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距今已有60多年,在淮海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28391名英雄的名字,但至今却有一名“烈士”却健在世间,他就是江苏省沭阳县湖东镇李场村82岁的村民徐士堂。这是怎么回事?话得从头说起。
1946年春,19岁的徐士堂在家乡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被编入陈毅部下华野第12纵当兵。然后,他随部队转战南北,历经大小战斗十余次。在战场上,他奋勇杀敌,不怕牺牲,不久被提升为机枪班班长。
1948年11月4日 ,著名的淮海战役打响后,徐士堂所在部队在徐州东南部阻击国民党黄伯韬部队时,一发炮弹落在近前爆炸,为保护九连指导员,徐士堂被弹片击中头部,当场昏死过去。战斗结束后,在打扫战场时,支前民工见徐士堂尚有一丝气息,便把他抬到了后方医院治疗。从此,徐士堂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所在部队首长以为徐士堂牺牲了,便把“烈士证明书”寄到了地方政府,转交给徐士堂家。直到1949年七、八月间,徐士堂的伤才逐渐痊愈,但仍留下鼻塌、口歪、摇头、口语不清的后遗症。
在徐士堂回家时,后方医院给他开了一张残废证明。其家人回忆,上面还有政委饶漱石、军长陈毅的印章。徐士堂回家后,与当年参军时订婚的邻村姑娘姜正英结了婚,生育了二个女儿。1962年,徐士堂换发残废军人证明书,当时确定为三级。
1997年秋,时任沭阳县华冲医院院长的徐建轩出差去徐州,工作之余,他来到著名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一游。在淮塔四周的回廊前,他瞻仰烈士们的名字,并有意识地搜巡同姓家族人的名字,当他来到第20块碑前,“徐士堂”的名字映入眼帘,让他为之一惊,“这个人不是我的家庭堂侄吗?他还活着呀,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场的人都投来惊异的目光。
徐建轩回到家中,把在徐州见到的情况告诉了老侄徐士堂。同年11月,徐士堂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了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核查情况。经过工作人员的仔细查找,终于在资料室保存的14本烈士名册的第1489页上,找到了徐士堂的名字:“徐士堂,江苏沭阳县人,华野12纵89师266团8连战士。”此时此刻,徐士堂激动的泪水夺目而出,“亲爱的战友们安息吧,你们用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如今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强大了,这一切我都替你们看到了。”
1997年底,当“烈士”徐士堂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时任中共沭阳县委书记仇和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十多年来,沭阳县民政局、湖东镇的党政领导每年都多次上门看望慰问,对徐老的衣、食、住、行给予了特殊的关心和照顾,送衣服、给米面、盖瓦房,指派专人抚养,让徐老一直过着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