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夜读余秋雨

发布于:2010-10-08 22:5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徐栋

  利用国庆长假的几个夜晚,我拜读了著名学者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当我在凌晨两点半,终于读完这本约41万字的记忆文学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不仅为余秋雨先生的人生际遇而唏嘘感叹,同时又为他的博学多才而敬佩不已!

  在《借我一生》一书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其中作者对在太湖农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生活的描写尤为细腻,余秋雨先生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种种迫害,让人读后会情不自禁地对这一场人为的运动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在“四人帮”倒台后,仍然有受文革荼毒影响的人在千方百计地攻击余秋雨。当余秋雨只身在外,一心考察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渊源的时候,国内的各种报刊却被金牙齿等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在大肆刊登渲染关于余秋雨的种种流言。读到此处,你不可能不对这些小人的伎俩痛恨不已。而最终,余秋雨又用博大的胸襟,宽容了那些攻击他的人,这是一种能够包容一切的情怀!

  余秋雨先生在对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传承至今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起着关键作用:在传导技术上建立了一个既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在传导状态上建立了一个对社会、历史的开放式对话系统;在生息空间上没有失去过一个辽阔而稳固的承载地域;在精神空间上以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的严重灼伤;在外部关系上因农耕生态而没有过度热衷于军事远征;在内部关系上没有让社会长期陷于整体性无序状态;在固守精神主轴方面借助于科举制度使儒家文化成了一种广泛的生命化遗传;在汲取外部资源方面采取了一种粗糙而又松软的弹性态势使各种文明大致相安无事。所有这些,正是古埃及、伊朗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以及古印度的文明所不具备的,也正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秘诀。

  当合上《借我一生》的书页,我由衷地想对余秋雨先生说:不要理会世间的喧嚣嘈杂,不要再把时间和精力消耗在那些小人身上,用心著书立说,为广大读者多写几本开启智慧的书籍吧!

  (附《借我一生》目录:第一卷:长辈的山、乡间的事、旧屋与旗袍、祭侄帖、独身的叔叔和姨妈;第二卷:戴黑边眼镜的青年、叔叔走了、一物一物、冬天的斯坦尼、绛红的泥水、关闭的窗户、吴石岭、半山失踪、隐秘的河湾;第三卷:骆驼殿堂、有人敲门、我能听到、湿漉漉的落叶;第四卷:那么走吧、从废墟到废墟 、红缎虎头鞋、房主不在屋内;第五卷:墓地和法院、那一叠纸条、借住何处)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