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乡情)
儿时,住乡下,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和大人到集镇上去赶集了。
记得那时,出门前,母亲总会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裳,然后站在镜子前,做一番精心地梳理。
这时,我也会不失时机地在旁边央求着,要和母亲一起去。有时,母亲高兴竟也允许。村子离集市有七八公里的路程,那时,五六岁的我竟能跟着大人们一路小跑个来回。
集市自然是拥挤和喧闹的,让我们这群整天乱窜于村落和田野的孩子是大开眼界。我紧拽着母亲的手,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一个又一个的街道。有满街吆喝的,有耍猴的,有玩把戏的,有卖着五花八门的玩具的------这时,我的目光总是贪婪地扫视着这无数新奇的场景。
记忆犹深的是,在镇上的一个老巷子里,有一个新华书店,书店的旁边,坐着一个六十多岁戴着眼镜的银须老人。他摆着一个小书摊,上面排了好多的小人书和连环画,如《鸡毛信》、《平原枪声》、《林海雪原》等,每看一本一分钱。摊前也总是围满了小孩子。那时我却是很少看的,每每经过,都眼巴巴地看上几眼,就被母亲拽走了。
在路边,也常有炸油角饼子和糍粑的,老远都能闻到香。有些嘴馋的人,趁赶集时,也会去解解馋。偶尔,母亲也会给我买上一个,吃起来酥脆可口,可母亲却是从来都不吃的。
下午回到家,再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时,也总会忍不住炫耀:上午我去赶集了呢,其他小伙伴便会投来羡慕的眼光,然后,听着自己讲述在集市上见到的一些新奇的事。
有时,农忙时节,母亲赶时间,也是不愿带的。那时小,不懂事,在后面哭闹追出老远,直到看不见母亲的身影了,却仍不愿离去。在村口的路边守上一个上午。或许是心存内疚,母亲归来时,总会变戏法式的拿出两颗糖或一个饼来,也有时,亦是一根鲜嫩的黄瓜或西红柿。此时的我会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上午的愁闷顿时也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再大了,农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了,电视也普及了,精神生活也不像以前那么匮乏了,集市在我们心中的吸引力也渐渐远去了。
母亲再让我去集市上买些菜或生活用品时,我却没有了当年的兴致,因为再也找不到当年赶集时的那种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