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问世间情在何处?

发布于:2010-12-15 11:1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锦瑟张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喜欢金庸大概源于首次读了他的代表作品《射雕英雄传》,疯狂的喜欢上了书中的情节和人物,成了金迷中忠诚的一员。我不对金庸小说中的武侠做任何评价,我只谈读了金庸小说后自己的一点小小体会。  

  金庸小说看来部部是武侠,实则部部言情,比之任何一位纯粹的言情作家的作品还要更能突出人世间的情(爱情,亲情,友情,人情、世情)。金庸小说只写了一个“情”字,部部都是情书,可谓“大旨谈情”,倪匡曾说金庸小说的每一部每一篇都是写男女之情,《神雕侠侣》更是一部写的“错综复杂、淋漓尽致、透彻入微、感人肺腑全面深入的情书。”  

  “射雕三部曲”之第一、二部曲<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不仅写了一干痴儿女的苦苦相恋、生死相依,黄蓉之于郭靖、穆念慈之于杨康、瑛姑之于老顽童、黄药师之于妻子阿蘅、杨过之于小龙女,…书中不仅成功塑造了一批至真至纯至情至性至爱的英雄儿女形象,而且直接以大雁投地殉情为原型写出了两对大雕为爱侣殉情的情节。"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情痴,痴情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情态,也可以说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母体,以情为纲高举轻的大旗,金庸不仅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催肝撼肠的爱情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过目不忘的痴男怨女形象,为情而生为情而死。

  从《书剑恩仇录》的香香公主喀丝丽到《天龙八部》的阿朱;从《神雕侠侣》的杨过到《笑傲江湖》的令狐冲;从《飞狐外传》的马春花到,倚天屠龙记》中的纪晓芙、殷素素。还有为情走火入魔的李莫愁、武三通、何红药、康敏、叶二娘、阿紫等等,无一不是痴情的化身,无一不是至真至纯的挚爱,无一不是情种情圣级的人物。特别是杨过和小龙女这一对情圣,更是把痴情和挚爱看的高于人间一切,并超越了时空和生死,小龙女为了能让杨过活下去自觉跳崖自杀,杨过则为了一个“十六年后相会”的誓约顽强的活下去,当十六年之期到后小龙女为出现时,杨过也决绝的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他俩一个为了他能活下去自己去死,一个在确认她已死了之后不愿独生而报之以死,结果双方因“死”得生,如期重逢。这“死而复生”的神话当然是奇缘奇遇促成了。

   曾为杨过和小龙女的爱情感动的痛哭流涕,觉得文学作品里最唯美的爱情也就是这样吧。如果杨过和小龙女没有超越了生死的痴情和挚爱,他们的结局就不会如此完满,将会是永远的生离死别或双双殉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神雕侠侣》开卷第一章李莫愁出场所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真是代表了金庸笔下江湖儿女的心声。 江湖中的痴情儿女一片冰心在玉壶,心有灵犀一点通。为情生生死死,执著真挚,男人不朝三暮四,女人不水性杨花,没有掺入世俗的浊污,没有贪婪阴谋残暴,也没有赤裸裸肉欲的索求。一个个冰清玉洁,至善至美,那种含蓄委婉腼腆羞涩的爱情一如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意境之美,请看黄蓉和郭靖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描写:“ 黄蓉轻轻靠在他胸前。郭靖只觉得一股甜香围住了他的身体,围住了湖水,围住了整个天地,也不知是梅花的清香还是黄蓉身上发出来的。”不知现代视爱情如儿戏的青年男女你能达到这种两情相悦的境界,享受到爱情中这种含蓄羞涩的朦胧之美吗?

 曾无数次被金庸小说中的深情所感动,也曾无数次被现代人短兵相接的爱情所黯然神伤,更对人性中丧失了对世界上最美好的这种感情的珍惜所愤懑,即使是幸福美满牵手到老的婚姻,也让人心情萧索,意兴阑珊,到底“意难平”!

 说不出有多喜欢《射雕英雄传》电视剧的主题曲《铁血丹心》,每听到它就没来有的一阵激动,有那种沧海桑田,荡气回肠的感觉。

“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冷风吹天苍苍,那惧雪霜扑面,藤树相连,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猛风沙野茫茫,笑傲此生无厌。藤树两缠绵,天苍苍野茫茫,应知爱意似流水。万般变幻,斩不断理还乱,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两难断”
   纠结绵缠的旋律和歌词中,我仿佛再次来到了金庸先生塑造的那方纯净的桃花世界,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桃花开……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