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柳永:汴京,是故乡还是他乡?(故乡)

发布于:2018-05-15 19:2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江沁园)

  在一盏清茗的陪伴下,细细品读《乐章集》,静静体悟柳永对汴京的情愫。一盏香茗伴韶光,一片词情幽处浓。

  宋真宗咸平五年,十九岁的柳永通过了乡试,离开家乡崇安,准备前往汴京应礼部试。彼时柳永自觉有惊世之才,一心憧憬青云直上,断然没有想到,之后他的大半生,竟会落得剑满尘埃书生蠹的命运。年少才高的人极易如此。总是把一时的顺遂当做终生都会拥有的常态,要等被恶意伤害后才明白自己道行太浅;总是习惯仰望星空,以为自己定然是其中某颗灿星,最后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一粒尘埃,随便一阵风就能把自己吹得粉身碎骨。

  后来,柳永就在一年中最美的清明寒食左右到达了汴京。每日诵读诗书以备科考之余,柳永用大把闲散时光填词谱曲,须臾之间就在汴京才名显赫。然不见文人士子来与他谈经论史,独见愈来愈多的乐工歌伎来慕名求词。大考之前,先富词名,而且这个词名并非庙堂之上的评委赋予的,却是源于市井的声音。试想身居高位的评委们岂肯自降身价,与庶民的审美趋同?柳永于风流倜傥中不知不觉地酝酿着他未来的悲剧。

  妻子病逝的噩耗促使柳永匆匆回了一趟崇安,不久柳永又在汴京的召唤下再度回到汴京。对“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有过翘首企盼的柳永,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第一次在汴京考试,二十六岁的他最终落第。而柳永落第之根源,并非无才,而是“无德”。是年春闱开始之前,宋真宗下了一道诏令:“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靡者,皆严谴之。”而柳永在策论中还能把自己束缚在四书五经的范畴内,在填词中却无法摈弃自己的“属辞浮靡”。

  “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此乃柳永《长寿乐》里的词句。皇帝临轩亲试这般严肃之事,在柳永笔下俨然儿戏,魁甲位置好似已成他囊中之物,他还将这桩大事嬉皮笑脸说与青楼女子听。如柳永这般以“狎亵”闻名的文人,纵使有满腹才华和治国之志,也注定会被宋真宗“严谴之”。

  宋真宗祥符八年,柳永第二次参加礼部考试,落第而归;又过三年,宋真宗天禧二年,柳永第三次应考,仍旧折戟。彼时三十五岁的柳永,于迷茫愤怒却无计可施之际,写下了那首《鹤冲天》,自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自嘲“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其实这不过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过对功成名就的向往。可这首词却让继宋真宗之后的宋仁宗耿耿于怀,当柳永第四次应试终于中榜时,宋仁宗却御笔一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无疑,宋仁宗是开明的爱才的,可一个领导有多开明,就有多介怀细节;有多爱才,就对人才有多苛求。这是一体两面,恰似一棵树,上面有多挺拔,地下就有多深邃,否则立不住。成也词名,败也词名,一首《鹤冲天》让柳永沦落至此。人生就是如此微妙,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就在不经意间。自己猜不到、想不透,即便身处其中,也未记得为自己留条退路。

  宋仁宗的黜落,让汴京的街巷瓦肆里多了个自命不凡的“奉旨填词柳三变”。此前,父亲柳宜已经去世,柳永仕途无获,生活潦倒,从此与乐工、歌女合作,成了一个专业词人,以词博情与博财。当英雄梦成了英雄冢,他也就只能躲进温柔乡里,体味歌妓们给予他的千般暖意、万般温情:“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情路通达,财路平坦,却非他最想要的。不知是否因了人人心中都有对残缺的执念,故而破碎的美才显得尤为动人。后人大可以不痛不痒地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柳永的不幸恰是文学的大幸。可柳永当时的痛苦,又有几人能与之分担毫厘?

  汴京彻底伤害了柳永,柳永决定四处漫游以疗伤。离开汴京时,柳永写下了那首所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著名的《雨霖铃》,感人至深。

  离开汴京后,柳永漫游江南,近十年间没有再参加科举。远在汴京的“美”而“能染翰”的青楼女子瑶卿曾给他寄来书简,其中附有小诗一首,令柳永读后久久难忘。漂泊他乡,有红颜知己特意从千里之外遥寄小诗长简,慰藉他孤独的灵魂,这如何能不让多情风流的他欢欣雀跃呢?

  柳永在苏杭一带游历了许久才因疲困而辗转回到汴京。重新踏上这阔别已久的土地,柳永在某一瞬间恍然也有归乡的感觉。已然四十六岁的他,在异乡漂泊的时光远远超过了在崇安度过的岁月,其中最重要的光阴多是以汴京为舞台。因之,不知从何时起,他和汴京已然血脉相连。久在他乡,他乡也如故乡。当年离开时,飒飒秋意把偌大汴京晕染出了三分凉薄,一去经年,待他此刻归来,汴京正值春暖花开,蜂飞蝶舞好不热闹。

  悲凉的是,人是在对比中感受到自己的幸与不幸的,当正值青春年少的人们从柳永身边走过时,柳永看到了自己的沧桑。他是累了才回来休憩的。可当他从醉人的美景里走出来时才恍然惊觉,一切已物是人非。与他“执手相看泪眼”的佳人,为他“旋挥翠管红窗畔”的瑶卿,如今已如迎风飘去的花粉,不知散落何方。

  柳永在汴京停留数月,就选择离京西游,一路到了关中地区。“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柳永写下一首《少年游》,长叹一句“不似少年时”。当年少已过,老大无成,失路无期,柳永那光鲜而执著的少年心就随风而去。苍老是世间最无法避免的事,老来虽变得沉稳淡然,可意气风发也就随之消失无踪。

  四十九岁的柳永游至渭南,又写下了著名的羁旅行役词《八声甘州》。中有一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渲染了柳永对汴京的眷念。柳永说的“故乡”并非遥远的崇安,而是向东就能到达的汴京。久在他乡为故乡。当柳永漂泊异地时,常常向往回到汴京;可一旦置身于汴京,他又会觉得汴京终究只是他乡。

  宋仁宗明道二年三月,听政长达十一年的刘太后病逝。柳永策马回程,重返汴京。宋仁宗亲政后,特设“恩科”。这一年春闱,五十一岁的柳永登进士第。在与汴京的这一场恋爱中,柳永握不住丢不掉,反反复复终成折磨。可真正的悲剧不是毁灭,而是把从前一笔勾销,一次为人却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故而柳永始终不愿将多年来对汴京的向往一笔勾销。好在这一次,他多年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命运的垂怜,“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可柳永被授予的第一任官职是地位极低的睦州团练使推官。柳永虽忿忿不平却也一直兢兢业业。一个月后吕蔚向朝廷举荐柳永,却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昔年的放浪生活已然成了柳永现今的绊脚石,歌妓赞他风流多才,仕途同僚却斥他行为不检。可年少轻狂的时光并非笔墨晕开就能悉数抹去,昨宵甜蜜成了今朝苦果,此番举荐风波使柳永郁郁寡欢。

  景祐四年,已然五十四岁的柳永从睦州团练使推官调任余杭县令。柳永依然勤勉政务,但也仅此而已,他已不敢再奢望命运的青睐,但求安稳。可安稳的归宿固然令人潇逸,却也意味着抱负的搁浅。两年后,柳永被调离余杭,任命为浙江定海晓峰盐场的盐监。在此,柳永写下了“洞悉民瘼,实仁人之言”的《煮海歌》。柳永并非一个只会吟风踏雪的风流才子,而是确有能力,也有一颗为国为民效力的赤子之心。可柳永的年代,享有评判权的都在庙堂之上,而他始终处江湖之远。所处太远,纵然他一样忧国忧民又能如何?

  不知不觉,柳永六十岁了。按照宋代官制,柳永在睦州、余杭、定海三任上已达九年,且颇有建树,就此升迁为京官亦是理所应当。谁料,庆历三年,柳永被调任为泗州判官,仍是幕职。这年秋天,“久困选调”的词人又得到了一次改官的机会。司天台奏报说老人星垂眷天际,老人星素来被视为长寿的征兆,宋仁宗因此龙颜大悦。适逢教坊进献了新曲《醉蓬莱》,因之一位“爱其(指柳永)才而怜其潦倒”的史姓官员趁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让柳永应制来作新词,宋仁宗欣然颔首。

  彼时柳永“欣然走笔,甚自得意”,可现实往往与他的期待背道而驰。柳永颂词里有“此际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暗合先皇悼词,使宋仁宗“惨然”,又有“太液波翻”一句让宋仁宗不满:“何不言波澄?”最终宋仁宗将柳永的颂词“乃掷之于地”。

  因作《醉蓬莱》触怒了宋仁宗,吏部不放改官,柳永无奈之下只好寄希望于素有词名的宰相晏殊的提携。可晏殊也同样轻忽柳永,他故意问柳永:“贤俊作曲子么?”柳永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晏殊于是说:“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闲拈伴伊坐’。”“针线闲拈伴伊坐”出自柳永年轻时作过的世俗情爱词之一的《定风波》,而晏殊辩解自己填词从不似柳永“针线闲拈伴伊坐”般低俗。

  毋庸置疑,晏殊是以诗自鸣的士大夫,词于晏殊而言不过是余事,况晏殊即使作爱情词也是含蓄清雅。“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晏殊的心境温婉而阔大,他始终懂得:生命自当有认知,更当有节制,方不失人生本色。奈何柳永年轻时或许认知尚可,节制却着实欠缺,“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的他又如何入得了把言情词写出了格局的晏殊的法眼?

  宋仁宗的放逐和晏殊的拒斥将柳永美好的希冀击得粉碎。他大病了一场,病愈后不久,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了庆历新政的改革方案,其中包括对磨勘法的修改,此前受到的待遇不公者,可向朝廷申雪。因之,柳永得以申雪,经过吏部磨勘成为京官。晚年官至屯田员外郎,属从六品,是京官之中官阶最低的,这便是他在仕途上奔劳大半生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了。在最后的岁月里,柳永依然沉沦下僚,直至七十而致仕。柳永致仕后,晚景终归还是悲辛无尽,在他所写的惊世长调《戚氏》里,那位衰老词人的孤单背影,让人忍不住“泪落连珠子”。

  柳永终其一生期许汴京成为自己真正的故乡,他不愿仅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词名欢欢喜喜过一生。可汴京究竟是故乡还是他乡,他即便在晚年任京官时亦说不清。柳永在汴京始终找不到归属感,他的悲剧,我见犹怜。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