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心之作《新世界》

发布于:2020-02-27 12:4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戴村方

  电视剧《新世界》在石景山那明亮的丰收景象和金海复活、归来的喜悦中完结了,一部开年大戏吸引了无数人眼球,网络评分也和剧中人物的命运一样大起大落,在这个闭门自守的疫期,金海的沉稳霸气、铁林的怂包猥琐和徐天的暴风骤雨的情绪表达,一切都在明亮中落下帷幕。《新世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色渲染,细腻到令人感到拖沓的剧情推进,层叠委婉的感情酝酿和爆发,这一切在广大中国观众被抗日神剧和谍战神剧包围的当下显得那么清新高雅,仿佛一支射向天空的响箭,炸响在云端,它所发出的光芒在一瞬间照亮了混沌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偶像时代、流量时代以及草根文化,从十五六年前的韩流文化开始在中国内地盛行开始,忽略文艺作品需要扎根的时代背景,打着贴近当代人生活当代人思维方式的旗号,无视文化底色。小花、小鲜肉只要一张俊脸,面瘫又如何,没有肢体语言的细节表达又如何,拿走八九千万的片酬,却以抠图凑数,滤镜滤镜,千篇一律的滤镜,艺术终于脱离了生活,冰冷得宛如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平铺直叙地讲述最无聊的成人童话。那些自称农村题材的所谓生活大剧呢,以丑化农民、丑化农村为能事,各种人性变异的角色扭曲了嘴脸,像他们在小品舞台上拙劣的剧情一样,以坑蒙拐骗为能事,美其名曰新农村时代的新农民。你能在这些所谓的农村生活轻喜剧中找到田间地头表演的二人转中最猥琐的包袱,这些都被冠以喜剧名头的影视作品充斥荧屏,欺骗观众和侮辱观众的智商。文化整顿和影视行业的自我淘洗迫在眉睫。

  然而历史推进到今天,文化的整肃毕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部门的一纸命令,一步步走向更广阔民主的中国也不可能再通过政治运动来洗涤文化领域的沉渣,一切都需要依靠文艺工作者的觉醒和广大受众的觉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产业即便是要向上发展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律。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的,趋个人小利而不顾社会大害往往成为很多人的共性。比如,能创作出《大明宫词》这样格调高雅的精品之作,李少红作为导演在同行当中堪称翘楚,可是2010年却拍出令她名声扫地的新版《红楼梦》,顾短利而忘长害,这一个个类似的个例烘托起来了乌烟瘴气的文化环境。可是老百姓也能看到,真正的坚持者为了初心敢于直面,《潜伏》、《风筝》和刚刚更新完结的《新世界》,高举了完美呈现历史和深度剖析人性的旗子,脚踏实地的践行。大部分的观众终究不是傻子,他们以高收视率和关注率来回报这些真正的艺术家们呕心沥血的努力。

  在我们分析了当下文艺创作环境之后,再一起来注视《新世界》这部电视剧吧。

  被很多观众怒斥的剧情拖沓这一槽点,我在我的上一篇评论文章中说过,要在短短二十几天内表现一种人物的心路巨大改变的历程,不细细地研磨每一个细节实在无法承托如此宏大历史背景下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发展。另一个被观众一再吐槽的槽点二愣子徐天呢?看完全剧之后,细心的观众应该能发现这个人物贯穿全剧,他就是全剧剧情发展的底色和引擎。他年轻,有血腥,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对还是错。因此他看重北平这片土地,看重和贾小朵的爱情,看重老父甚至寄生于老父的关老爷。冲动正是血性的外在。有观众吐槽说徐天是个马拉松运动员,整部剧他都在奔跑,细细品味他的奔跑会发现作为旧警察和新警察的截然不同。此剧非常高明的塑造了一个表面儒雅内心极其狠毒的反派人物沈世昌,他所代表的旧世界以明和暗的两种压迫,压低了北平的天空,作为旧警察时的徐天只能凭借一己之力伸张大义,尽管沉稳霸气的金海不时在个人小义上给予一些温暖,但这无法撼动压迫在徐天肩头上沉重的旧世界。旧世界环境下的徐天无法左右自己的奔跑,每一步都是那么被动和悲情。而小棉袄十七这样阴暗人物之所以在那么长的剧集里无法被发现,并不是编剧和导演为了将剧情拉长,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事件发展的必然,作为隐蔽于旧世界中全然伪装自己的蛆虫必须是在旧世界被取代的时候因为阳光的照射而暴露,而消亡。旧世界里沈世昌这样的巨兽和小棉袄十七这样的蛆虫在新世界的阳光下灰飞烟灭之后呢,看看新世界里的徐天每一次奔跑是那么从容,那么充满温度,正是他在奔走中一步步去帮助剧中每一个重要人物向前看,去奔向阳光漫天的新生活。那么金海的复活呢?编剧兼导演的徐兵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个人物最终在宁波复活,虽然符合金海的人物性格,但不符合故事发展的必然结局。但是创作者希望阳光能唤醒那些麻木的曾经是利益既得者的旧阶级,能触动观众内心对人性的解读。你可以通过那个自称连金海也怵自己的旧北平人得知对方就是金海时不敢接受金海的还款看出,旧阶级在阳光下进一步脱下旧世界的外衣,露出善良初心和本性。早已买好的三张火车票,奔向的正是光明温暖的新世界。

  有文章说,连广电总局都点名批评《新世界》剧情拖沓,我没有看到这样的报道,如果真有其事,这正是抗日神剧、美化旧世界的谍战神剧盛行的文化大环境下,个别利益既得者对《新世界》这样良心之作可能打碎他们已经捧在手上那块蛋糕的恐惧。

  好的文艺作品,细腻永远不是它的不足,只有缺乏创作根基和卖弄之作,往往动辄以“三十年后”来浑水摸鱼,掩饰他们对人性和历史的无知。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