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留得青山有柴烧

发布于:2014-10-10 09:2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月光如水

  皖东的池阳关小镇古时是通往明代中都南京古道上的咽喉驿站,背依岱山,面对池河,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风水宝地。百姓悠哉,古镇幽哉,传说因此即谓之幽州。山风锤炼汉子,河水滋养佳人,故生美女,更出才子。

  邹书生是幽州镇上出了名的大才子,可是,一不能弯下脊背去躬耕垄亩,二不肯低下头颅去行贿买官,整日里既梦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又嫉恨世态炎凉诅咒社会不公。父母双亡后家中仅剩下两亩薄地三间破草房,由于不事稼穑,家中坛空瓮空,小日子每况愈下,家徒四壁的他整日里怀才不遇,闷闷不乐,常摆出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架势。上帝关了门,菩萨开了窗。就是这样一位潦倒书生,在读书时掌握了一手小绝活———编对联,俗称对对子,于是,唯恐天下无人知晓,经常伺机表演以张扬自己的才华。

  时光到了明初岁,南京的“江南翰林院”举行大考,一杨姓主考官自皖东出发前往南京督考,客宿于幽州。邹书生听说后窃喜,连夜编好了一副上联,一是想考考那个杨考官,二是想借机显摆自己的文才,也好让杨考官知道,这个幽州镇地灵人杰卧虎藏龙,更要他尝尝小阴沟里会翻船、牛脚里水淹死人是啥子个滋味。第二天一清早,邹书生便敲开了杨考官的门,说明了来意后双手递上上联:池河无水也可。

  杨考官一看,“池河”即是本地主干河流,去掉三点水,便又成了“也可”二字,不禁眯眼晃脑袋连连赞叹:巧对也,妙对也。然而,在赞叹之余既犯了难又羞愧难当,难的是确实对不上来下联;羞愧的是堂堂“翰林院”里的主考官,却让这个穷书生卡了壳。

  邹书生双手拱揖告辞了,把一个硕大的考题扔在了杨考官的面前,苦思冥想了一天还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口。日薄西山了,杨考官早早地用了晚餐继续闭门苦思,决定次日晨一定对上妙联。天亮了,仆人喊门用早茶,无人应,吆来领班敲窗晃门也悄没声息。强行入门一看,杨考官躺在床上双眼紧闭,摸摸脸已经变凉发硬了,考题还摆在枕边。这位主考官还没来得及赶到南京考场去考倒众书生,却把一条小命丢在了幽州古镇。从此,邹书生编对联“对死”杨考官的事情便在幽州古镇上传为笑谈。

  此事不胫而走传到了南京翰林院,皖东幽州小镇上穷书生小刁民因对对子“考死”了杨考官,好讲不好听,岂有此等事理?官府一谋划,决定火速捉拿邹书生,严惩不贷。然而,因为忙于当时应付考试,加上幽州镇上有人在翰林院里做事,听说家乡人犯了事,多方游说,此事才不了了之。亲帮亲邻帮邻,包老爷卫护家乡人。邹书生因此逃过了一劫。冬去春来又三载,一李姓考官也前往南京主考,客宿幽州,听说这件事后便暗渡陈仓,以防邹书生再来考他。于是,即令仆人四处打听这里的地名物名,以备用配对子。

  原来,幽州古镇西边的池河流域上横架一座木桥,谓之“杯桁桥(后名太平桥)”,它是洪武八年(1375年)由定远县知县朱玉出资兴建,旨在为明太祖朱元璋回凤阳省亲,以便省去舟渡的误时劳神。李考官听后一拍大腿仰天长笑,连呼“有了有了”。

  正如李考官所料,不多时辰,不速之客的邹书生果真如期造访,想让“李、杨”考官同样下场,自己好来他个梅开二度。于是,急不可奈地将“考死”杨考官的上联出给李考官。李考官闻听佯装一怔,故作久思不得其解之状,不一会他抬起头,手指西方问:“幽州西河上有木桥否?”邹书生点头称有。“桥名为何?”李考官问。“杯桁桥。”邹书生答。李考官哈哈大笑,“此下联不就来了吗?”李考官抬手一指书案。顺着他的手指方向,邹书生赶忙来到书案油盏下,低头一看,对好的下联赫然于纸上:杯桁舍木不行。

  “杯桁”二字去掉“木”子偏旁岂不就是“不行”了吗?“杯桁桥”全是树木为之,倘若无木,焉能为桥?既合情又合理,实属绝佳之对。

  “三年前,就是你这副对子让我们的杨考官把命丢在这里的吗?”邹书生正在惊叹无语时,忽然看到李考官一拍桌子,正色怒吼。邹书生心想,难道不成他是找我的后账来了?邹书生两眼发直,浑身上下就像筛糠一样。李考官再拍桌子厉声吼道:“重打五十大板,押送应天府严惩。”众仆人一拥而上,雨点似的棍棒直打得邹书生皮开肉绽直呼亲娘,连求饶命。

  在乡邻街坊的谋划下,邹书生卖掉了祖上丢下的两亩薄地,以白银买通了地方官宦豪绅,又请他们去贿赂了李考官,此事才算尘埃落定。

  邹书生财去人安又逃过一劫,李考官灾来福到亦发了大财。

  日升月落,暑往寒来。光阴到了明成祖永乐元年正月,永乐帝朱棣即位不久,便急切切筹划着荣归凤阳故里祭祖。于是,宫廷里传出圣旨,皇帝驾到时沿途定要“门额悬明镜,屋前满水缸”,以颂扬皇上的“高悬明镜,如水清廉”;同时,户户张灯结彩,家家杀猪宰羊,恭迎皇上驾到,告慰天子,托大福鸿恩,天下风调雨顺,臣民足食丰衣。

  邹书生接到安民告示后一时神乱心慌。屋内既无照影镜,厨中且缺吃水缸,更无银两购得灯笼鞭炮,只得蜗居屋内,犬缩房中,不敢照面。

  这日,当永乐帝来到幽州镇时,映入眼帘的全是一派歌舞升平的喜人景象,心中大悦,便下轿徒步流连欣赏。文武大臣、地方官宦豪绅前呼后拥。当行至邹书生的破草房前,看到无任何喜庆迎驾的样式,永乐帝大惊大怒,问是何因。地方官宦豪绅禀告:此乃一介穷书生,不事劳作,家贫如洗,自恃是对联高才,整日里四处寻人对对子,三年前还曾出联对死掉翰林院的杨考官。

  不提便罢,永乐帝隐约记起了曾听说杨考官被“对死”一事,问是否此人。众人不敢谎言如实禀告。乡野草民真能懂得诗词歌赋?真能知晓平仄对联?所出联语竟能难死杨考官?精通并喜好对联的永乐帝欲看看此人是个甚模样,便朝屋门走去。

  邹书生从门缝里目睹了门前的全幕。眼睁睁看着皇帝朝家中走来,事必有三,料定今儿个大难临头必死无疑了。说时迟那时快,武臣已抢先一步踹门入屋。两武臣一左一右擒手搡肩将邹书生推至门外。邹书生扑通跪倒,叩头如捣蒜,请皇上一绕死罪。“你会联句?”永乐帝看着脚前的邹书生问道。邹书生只管叩头求饶,哪里还敢应答。

  “朕欲一睹你的联语才能,倘若对得妙,朕免你一死。”永乐帝望着邹书生又说。

  众武臣拽起邹书生。邹书生乜视一瞟,亲娘四舅奶奶唉,不看也罢,一瞟大惊。只见天上阳光普照,人间彩灯高悬,左邻右舍的灯笼上非日即月,皇上前呼后拥,臣民喜上眉梢,一派国盛民殷之态势。邹书生稍加思忖,一副对联赫然于心中。他转身回到屋内。无墨,从锅底下捋了几把黑锅灰,放在碗内加水调和;无纸,撕了一长条浅色被单面;无笔,从棉被里拽了点棉花揉成团。捏棉团蘸锅灰,龙飞凤舞,一副即兴对联一气呵成:日明月明大明一统,君乐民乐永乐万年。

  永乐帝一看,颔首点头吃惊无比,心花怒放怒气顿消。漫步于幽州古镇原本就心情大悦,看了邹书生歌功颂德的对联后更是心如饮蜜,永乐帝遂命大臣赐锦帛赏白银,召进宫廷后封厚禄加高官。

  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邹书生歪打正着因祸得福,从此发迹。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