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诗人的诗意

发布于:2010-06-06 19:2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张璇

  幼时知晓的第一首诗就是《静夜思》,朗朗上口的儿歌,轻灵的表面,有淡淡的思念与愁绪,好像现在的我寻找纯真的心。那时就记住了“李白”,这个作者的名字,是多少孩子认识文学的第一道桥梁。

  长大后,读了《将进酒》、《蜀道难》,浪漫的词藻,瑰丽的想象让我惊艳,就像是上世纪守旧的中国人遇上了吉普赛的摩登女郎,心头明花,灼灼欲放。

  看到百家讲坛里讲唐诗,第一讲竟然不是李白,心里倍感失落。

  他的诗意,不是常人能理解的。名家推崇杜甫,隐士推崇陶潜,唯有李白,无人理解。而我,同样,也不能。所以只好仰视他的生命。

  杜甫身经动荡年代,写诗大量反映人民疾苦,于是人民送个他诗史的称号,再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于是,被冠名为诗圣。我并不想否认杜老的成就,毕竟像他这样的诗人,几千年只出了两三个。可是,在他的文中,现实主义太过泛滥纯粹,完全揭露的统治者的黑暗与残忍,将美的毁灭成悲剧给人看,将劳苦大众被腐蚀的带血的肌体描摹出来。

  试想,那个绝望的年代,人们身经战乱之苦后读诗的目的是什么?并非重温惨象,再历痛苦,而是希望有点温暖,有点浪漫,抚平,即使不能消除心中的伤害。这样,日子里有点安慰,未来才有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而杜甫,一直在做一件残忍的事情,将痛苦的直面披露,给已经很痛苦和将要遭遇痛苦的人们带来该更多的精神折磨。

  而李白恰恰相反。宫廷的压抑,罪恶让他难以忍受,政治黑暗让他心灰意冷。他就喝酒。醉在美酒中总比在现代中受苦来得美妙。也许你会说,这是一种懦弱的逃避方式,可我认为不是,正是因为李白内心深知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又不愿为世俗玷污。所以,他高洁自守,所以,他用浪漫主义写下激人奋进的句子,对于大众的苦难他了解,但他采取安慰与鼓励的手段,使人们看到希望。

  只看到事物“悲”的一面的人当然不会有出路。所以走后,杜甫凄凉地死在草堂里,无人收尸。

  或许,我们还可以深入地看待李白的浪漫主义。他不愿让人们再受精神折磨,所以把这份苦涩留给自己,用一个人的苦换取千千万万人的欢欣。这才是我欣喜他的可贵之处。当一个诗人用自己的诗意去为人们树立精神旗帜,而独自承受苦难时,他已然站在最高处,用微笑俯视着苍生,唤醒无数沉睡的心灵,抚平无数伤痛的疤痕。

  李白,是我心中永远的诗仙,地位无人能及。

  他的诗意,是一个拯救者和希望者的微笑与鼓励,带我们共赴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