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2009中国作家富豪榜:童话大王郑渊洁2000万居首(2)

发布于:2009-11-30 14:4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长江商报

纪检委书记车延高: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

 5月23晚,古都西安光华璀璨,千年大雁塔之侧高朋满座。第二届中国诗歌节正式拉开帷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台上致辞:“中国是诗的国度,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与诗歌结缘,以诗歌为伴,享受好诗带给我们心灵的欢悦和富足!”

    
在开幕式现场,云集了海内外众多诗人和三千多名西安市民。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不少政府官员,是以诗人身份出席这次盛会的。

    
“在诗歌现场,我是一个诗人,而非纪委书记。”数月后,受邀参加过中国诗歌节的湖北省武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车延高在接受《怀尧访谈录》独家专访时如是说。

    
倘若将目光拓宽,就会发现近年来官员诗人不断涌现:李肇星,前外交部长,曾出版《青春中国》和《李肇星诗选》等诗集,人称“诗人外交家”;吉狄马加,现任青海省副省长,著有多部诗集……官员写诗是不务正业还是文化觉悟?在当今之世,它意味着什么?为此,《怀尧访谈录》专程赴武汉与车延高进行了多次沟通,试图为读者展现出官员诗人的内心世界。

    
车延高1956年生于山东省莱阳,其父是军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八岁时,才上小学二年级的车延高,已经开始阅读繁体字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后来读《欧阳海之歌》和《艳阳天》,我看了起码六七遍。我的一个同学不知道在哪里找到了一本《世界童话》,我看了也不下五六遍。还有柳青的《创业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冯志的《敌后武工队》,这些书我都看了六七遍。看《欧阳海之歌》,我看一遍就哭一遍。”遗憾的是,爱读书的车延高没有机缘继续“读书”。1966年,他正读到小学三年级,学校就停课了。其后闹腾了几年,到十六岁那年,车延高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名喷漆工。

    
“喷漆是有害的工种,作业时必须全副武装,裹得结结实实。尤其是夏天,油漆挥发快,气味十分呛人,再加上密不透气的工装,一场活下来,常常满身汗水。”车延高回忆道。

    
在工厂工作了两年,十八岁的车延高成了熟练技术工,已经是“车师傅”了。这时有部队到工厂招兵,想换一个工作环境的车延高应征入伍。“部队在青海西宁,空气中缺氧,我们背着背包跑步,跑上十几步以后就喘不上气;晚上紧急集合,裤子穿反的,背包跑掉的,什么样的都有。”忆起往事,车延高并无怨言或不平,他觉得“那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历练。”后来部队要选报务员,当时的选拔颇为严格,政治上优秀的车延高被选中担当此任。

    
“冬天青海冷,那个时候没空调。大教室里面,电报机的上下键之间是用弹簧顶的,可塞进两分的硬币,咚咚往下敲,练手腕的力。敲了不到半天,指甲盖就敲裂了,渗血。到了下午睡完午觉,拿那个电键就不敢动,手指钻心地疼。第二天,手指在电键上揉很久,就不敢敲那一下,最后硬是咬着牙敲下去,敲到最后,键钮上都是湿乎乎的血迹。”报务员抄报要有抗干扰能力,“抄这个信号的时候,别的几个信号在嘟嘟地响,你要始终抓住主信号抄。我记得报务队毕业时,1分钟抄报抄到了160个字。”

    
异常艰苦的生活,加之常年连蔬菜都难得吃上,很多人开始生病。因为用脑过度,车延高开始胃疼,腹泻,脱发。接连住院,无法上班。在这种情况下,连队安排他去喂猪。

    
“我喂猪的时候,就想怎么样把猪养好点,每天粉碎猪草,有时工作一上午,整个人脸上都是灰尘,就剩两个眼珠子是黑的。”粉碎猪草的时候,机器里的螺丝松了,有时候会突然脱落,飞出来的时候就从头顶过去,把旁边的铁门打出一个深坑。车延高有三次遇到这种情况,但他命大,未被击中。这期间,他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尝试文学创作,并不时投稿,“大概写到第37篇稿子的时候,《青海日报》副刊发表了我的诗歌处女作。”说到这里,车延高笑容灿烂。

    1981
年,车延高从部队复员到地方工作。恢复高考后不久,电大开始首次招生。车延高得到消息时,距离考试还剩两天时间,他借了书躲到公园里看,天黑后就移到路灯底下看,车延高就这样进了中央电大学习。

    
随着工作角色的变化,为了避免读者对号入座,他由原来的杂文创作转向诗歌。近些年来,他每天凌晨510分起床。天光微熹,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中,他已经端坐于书桌之前写作,“诗歌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由于白天公务繁忙,创作只能“在时间的缝隙里进行”。

    
车延高说,“写诗让我懂得为官之道。有了诗歌这只眼睛,可以使我在日常生活时保持一种清醒,眼睛不离泥土和根,不忘生活的另一个侧面,这样写作才会和社会息息相关。”

    2008
1月,车延高的诗集《日子就是江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20085月份汶川地震,车延高写的《妈妈,你别哭了》《泪水中站立的微笑》《地球的孩子》等诗,被诸多报纸和网站转载。对于那些对地震诗歌说三道四的声音,车延高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喜欢说自己不屑于写这样的诗。遇上重大的自然灾害,遇上奥运会这样的盛事,他说这带有政治色彩。说实话,这是个别诗人的悲剧。他并不是不屑于写,而是没有这种胸襟。”

    
今年1月份起,车延高的长篇散文《醉眼看李白》开始在文学期刊《十月》杂志连载,诗仙李白成为其笔下主角。就在本文截稿前不久,《怀尧访谈录》独家获悉,该系列散文即将出版。

地球奖获得者叶榄:写诗让我重新找回自信

  “我姓叶,叫叶榄。树叶的叶,橄榄的榄,就是寓意着绿色和平,这也是我一生的追求。”2009年度中国当代徐霞客的获奖者叶榄,在初次与人见面时,通常会如此自我介绍。

    
如此单刀直入的自我介绍,有人听了会发笑。但是,当他的履历展现时,取而代之的则是敬意:1993年元旦,19岁的叶榄辞去公职,发起了为期4年的“希望工程万里行”活动,骑着自行车为希望工程劝募善款30余万元,修建了两所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300余名。1997年起,他投身到环保宣传教育事业,发起“绿色希望行”活动。目前已在国内学校、火车站等场所进行过2000多场次的绿色环保宣传,直接受众人数达130万人次……

    
从事公益环保事业十六年来,叶榄获得过各种与环保相关的荣誉,其中包括获得中国环保最高奖“地球奖”、参加中国青年群英会和中华慈善大会,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一位诗人。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艺术,比如绘画和书法。”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叶榄的作业本上的字就曾经挂在教室后边黑板上展览,这无疑也提升了他对文艺方面的兴趣。而他第一次诗作是在小学5年级诞生的。那是1985年,洛杉矶召开了23届奥运会,在那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取得了鼓舞人心的佳绩。11岁的叶榄斟酌良久,写了一首这样的诗歌:“一轮明月滚碧天,万缕清辉洒人间;今日立志学女排,明日航天飞银河。”这首诗作写好后,叶榄经常念给同学们听,“自然是赢得了好多艳羡之声,大家都说我小小年纪会写诗,了不起!”

    
上初中二年级时,叶榄担任班级的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每周组织一次班级诗歌朗诵会。“我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我朗诵的是自己原创的诗歌。”叶榄记得自己曾满怀深情地朗诵过自己创作的一首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的诗歌,“诗有几十行,当我朗诵完毕,我们的老师激动地对全班同学说:‘叶春东(叶榄的原名)以后会是一个文学家!’”

    
“以后会是一个文学家”的鼓励和赞扬并没有让叶榄感到振奋,“我那时的理想是当一个诗人,不太喜欢‘文学家’这个称谓,以为不过是搞文字修辞那一套的老学究而已。”

    
那时候,叶榄对诗歌的迷恋令人惊叹。有一天晚上,他挑灯写诗,夜深犯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放在收音机上的蜡烛燃完后,引燃了收音机的塑料外壳,收音机又引燃了窗帘布,一时间火光弥漫。“幸亏我哥哥及时发现,用被子把火扑灭,否则我们俩可能都要葬生火海了。”提及此事,叶榄哈哈大笑,但因为这件事,“我父亲大发雷霆,不许我晚上写诗。”

    
在写诗过程中,对叶榄影响最大的人,是一位美女音乐老师。叶榄告诉《怀尧访谈录》,直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位老师叫郭树瑜。“郭老师年轻漂亮,歌唱得很好。她喜爱文学,有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还借给我看。她的男朋友是个诗人,出过两本诗歌小册子。”

    
这让叶榄深受启发,他用笔记本做成诗集,抄录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郑重地命名为《叶春东诗集》。这部手抄诗集在同学们手中广泛传阅,“遗憾的是,我的第一本诗集在传阅过程中不慎被人弄丢了,我为此懊恼了很长时间。”1989年,当时县文联举办诗歌赛,叶榄以一首《无毒蛇》的诗歌,荣获三等奖。这让一个喜欢写诗的少年雀跃不已。

    
天有不测风云。15岁那年,叶榄的父亲因病去世,由于家境困难,已经考上县重点高中的叶榄无奈辍学。在老家务农期间,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还做着自己旖旎的诗歌梦。

    
“那段时期我写了大量的诗歌,有时一天能写10多首。”按照当时的政策,不久,叶榄到了父亲生前所在的乡粮管所上班,这是1991年的元旦。“有了工资之后,每次到县城,我都要到书报亭购买《诗歌报》《诗刊》《星星》等诗歌刊物。”阅读诗歌让叶榄的心变得更加柔软。1992年,叶榄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有关希望工程的报道,他埋在心底的失学之痛被深深地触动了。想了一夜,他决定单骑走遍全国,宣传希望工程。

    
1993年元旦,是我生命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我辞去公职,开始投身公益事业。”此后,叶榄的诗歌也随之发生改变,他不再满足于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描写,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在目睹了太多的失学儿童和他们的生存状态后,在一首叫《希望在脚下延伸》的长诗中,叶榄如此写道:“这里没有鳞鳞广厦/只有野火昏灯破屋烂楹/这里没有鸡鸭鱼肉/只有饥饿的肚皮渴望的眼睛…”

    1997
年,叶榄结束“希望工程万里行”,开始环保宣传,他觉得,“在中国,往往一个孩子会影响一个家庭。”他把宣传对象锁定在中小学生,并时常到学校义务演讲。叶榄在广州越秀区东风西路小学讲到了氟里昂对环境的种种危害,不料几天后,有位家长在街上认出了叶榄,向他大倒苦水。说自己的孩子听了叶叔叔的课后,哭着闹着不许家里人开空调,说是会产生氟里昂,破坏臭氧层。结果大热的天里,一家老老小小都只好陪着小皇帝捱热,最后实在熬不住了,每人买了一台小风扇。”正是这样的一些小事,让叶榄倍感振奋。

    
从发起环保行动到今天,叶榄写下了一千多首环保诗歌。“我学历不高,出过几本小书,上不了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诗歌让我找回信心,它融进我的血液,直入我的灵魂深处。”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