意义和结果,如:是、否、正、斜、非、歪、多、少、大、小、前、后、左、右……

  如此说明,一家之言未能通过另一家审核,未能在大家公认的平台上付梓。

  由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献出家传原稿,本是好事,倒也引来杀身之祸,乃迁实料不及也。

  未敢讨论史学家晚年心理、性格的变化,但觉“一家之言”略有偏颇。纵观《史记》内容宏大、庞杂,有些属于对原有文件的修订、引用、校考,自然需要得到另一些大家(同行或编审)的同意与认可,特别是主题、材料、证据等,稍有偏差、失察,就会导致对社会的重大影响,对后世产生误导。此时的“一家之言”是重于泰山呢还是轻于鸿毛,就不好说了。

  《史记》上至三千年、下至当朝(西汉)年间,而西汉初始100年间的文字内容与篇目比例均占50%。而真正的历史(2900年间)只占50%。虽然重今薄古,但后人主要是了解历史、比较早的历史(越不传世真实的就越形成神化了),现代、当代的故事,刚成为历史的内容,还是有更多的人来书写的。

  事实上,《太史公书》被删、续10万余字,占全书的19%,可见删、续的力度。

  适当的删续是正确的管理方法,该方法延续至今。

  能够借阅的书籍,也是经过多少次删、续(编纂)之后得到的,原文呢,或许在梦中。中国梦,该有追忆真实、原始的一梦吧。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