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志愿军师政委吴成德被俘之后”的文章,讲述了在朝鲜战争中,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0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以及全师近7000名官兵被俘经过,读后恍然大悟,也解开了三十多年来隐藏在我心中的结。
1976年底,我参军来到了这个部队,记得在新兵革命传统教育课上,首长们给我们讲述了我师的历史,参加过长征、南泥湾大生产、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是一支铁军。一度时期让我为之骄傲和自豪。后来,听老兵们私下讲,我们师在朝鲜战场上曾打过败仗,连军旗都丢了……。听此言,心中的荣誉感顿失大半,并隐约感到了耻辱。我们这支铁军,怎么会打败仗?为什么护不住军旗?作为新兵的我,又敢去问谁?在当时,也许谁也不知,也许知者谁也不敢说。
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当时战斗的激烈场面和政委吴成德与战士们生死与共感人事迹。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吴成德所在的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0师正好在第五次战役打响之前进入朝鲜。由于时间紧迫,这支部队只进行了仓促准备,便投入了1951年4月2日打响的第五次战役。5月21日,吴成德所在师接到上级命令,准备担任掩护主力后撤的任务,并在阻击地域至少阻敌3至5天。
5月24日,第一八0师接到军部命令撤至汉江以北,此时两路敌军从其前方与侧后方的空隙中突然钻出,对其师形成夹击之势;26日,则陷入敌军重围。六十军军长韦杰命令第一八0师固守待援,但很快又令该师实施突围。
在春川附近的一个山沟里,一八0师党委召开了紧急党委会。会议由代政委吴成德主持。会场气氛十分沉闷,吴成德几次发问:“大家看咋办?”每一个与会者都很清楚,当时敌人正在收缩包围圈,他们已经被压缩在一个十分陕长的地带里。部队已经断粮三四天,弹药也所剩无几,人员伤亡在急剧增加。
在沉默一会后,有人提议:“分散突围。”分散突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也是当时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战场的一般规律而言,兵力集中,战斗力相对较强,但在当时面对敌兵数量和装备以及地势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果进行一两个方向上的集中突围,只能导致更大的伤亡。多点出击、分散突围是一个下策中的上策。
突围战斗打响前,吴成德骑着马到各团检查突围情况,就在这段时间里,师部已经转移。当吴成德和警卫员、通信员回来时,已经找不到师部。他们便骑马向西追赶。敌人的照明弹一颗接一颗地挂上夜空,探照灯也在山坡上扫来扫去。敌我双方已相距非常近了。
当吴成德一行来到一个山口时,借着探照灯的亮光,他发现有300多名一八0师的伤员黑压压地挤在一起,他们因为行动不便而无法跟上部队转移。“吴政委,我们能冲出去吗?”“吴政委,前面有多少敌人?”“吴政委,你一定要带上我们呀!”伤员们纷纷喊着。
吴成德看着战士们那期待的目光,他不忍心抛下这些可爱的战士。他翻身下马,来到伤员中间。他很清楚,如果与这些伤员在一起,很可能无法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在这生与死的十字路口,吴成德选择了与伤员在一起。
为了稳定大家的情绪,吴成德拔出手枪,对准自己坐骑的头扣动了板机,战马轰然倒地。吴成德高声说道:“同志们,我与大家在一起。”伤员们立即安静下来。他把伤员40人分为一组,每组由一两名干部带领,然后让大伙互相挽扶着,开始了突围。
然而,敌人已经用各种火器封锁了所有的道路,同时加紧收缩包围圈。这使得伤员们想突围出去变得更加困难。实际上,在突围前许多人就明白,他们突围的努力很可能无法成功。事后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点,参加突围的一万多官兵,最后只有不到四千人突围出去。
吴成德与官兵一道,左突右冲,拼杀了整整一夜,一直打到弹尽粮绝。战斗结束后,吴成德带领剩余战士在朝鲜37度线附近的山区打游击,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坚持了14个月,一直到剩下三人的时候,被美军的搜山队所俘。吴成德是当时2万多名志愿军战俘中职务最高的……
我自1980年底从一八0师八团退伍回乡后,关于一八0师在朝鲜的这段失利史,始终成为我的未解之迷,也许是终身遗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当时的战史,也深为老政委吴成德和全师将士热血奋战的英勇顽强的精神所感动。从中我也体味到,战斗的失利、战争的胜败乃军家常事,常胜将军能有几个?我还要为我有幸能在这个部队生活和战斗过而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