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那年头我们那样过年

发布于:2018-11-07 20:3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赵金浩

  进入腊月,孩子们数着日子盼着过年;特别是过了“祭灶”,过年,就已经进入状态了。

  一年的期盼、一年的等待,年晚最为隆重、最为热烈、最为开心。吃年夜饭、贴春联、领压岁钱,还有,这一天要是犯了错误,大人不会批评的,对年少的我们来说,确实是幸福美好的时光。因为大家都围绕年夜饭忙忙碌碌,心情特别好,灶膛里木柴燃烧的火苗映红了每一个人的笑脸。

  过去,在江苏苏北沭阳县沂河北贤官镇一带的生活习惯,是一天两顿饭,一般是晚饭吃的比较早。为了做好这顿晚餐,相对于平常来说,自然要提早忙开,花很多功夫。作为母亲理所当然成为主角,一身深蓝的衣裤,围着洗得发亮的围裙,里里外外,锅上锅下,忙前忙后,加上父亲和其他兄弟姊妹的帮忙打杂,下午4点多钟的时候,年夜饭就做好了。曾有人说,每个人的味觉都是由小时候吃的东西决定的。我相信这真是对的,我心目中最美的味道、永远都记得的就是年夜饭。一个是猪肉粉条,是将买回的猪肉在锅里煮熟自然冷却后,切成长方形的片,这切片也很有讲究,必须是每片上都有肥肉、瘦肉,而且是带皮的,下锅之前,先放油、然后放那种老红糖,炒成粘稠状后,将切好的肉片下锅翻炒,上色,那颜色晶莹透亮,满屋飘香,满口生津,但不到时候,不能先吃。为了节省用油,我们家的猪肉、豆腐驼子或肉坨子以及粉条放在一个锅里,叫一锅熟,但是驼子和肉是分开盛上桌子的,一般是驼子盛在碗里,猪肉粉条盛在大大的盘子里,因为人口多,菜烧的也多,都是吃了再上。

  年晚哪有不喝酒的。要喝酒,鱼自然是最好的下酒菜,我们家的另一道菜就是小鱼。不知为什么,我们家每年的年晚都有这道菜,都是买圆滚滚的小鱼,捏好洗净后,均匀散上一些干面粉,油盐姜蒜葱椒煸出香味后,放锅里小火煎炕,直到熟透,而且表面没有水汽,一个离一个,真是色香味俱全,看着大人喝着从县城沭阳酒厂买回的粮食酿造的白酒,就着香喷喷的辣辣的小鱼,那幸福感、那享受,恐怕也只有在年晚才有吧。

  还有一个菜,那是海带,记得那时的海带绝没有现在的那么长、那么宽、那么厚,颜色也更不是现在的黑色,一律都“营养不良”,薄薄的,黄黄的颜色。因为海带是海水里长大的,收获晾晒自然就会有沙子,需要好好清洗,海带洗净沥干后切成丝,要用荤油与黄芽菜丝炒,还可以放一点晒干的大椒,那美美的味道,不比现在的海鲜差。也许是怕忘记过去,也许是为纪念过往,也许是难忘家的味道,习惯总是根深蒂固,甚至顽固不化,就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对这道极其简单的菜情有独钟,每年春节前几天,我会到市场,哪怕是多跑几家,也要选择颜色稍微发黄的海带。年晚,餐桌上一直有它。

  在吃年夜饭之前,有一件事是必做的,那就是烧纸祭祖。过去,家家都有供桌,有大有小,有孬有好,一般放在中堂靠后墙,上面放有镶在镜框里的先辈们的照片。将做好的菜,每样盛一点和一份饭端上桌子,摆好酒杯、筷子,将买回来的火纸剪成小方块,平均包成7个包,在桌子下面前方一字排开,逐一点燃,烧的时候,尽量不混淆,而且要烧尽。完成了烧纸程序后,逐一磕头,然后斟酒,将杯中的酒洒在灰烬上,用筷子夹一点菜、饭扔到灰烬里。每当这时,父亲总是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后来,我才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我们家的供桌早已不知去向,劳碌一生的老父亲和老母亲都已作古多年,到城里生活后,年三十晚上,再也没有烧过纸,只是在清明节会到父亲母亲的坟上烧纸磕头,看着春风将纸灰吹走,看着寂静无声的坟茔。

  我们那里贴春联都是在晚饭后进行的。贴春联前,把旧的春联除去,再用抹布把灰尘擦去,然后把用小麦粉自制的浆糊,刷在大门两边,选择适合的对联贴上去,用手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地把它抹平。红彤彤的春联映着酒后微醺的人们的脸庞,将春节的氛围衬托的浓浓的。其实,在我们那里,贴春联,绝不是只贴门对子,还必须在门的上方贴挂浪,尽管对联与挂浪不相干,但如果谁家门上没有挂浪搭配,就显得特别难看,节日的氛围大打折扣。所以,没有不贴挂浪的,挂浪通常为“福禄寿喜财”等镂空吉祥图案,以五张为一门,每张挂浪都是一幅喜庆吉祥的剪纸。贴挂浪与贴对联是同时进行的,而且是先将挂浪贴好后,再将与对联关系密切的横批贴在挂浪上面。这样,才算既固定了挂浪,又真正完成了贴春联的任务。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凌晨刚过,守岁的人们便燃放鞭炮,响声密集,远处的、近处的,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早上8点左右。这时候,母亲总会说,今年的鞭炮特别响。我记得母亲每年都会这么说。

  老家早已无人居住,前几年将原有的房子修缮一下,并对老宅上倒塌房子简单重建,但一直空着。只是到了春节,总忘不了贴春联,就这,也都由生活在本村的侄女代劳。

  曾经的年味渐行渐远。但那红红的对联告诉我,家在,根在,思念在,乡愁在,挥不去,又重来。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