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爱人与亲仁

发布于:2019-04-24 18:5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霞光

  在孔子的伦理体系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什么是仁呢?“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可见,仁的首要内容是“爱人”。

  孔子从“仁”出发,由“爱亲”而推及“爱人”,由“爱人”而推及“泛爱众”。“泛爱众”,是什么呢?就是要广泛地爱护众人。孔子这种博爱的思想,已超越了此前中国伦理思想中属于血缘关系的“爱亲”思想。这种超越自私心理超越血缘关系,而提倡广施“仁爱”的思想,无论是在中国的伦理思想上,还是在整个世界的思想发展史上,都标志着人类道德文明的重大进步。

  显而易见,孔子的“爱人”并非专指“爱奴隶主贵族”,而是泛指“爱自己以外的人”,可以是贵族,也可是平民,甚至可以是奴隶。一次,马厩失火,孔子得悉,立即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的这一思想和举动,受到许多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惊世之言”,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基督教《圣经?新约》中提出的“你想人家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中所包含的“仁慈”思想进行比较,两者都蕴含人类共同的“仁爱”思想,但孔子的“仁爱”思想比基督教的“仁慈”思想,具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仁爱”精神。正是这种博大深广的“仁爱”精神,使孔子的伦理思想更具有全人类的普遍价值。

  我们批判封建礼教,曾经也批“‘仁’者吃人”。但并不是全盘否定“礼教”,更不是批“仁爱”思想。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岂能不讲礼?批判封建礼教是为了扬弃,是为了批判地发扬,是为了更好地建立现代文明之“礼”!“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也是全人类的价值观,岂可随意丢弃?我们批判的是假仁假义,批判借假仁假义搞“伪善”。孔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巧言令色,鲜矣仁。”人们十分厌恶“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十分鄙视“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更仇视那些包藏祸心扰乱人们精神世界的欺世盗名之流。就是因为我们的正义还在,“爱人”的精神还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应该排斥孔子的“仁爱”的思想。

  “爱人”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

  有文章在介绍人类社会的产生时指出:人类诞生在这个大地上,作为宇宙中特殊的一员,人类从自然界中摄取物质营养,采用的是一种能动的方式,不但直接摄取自然界中的现成物质,而且利用自然界中原有的物质原料,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新式物质,由此就形成了他的独特属性,这就是思维与精神。这种能动的方式即是劳动,劳动产生智慧并推动智慧的发展,由于劳动的需要而构成人类社会,社会的存在引发出社会意识。人类既然有了思想情感和精神,就想了解生存着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并由主观走向了客观。他要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寻求生存的方法。由此,人类的存在便不再是自然的了,这其中有了主观因素的支配,由自然而然地活着,变成了为了逃避危险而活着,为了求得安全而活着。由于人类的发展,人们不可能一开始就了解所生存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神奇性,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这一步的迈出,人类社会就出现了小邦国乃至大邦国。而国家组织的建立,则是人们共同的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壮大,则是人民生活的保障。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

  笔者以为,文章的观点独到而精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孟子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说明人与生俱来是具有“恐惧”和“怜悯”之心的。人或许没有了‘爱’,因“恐惧”而痛苦万分,就活不下去。所以我们需要人爱,我们也必须去“爱人”。孟子甚至鲜明地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或者,人类经过千万年的进化,已使人类具有了“爱人之心”的“基因”。

  前苏联科学家,曾经做过有关人体感应的试验。在试验者的头部插上监测脑电的电极,让其中一人立于楼顶,其他试验者站立于相隔数十米远的楼台上,观察楼顶上试验者坠楼时的情景。实验结果表明,观察者的脑电变化情形与坠楼者的脑电变化情形相同。这就证明了人体具有感应的现象。这种感应现象,应该来自于人的大脑,来自于人的“怵惕恻隐之心”,即“有不忍人之心”。最近也有科学家,组织试验者观看刀片扎手的过程。结果有一部分观看者,其相应部位甚至有刀扎的疼痛感。即使没有疼痛感的试验者,电波显示的结果也与被扎者情形相同。这或许能够证明,人具有“有不忍人之心”的“基因”,“爱人”或已是人的一个基本特征。(窃以为,其他动物或也有“不忍之心”的吧?这还有待于今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证实。)

  可见,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具有一定客观事实和依据的。因而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孔子不仅提出了“爱人”的思想,还指出了实践“爱人”的具体方法。使孔子的“仁爱”思想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忠恕”是孔子实行“爱人”的重要方法。他的学生曾参在解说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忠恕”是孔子对“爱人”思想的重要阐发。所谓“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质是通过忠于“他人”实行“爱人”的目的,并非后来封建社会专制制度下的“忠君”。所谓“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别人的宽容与谅解。

  显然,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人心相通,人欲相近,人格平等,以及人与人要将心比心这样朴素而重要的思想基础上的。是通过“忠恕”来实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宽容和友爱,以实现“爱人”的目的。

  孔子的最高境界是“仁爱”,但这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妇人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如何治理百姓和国家,是历代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孔子从“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养民也惠”的德治思想。强调统治阶段应考虑人民的利益,“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坚决反对对人民群众的横征暴敛,残酷压迫。在《孝经·天子章第二》中,孔子还就天子如何以“仁爱”治天下提出具体要求:“天子要对百姓仁爱,不施行暴政;要对百姓尊敬,不能傲慢。对百姓的仁爱和尊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以德孝对待百姓,施行天下,这就是天子之孝。”就是说,天子只有对百姓仁爱、尊敬,才能深得人心、巩固政权,这是天子最大的孝道;否则,百姓造反、江山改易,就会成为天子最大的不孝。因此,明智的帝王都把施行仁政作为自己的至高境界。

  用孔子所提倡的“仁爱”来治理国家取得成功的,历史上也不乏先例。汉文帝刘恒因“文景之治”而名垂史册,可算是中国历史上以“仁爱”治理天下的典型。

  有文章介绍说:

  汉文帝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早年被封为代王。当刘邦去世、吕后发动宫廷政变,刘、吕两大集团权力纷争的时候,刘恒的母亲薄氏带着幼小的刘恒,离开了宫廷这一是非之地,来到远离京城的代王封地。薄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教育刘恒读诗学经,为人处世。刘恒从小就深受仁爱思想的熏陶,不仅学到了许多治国之道,而且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吕后驾崩,周勃、陈平率刘氏集团剿灭了吕氏全族,经过对刘氏集团人才的考核,最后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即位时,汉朝国力还很贫穷,大夫以下只有牛车坐。汉文帝施行仁政,终于使天下大治。具体措施有:

  要求朝廷百官和地方守令重视农业,劝民农桑,薄徭役,减赋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汉文帝13年,还免除了全国一年田地租税,这在中国封建史上是很少有的。

  鼓励人们向朝廷提意见,即使咒骂皇帝也不治罪,这在中国封建皇帝中也是极其罕见的;恢复春耕前皇帝亲耕的制度,为天下做出表率。

  提倡节俭。汉文帝生活极为简朴,他在位24年,宫室、园林、服饰和御用器具没有什么增加。据史书记载,汉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取消了建造露台的计划。汉文帝还穿粗糙的丝绸衣服,并规定宠妃的衣服不许拖地。

  此外,汉文帝还废除了断肢、割鼻、刻肌肤等肉刑,减轻了笞刑,并要求官吏断案从轻,只求大指,不求细苛,使全国刑狱大减。

  经过这一番治理,汉朝的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府库充盈,政通人和,百姓乐业,汉朝的政权得到了巩固。文帝之后,景帝刘启继续文帝政策,父子共同开创了被誉为前汉盛世的“文景之治”,为后来汉武帝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据说汉文帝死前还告诫太子,自己驾崩时不要禁止百姓娶妻、祭祀、饮酒,不要万民恸哭,显示了仁爱贤明的帝王本性。刘恒死后,谥号“文帝”。在历史上,死后谥号为“文”的皇帝并不多,因此有史学家评价400年的汉朝时,有“功莫大于高祖,德莫厚于汉文”之说。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是一位富有仁爱之心的皇帝。唐人吴兢编撰的《贞观政要》记载了几个事例,足以说明唐太宗是一位以仁爱治国的皇帝。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情况实在可怜。隋朝末年,无休止地搜求选取宫女,以至于皇帝临时居住的离宫别馆,甚至不是皇帝驾临的处所,都聚有很多宫女。这都是浪费百姓财力的做法,理应废除。而且宫女除了洒水扫地以外,还有什么用呢?现在我打算放她们出宫,任由她们选择丈夫。这不仅可以节省费用,同时使百姓可以休养生息,而且也可使她们各自成全自己的性情。”于是后宫前后一共放出3000多人。

  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对侍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贞观十九年,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派人到他床前,询问他的病痛,又敕令州县为他治疗。因此将士都高兴地愿意随从太宗出征。等大军回师,驻扎在柳城时,太宗又诏令收集阵亡将士的骸骨,设置牛、羊、猪三牲为他们祭祀。太宗亲自驾临,为死者哭泣尽哀,军中将士无不洒泪哭泣。观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里说起这件事,他们的父母说:“我们的儿子战死,天子为他哭泣,死而无憾了。”太宗征伐辽东,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被乱箭射中,太宗亲自为他吮血排毒,将士无不受到感动和鼓励。

  李世民以仁爱治国,示范官吏、深得民心,无疑为唐朝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难发现,在孔子“仁”的价值内涵中,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内容,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以及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地位。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毋庸置疑,孔子的“仁爱”思想对中国历史的社会稳定和发展,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推知,“爱人”的思想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人类和平共处共度人类所面临的危机,都具有不可的替代作用。如果将孔子的“仁爱”思想推及到其他动物界以及地球的保护,将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仁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也已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许多国外大富豪在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也非常热衷慈善事业,将自己的财富施舍给需要帮助的社会大众。

  据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300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盖茨在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我自己名下的巨额财富对我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我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

  有媒体还报道,美国“股神”巴菲特2006年6月25日宣布,将自己85%的资产捐献给慈善事业。巴菲特的总资产高达440亿美元,意味着他这次将捐出370亿美元,一举超过盖茨基金会总额为290亿美元的善款,而且还要多出80亿美元,成为世界“首善”。更有意思的是,巴菲特与盖茨是好朋友,巴菲特所捐的370亿美元善款将大部分投入“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又是巴菲特一次理智而富有创见的选择。

  事实上,每一个明智的、成功的企业家,最终必定是慈善家。中外企业家概莫能外。李嘉诚说:“慈善不是我的责任,也不是我的义务,而是我的生活方式。”可见,“爱人”之心已是这些成功企业家们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说,有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知道仁最终会给他带来好处而实行仁。想要得到别人的爱,首先要去爱别人。只有肯为别人付出爱的人,才能得到爱的回报,才能组建家庭、家族乃至人类社会。因此,“爱人”是人类社会之所以产生与发展的规律。遵循仁爱的规律,人就能得到幸福与快乐,违背这个规律,人的一生就会痛苦不堪。有一个曾经在英国发生的真实故事: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故事足以说明,即使在“以钱文本”的今天,也绝非金钱万能。“爱心”超万金,爱人之心,一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获得成功。

  诚然,实行“仁爱”是不图回报的。但有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也是客观规律。“仁”最终必将给人带来好处——别人也包括你自己!

  

责任编辑:胡俊月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