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不能掉队

发布于:2009-07-21 21:30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汤以方

17岁的时候,也就是83年,我没能继续升学,成了一个社会人。父亲对我说:你应该自食其力了,选择一门手艺吧。我说:我要学习照相,你帮我买一台相机吧。父亲没有反对我的意见,他托人办了125元钱的贷款,带着我去徐州买了一台牡丹牌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我这人自悟性较强,尤其对于喜爱的事物很快就能琢磨出端倪,从来没有摸过相机的我,对着说明书和教科书,咔嚓咔嚓,当场就进行了实战。拍摄是简单的,但如何冲洗胶卷,印放照片,后期制作,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于是,父亲又托人帮我找了一个远房开照相馆的,我管他叫三哥的赵姓亲戚做我的老师,但是我耐不住做徒弟的寂寞和清苦,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便依仗“偷”学来的那点手艺请求“出师”,单枪匹马,走村串户,干起了流动照相的营生。

 

那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照相是一门既神秘又新奇的技术,会照相的人基本就等于是有“才”的人,不久,我便成了十里八乡略有知名的职业摄影师,被人另眼看待。不过,于我,这些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流动的摄影生活给我带来了许多青春期的快乐。想着,豆蔻年华,一个“帅哥”,背着一台被人们称着“小快照”的照相机到处转悠,那真是一件无比自豪,令人羡慕的事情。特别是面对一群群跟在后边要求照相的小媳妇、大姑娘,主动地向你手里送钱,约定你,等着你、盼着你给她送去照片,嘿,那种心里的感觉真是美滋滋的。

 

不过,好景不长,就在那年的11月,我放弃了照相的营生,当了兵。封上镜头盖,那台陪伴我有数月之久的120双反相机便尘封箱底,成了我珍藏的宝贝。但遗憾的是,就在大约15 年前,因为我的一时功利和思想大意,那台已算是个古董的照相机,竟然被我的一个好友以一台价值并不算高的验钞机给换了去。现在想来,颇为后悔。

 

部队这个大学校真是一个培养锻炼人才的地方。我本以为,当了兵,从此,将再无缘涉足照相。谁知,其时,部队正致力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对于有特长的战士是特别地重视和关爱,而照相则正是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一个学习项目。我因为会了一点照相的手艺,既得到了首长的垂青,也受到了战友尊崇,什么战友、老乡合影啦,什么假日外出逛公园啦,什么集体文娱活动啦等等,都少不了会让我拍照。向我讨教拍摄技术,买好了材料请我帮助洗印照片的战友则更是一拔一拔,而我也便装模作样的充当起专家和老师。其实,那时我倒并不知道如何要去系统地去讲什么实践、理论,因为,充其量,对于真正的摄影,我也只能算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但是,我拿着相机,比划着,什么光圈呀、速度呀、景深呀、感光度呀,再什么显影、定影呀……,哼,竟也听得他们一楞一楞地直仰眼。

 

不久,领导发现了“人才”,我被调到了团电影放映组当放映员,从此我便有了进一步学习影像知识和接触照相机的机会。记得当时,电影组有一台专门用于画廊宣传的海鸥牌135平视取景照相机,我用这台机器进行了大量的摄影实践,公私兼顾,每次我都会从暗室里抱出成摞成撂的黑白照片。应该说,正是这台相机使我彻底爱上了摄影,为我今后闯入摄影世界,并最终走上摄影之路奠定了基础。

 

89年,我回到地方,分配在一个县属企业的政工部门工作。有了在部队的基础,我很快在宣传领域打开了局面,单位画廊焕然一新,新闻图片频频见诸报端,企业风采在我的镜头下,通过图片的形式得到了全面的记录和展现。单位领导大喜,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专门去淮阴买了一台海鸥牌DF型单反照相机作为“奖励”,并为我设置暗房,配置了一套必要的洗相工具,鼓励我再创佳绩。再后来,领导又毅然花费1700元,为我重新更换了一台美能达X300。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我如鱼得水,摄影创作蒸蒸日上。我不断活跃于摄影舞台之上,参加过多次社会专题摄影活动和重大题材的摄影活动,拍摄了大量颇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和历史写实照片,为有关单位、部门、社会团体提供了大量的摄影服务。使我在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的文化界、摄影界崭露了头角,并先后被吸收为县、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