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散步的“形式”与“形式主义”

发布于:2022-08-21 10:2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朱国平

  大约一年前,家属在手机上发给我一个“微信运动”邀请,被我果断拒绝。她说有这个好,可以统计每天走路锻炼的步数。我说没这个不一样锻炼吗,要步数做什么?锻炼,我基本能够坚持。每天下午或晚饭后,都会在小区的环形通道上走几圈,走多走少,看兴致和时间,不问“成绩”随感觉,不要“形式”求实效。
 
  一日,手机丢在家里。家属重新发出邀请,然后在我的手机上代为“接受”。发现后,我说她“好无聊”,但并没有当即退出——当即未退,后来竟不想退了。
 
  原来我以为,每天在小区里走上三四圈,不算少了。哪知道一看“微信运动”,才三四千步,而朋友圈里的许多人,多的有两万多步,不太多的也有七八千步,比我少的,只是极个别。我忽然觉得,我是不是也要多走点?于是,给自己定了一个不太高的目标,但已比原来多了近一倍。没想到,效果真的来了。原来走几圈回家,活动一下筋骨而已,并没多少感觉,而走的步数增加后,每次都有一身微汗,洗澡之后,感觉格外舒坦。后来,我又根据自己的感觉和一些资深“行者”的建议,把每天的目标步数,做了适当上调。快一年了,从身体的感觉看,效果挺好。我本不看重形式,但这回,竟被形式“绑架”了。忽然想到,过去对形式的鄙夷和不屑,或许错了。
 
  去年夏天,在苏州藏南学校参加知名新媒体《人民作家》的一个活动,有缘得遇省散文学会姜俐敏会长。活动休息期间闲聊,他的夫人叶星女士,说到了自制咖啡。叶星女士说,她因为长期在外企上班,有了对咖啡的喜好。她说她从咖啡得到的主要乐趣,是制作咖啡的过程。打磨,加料,调配,装杯。享用之前,脱去围裙、净手,然后很庄重地坐到桌子前。她说,做这些的时候,有一种很神圣的仪式感。叶星女士所说的仪式,其实也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对形式的重视与讲究,不含糊,不苟且。世间许多事物,内容固然重要,但必要的“形式”,还真的不可忽视。
 
  回到“微信运动”。想不到的是,我接收了“形式”给以我的好处,却不经意地坠入了“形式主义”的“陷阱”。我除了每天走完一定的目标步数,还要做大约50分钟的健身操。那天我忽来灵感:如果做操时把手机带在身上,一些幅度大的动作,可能也会计入步数吧?试了一次,果然有效。之后,每次做操,我都把手机装进口袋。在家里做操穿的是睡衣,没有口袋,我就拿出一只可以挎在身上的小手包,把手机放到里面。我想,增加一些步数,在朋友圈里,可以缩短和别人的距离,面子上也好看些。但带着个累赘在身上,做起来总感到有点别扭,很不利落。
 
  我开始反思。为了一种其实毫无意义的、可以归之于形式的东西,失去了本有的舒坦和简洁,这算什么!这和本来可以打几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却为了表现重视和认真,一些基层领导,偏要把相关人员召集起来开会,有什么区别?我忽然明白,形式主义,在许多时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人在潜意识里,所具有的那种表现和彰显自己的欲望。当许多人都有了对这种欲望的放纵,形式主义便开始泛滥;尤其是当这种欲望一旦产生示范作用,其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自是不可小觑。
 
  那天,又出去散步。到了楼下走出好远,一摸口袋,发现手机又丢在家里了。家属叫我回去拿一下。我笑笑,摆摆手:走吧,今天只走路,不计成绩。
(原载《杂文月刊》2020年5月21日)
责任编辑:单璐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