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童年逸事五则

发布于:2018-04-28 10:5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新生

  一、吃了单背时,不吃双背时

  四川方言里,“背时”亦作“悖时”,大致是时运不济的意思,也可做倒霉讲。一日,家中来了客人,家里存着的鸡蛋刚好够每个客人2个,于是母亲忙活着打腰台①——醪糟鸡蛋。母亲在忙活的时候,不忘叮嘱身旁的幼童,“不准吃鸡蛋,母亲以后再给你做”,看到孩子一脸茫然,便加重了语气,明显是勒令,“不准吃鸡蛋,要不然打屁股”,同时,一边忙着在锅台上转悠,一边再三番五次的叮嘱。小孩的脸紧绷着,心里打着鼓。

  客人们的醪糟鸡蛋上了桌,小孩拿起一个空碗,在客人们的四周绕一圈,客人们纷纷把自己碗中的鸡蛋挑到孩子的碗中,在旁的母亲怒从心生。客人刚走,还没来得及收碗,便勒令小孩跪下,打了屁股再加责备,“为什么不听话”,“呜呜…”,“为什么不听话,不说,再打屁股”,“吃了单背时,不吃双背时,呜呜…”。母亲竟一时无语。

  父母不一定兑现的承诺是不能轻信的,在权衡中,一个小孩都能做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决定,那么,对于那些漫天飞舞的空头支票,又怎么能轻信。

  二、西瓜粒吃进肚子里要长西瓜出来

  盛夏的傍晚时分,空中还有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阳台上歇凉的几家人,在清淡的月辉映照下,隐约可辨,其中,有几个小孩在人群间你追我逐,大汗淋漓。此时,父亲抱来几个西瓜,用刀干净利落的化成几片,小孩们停下脚步,也拿起来,大快朵颐起来,狼吞虎咽,吃相很是狼狈。

  “吃西瓜,要吐瓜粒,不要一起吞到肚子里”,声音传来,“为什么”?小孩一口吃着西瓜,一边惊奇的问道,“西瓜粒吞到肚子里,会长出西瓜的”,小孩一下子吓着了,心中暗想,“刚刚吞了那么多的西瓜粒,会长出多少西瓜呀”?“这西瓜要是从口中长出来,该怎么办”?小孩的思绪跳跃着,“真的么”?“肯定是真的”,“真的”,大人们异口同声,一片爽朗的笑声泛起。小孩的心忐忑不安,即便依然是大口大口的吃着西瓜,却再无狼吞虎咽时的香甜。伴着夜,小孩久久不能入眠,在夜的驱使下,入了梦乡。

  当然,小孩的担心只有一刻,醒来后,照旧是无忧的童年。这一刻的忧虑乃是由大人们的众口铄金,此后,他便把它抛在脑后,置之不理。众口铄金难铄真,谎言传了千遍,仍是谎言;真理只用一次,也是真理。在谎言与虚妄的编织中,可像这小孩一样,被骗后立即抛在脑后,置之不理。

  三、是在火车上捡来的

  父母总爱给孩子开玩笑,故意逗趣的说,“你不是我们亲生的”,孩子一愣,“那么我是从那来的”?“是从火车上捡来的”,孩子追问,“那么,你们是在那个火车上捡的我呢”?“从东方红站到北京的那趟列车上”,孩子又问,“为什么要捡我”?“因为看你可怜呀,要不然帮你回去找你亲妈”,孩子哭起来,“我不要亲妈,我要妈”,母亲弯下腰来,亲了一下小孩的脸颊,孩子犹豫了一下,说道,“你们骗我,我不是捡来的”,玩笑开得多了,小孩也就不当真了。

  不过小孩的小舅可不一样。小舅小时候,外婆常对他说,“你是从垭口的大槐树捡来的”。有一次,小舅惹了祸,被外婆狠狠的打了屁股,哭的很是厉害,于是,挨打过后,便一个人一边哭,一边向远处走去,在路上,乡邻们问小舅,“毛子,你到那去”?“我去槐树垭②”,“为什么”?“呜…我去找我亲妈”,不知道外婆听到乡邻们讲到这件事,是不是哭笑不得。

  “不管是火车上捡来的”,还是“槐树垭捡来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如既往的。

  四、油渣子书本

  老师把新书刚发下来,小孩很高兴,高兴的缘由不是领到了书,而是因为书确实很新。把书领到手中,他左翻右看,爱不释手,闻着刚启封,而透出的淡雅的纸油书香,翻书的时候都显得格外小心,深怕弄皱了书本,别的同学拿出废报纸,把书的封面包起来,小孩也照例办之。但却勿要为这举动而迷惑,自认为小孩爱书,小孩不过是以一时书本的崭新勾勒起稍纵即逝的兴致。

  往后,小孩便发现书本的更多妙用,比如,可以用来抛掷,让它飞上半空,然后用手承接住,自炫技艺;或者,伙伴们相互扔书,你追我逐,以为乐趣;甚或者,信手撕来,不知做何用途,很快,本是崭新的书本便成了油渣子③,书包里还有许多的纸屑,应以为证。一次,上语文课,小孩把七零八碎的书本翻开,翻到老师要讲的课文,一时诧异,“这页到那去了”,是呀,这页早就难觅行踪了,于是小孩便假模假样的跟着老师的领读,同学们的朗读,不明就里的咿呀喔哟的滥竽充数。

  偶然,小孩在电视里看到省委书记在视察教育的画面,一名迟到的学生刚走进来,省委书记拿过它的书包,小孩还吃惊的把书包往回拉了拉,之后,书记翻开书包,往里看了看,然后把书包朝下抖了抖,几本皱巴巴的书出来,还跟随着一大堆纸屑飞舞在半空,在旁的老师不知何故鼓起掌来,全班同学也鼓起来,省委书记笑起来,在旁的大人伴着笑起来,笑声很热烈,只是小孩看起来很木讷,不高兴。画面只有短暂的几秒,小孩却记得很清晰,它很诧异,自己书包里的内容跟这位同学的一模一样,绝不走样。

  读书要不求甚解,这小孩因该是达到了。不求甚解,压根就不用去解。顽童的童年本应是一片白纸,任由他着墨,作画,思想的自由本应是思维的活动,怎么是一味的读死书,死读书,去死记硬背对付考试,自然,这小孩对自己当时读书的不恭态度,应是悔恨的。

  五、神仙们的供品也不能供太长,不好吃。

  乡下人是很迷信的,很多人家的灶台或是阁楼上都供有神龛,灶台上的推想理所当然是供的灶王爷,至于阁楼上的,便不甚明了。自然要供奉,便有果仁、糕点之类,小孩是惦记的。在外婆家,时常独自趁人不在,爬上楼梯,登上阁楼,不管那画上供着的诸多先君老道,顺手牵羊,与其争食。外婆叮嘱道,“不要自己上阁楼去”,“为什么”?“上面有神仙”,“喔…”,有时,外婆会把供奉的果仁拿给小孩,只是有些放置的时间有些长,看起来干瘪瘪的,“快吃,供菩萨的,吃了好”,“嗯”,小孩点头,只是那果仁终究是未下肚,要么背着外婆扔在无记忆的角落里,要么,背着大人拿给了猪圈里的猪八戒。

  记得一次,父母把小孩临时托付在一个婆婆家,中午饭是清水下挂面,面出了锅,却在灶台上晾着,小孩准备去端面,婆婆不答应,“这面,要给菩萨先供,然后,吃了,才会保佑你”,小孩很是认真,频频点头,只是面晾了很久,小孩的肚子有些打鼓,等到吃面是,面已经拧在一块,味道不敢恭维,婆婆却鼓励着,“多吃,供菩萨的,吃了好”,小孩便又多吃了几口。小孩心中暗想“神仙们的供品也不能供太长,不好吃。”

  小孩还收到过很多供过菩萨,谓之有灵气的供品,好吃的,入肚;不好吃的,一概扔掉。有一次有人给父母讲,“你家那个小孩在庙里,当着菩萨的面撒尿”,母亲问小孩,“你在庙里撒尿”?小孩笃定的回答,“没有”,“人家都说你撒了”,“嗯…不记得了”,母亲微笑着说,“下次,不要在庙里撒尿”,小孩有些委屈,因为他对在庙里撒尿的事迹竟一点印象都没有,只对庙里不知何人拿给他的供泥菩萨的果仁味道还稀存。


  ①打腰台,四川方言里,正餐外的加餐。

  ②槐树垭,因有槐树而得名的垭口,一般是山间通行的要到。

  ③油渣子,炼油后剩下的渣子,此处形容书本残破的样子。

责任编辑:墨客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