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耀眼的闪亮点——再次为《汉语听写大会》叫好

发布于:2014-10-16 07:0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叔洪
  那么多的有识之士在担忧——
  
  “汉字正在经历百年来的第四次危机,即由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
  
  “近年来,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革新,从键盘输入时代到语音输入时代,诸如“提笔忘字”、“多义字混用”等现象,屡屡引发社会讨论。
  
  “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有两种危机的爆发称得上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而相较于因外族侵略引发的亡国之险,因文化衰微而引发的亡种之虞其实更为堪忧,也更为可怕。”
  
  由郦波老师的观点和担忧来看,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13和2014的两届《汉字听写大会》其重要性和其实际意义之所在,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2014《汉字听写大会》比赛的步步深入,我的惊奇之状也在逐步的增加。在看比赛的时候,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的不断地骂自己,一个六十岁的人了,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文学爱好者,因写作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是一个跟文字打了近一辈子交道的人。然而,在我看比赛的时候,却在一个个十几岁的孩子面前有些抬不起头来,一组一组生僻字的出现,令我一次又一次的败北,真的很汗颜。怎么一个和文字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竟然有那么多的字和词写不出来。真应了那句古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都言书到用时方嫌少,可这汉字真是到了拿笔写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认识字和词真是太少了。平时还自以为是的有些沾沾自喜,曾不止一次的在众人面前人五人六地卖弄自己比一般的人认识的字多,可再看《汉字听写大会》现场直播时,看着孩子们镇定自如的写出令自己惊叹的生僻字的时候,身上一阵一阵的直冒虚汗,在心里一次又一次的告诫自己:虚心点儿吧,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还有什么脸面在众人面前吹嘘自己认识的字多,你知道这“三人中”哪一个是你的老师,真是不知羞耻。听着考官读出来的字词,心虚得只剩下矫情地说:“一笔一划的写不出来,行书也许还能凑合。”歇会儿吧,这也只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给自己遮羞脸儿,其实内在的真正原因你就是不认识。不仅是我写不出来,在场的一百名听写的嘉宾中,正确率为“0”的场面并不少,屡屡曝冷,孩子们是真真正正的以一当百,不得不令人们深思,让人惊叹。这同样也反映了孩子们的强大,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不得不低下头来,发自内心的钦佩。在此我由衷地向孩子们说一句:你们定是今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传播者。
  
  看过《汉字听写大会》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匮乏,才知道什么叫所谓的生僻字,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隐藏在我们记忆之外的精辟且含义丰富且精彩的文字的存在。其实说白了,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还是我们对文字认知的欠缺。该清醒清醒了,别再沾沾自喜了,尤其是自以为是的我们这些自命不凡,有事儿没事儿爱自吹自擂的主儿们,就越发显示出了我们对汉字的匮乏。从另一方面来讲,在以后,还真就不敢在孩子们面前指手画脚地充当老师了,免得被孩子们问住弄个大红脸,让自己尴尬。对此不得不发感慨了:孩子们真的是太厉害了,再也不敢小觑了。真不知道这些孩子的小脑袋瓜里究竟有多少记忆和认知的细胞,体内究竟有多少可供他们燃烧的能量。
  
  赞叹吧,感慨吧。这也是一份骄傲,为有如此优秀的孩子们真的感到骄傲。祝福你们,祝愿你们。
  
  2014《汉字听写大会》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亮点,在令人赞叹的同时,也感慨这些孩子们词汇的丰富。银川的刘安祺在预赛中,一人奋战,终于没有改变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现状,在连续五轮强大的攻势面前,不得不带着心中的无限遗憾,在其不甘中败北的同时,我心中不由得为其惋惜。赛场就是战场,同情或惋惜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比赛是残酷的,除了面对别无选择。在进入半决赛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盼望已久的、令人赞叹和钦佩的闪光点,而这个闪光点有些耀眼。龙雨所在的江西南昌中学的半决赛中,又一次地出现了孤军奋战的局面,这次就好像是他们对决银川中学刘安琪的翻版,所不同的是他们多对少的优势来了一个大逆转,只剩龙雨一人,一对三的对决局面。如此残酷的比赛现实,龙雨竟然突破了第六局的赛点,进入到了第七局的比拼。如果说虽败犹荣的话,我认为这个成语已经不能完全的表达出小龙雨的词汇知识储备的渊博,和他的敢于和善于拼搏的精神了。一比三的对决,该是怎样的一种残酷的现实,不论在心理,还是在生理以及智慧上的挑战,这对于一个初中生的孩子来讲,心理和体质乃至心智上造成的考验究竟有多严重,是不言而喻的。也正因如此,所以我说在这一届《汉语听写大会》中具有突出的闪光点,是一颗耀眼的明星,而这个明星绝对不是大众心目中的影视明星,他的价值远远超过大众心中影视明星的含义。
  
  以我个人看,龙雨的表现绝对是一颗耀眼的新星。在前几局的对决中,还没有可与龙雨比肩的第二人。抗衡就是一种较量,在比赛面前没有同情或怜悯,即便有也只是惋惜,而龙雨就是我在观看这次比赛中惋惜最大的一个人。惋惜归惋惜,在规则面前一视同仁,你就是有再大的同情心也无济于事,即便是打抱不平都无从下手,还是观战的好。都说观战(棋)不语真君子,可是看到不平却缄默其口,是不是缺乏些血气方刚的气魄,也未可知。
  
  值得庆幸的是,在个人半决赛中,龙雨成功晋级,也算是给了一个弥补的机会,或者叫认可,让有真才实学的孩子有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才学和能力的机会。在此也算是对小龙雨一个祝贺!
  
  当前在语文教育方面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担忧,汉字的书写离不开语文教育,在某些方面来讲,也是语文教育成果的一种检验和体现。没有完善的语文教育,很难提高孩子们对词汇的大量掌握,以及对文字的认识和驾驭,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在当今的小学和初高中的教材中大篇幅的删除古典范例之风愈刮愈烈的形势下,很多有识之士无不为之担忧,奔走呼号,真的怕因此而使中华经典而缩了水份或者不能很好的传承而痛心疾首。
  
  “前不久上海小学一年级的新版教材大幅‘瘦身’,除删除了最后单元的五篇课文外,《画》《草》《登鹳雀楼》等8篇古诗文也被从教材中删除,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减负。经过粗略梳理发现,近年来,在中小学课本中被删掉的经典古诗文多达20多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小学的教材中,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古诗47首,占教材总量的13%,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2006年前使用的是32开老版教材,2006年实施新课改更换为大的16开教材,分出必修选修,到了2007年,在2006年版本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几篇文章的删减,这样的删减并不只是针对文言文。语文学科关联性很强,语言又是一门系统性学科,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不能割裂开的,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初高中趋向能力的培养,如果小学时不学古诗文了,那么中学时再学是不是就晚了,如果不学,那么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不是就会产生断层甚至文化的根断了,民族属性就不明显了。”
  
  在此争论不休的紧要观关头,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推出了《汉字听写大会》这具有强劲档次的节目,我们就不能不为之叫好和鼓掌喝彩。《汉字听写大会》的推出,绝对是一档对我国文化经典的传承起到了促进和捍卫的作用的节目,这其中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历史积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是一座无形的文化丰碑和宝库,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先哲的智慧,同时更反映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在世界之林中是站不住脚的,更是没有说服力的。而在这一点我国却恰恰有其独到的闪光点,更是世界其它国家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认可和钦佩,这是我国先民的骄傲,也是作为我们应该传承的重点之所在。
  
  文化不仅仅是属于一个国家的私有财产,它是属于世界的,更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只有继承并将先人的智慧化作我们的认知,并从中吸取养分,我们的文明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光大,从中得到启示。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只有把先人的智慧继承下来,并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言行,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是不断进步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才能受到世界各民族的尊敬。这就是我们的骄傲,因为我们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至今保持原范围的唯一一个国家,就凭这一点,我们没有不继承和发扬的理由。也正因如此,才会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才会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
  
  今年是《汉字听写大会》的第二届推出,但比赛规则却没什么变化。三比一的战斗,不管在古代还是在现代的战争中,绝对是一种在极其劣势的状况下的一种艰难的博弈。龙雨与三个人的战斗可以说是孤军之战,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场肉搏战,明知不可为而必为之,这本身就是一种气魄。无论是在数量上三战一,还是在心里上一人(一个集体)挑战三个人(同样是一个集体)的较量,无疑是一种超负荷的比拼,更何况还是一个只上初中的孩子,那得需要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该有多好的心理素质,该有多么丰富的词汇存储量啊,据此来说,不管在哪个方面,都是绝对处以劣势的。所以这不仅是一场战斗,更是一种煎熬。在这种较量下,比得不一定是单单的智慧,更不是一场简单的较量,而是一种体力和智慧的综合较量。除了咬紧牙关似乎别无选择。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单凭咬紧牙关未必是制胜的法宝,要想取得胜利,还得具备很多常人所不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这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讲,未免显得有些要求过高。现实虽是残酷的,但在气势上小龙雨并没被三个强大的对手所压倒,反倒愈战愈勇。
  
  悬殊是无法改变的,即便是得到了支持又该如何,在失败的情况下给予热烈的掌声又能说明什么,是同情还是怜悯,抑或是一种鼓励。
  
  我不知道龙雨在惜败后心里是一种什么感受,人们也许会送他四个字:虽败犹荣。可是这四个字能不能把所有的一切都包含进去,能不能把龙雨的心情都能诠释得一清二楚,我估计很难说得清楚。龙雨能够坚持到与三个人的较量到第七个赛点的程度已经是一个奇迹,不管别人如何,但我肯定要为这个勇敢且坚强的孩子多鼓上几次掌的。奇迹在很多情况下,在很多人的身上都会发生,但并不是必定发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奇迹已经称不上是奇迹了,而眼下的龙雨绝对是一个奇迹的发生。
  
  也许有人会说龙雨的知识渊博,渊博在某些方面来讲具有综合知识的含意,如果单就语文或叫做汉字方面来讲,他倒可称得上是一个奇才。
  
  一比三的比例,如果要想胜出,在词汇的掌握和储存上来讲,至少应是高于其三人中的个人五倍以上的数量,如果没有如此广博的储备量,即便是有足够的底气,但在气势或心理上,仍然处于劣势,就此而言,也是很难做到以个人的力量与三个人之同力抗衡的。不说高于五倍,但就三比一的比例来讲,至少不低于三倍才能与之打个平手,这仅就以理论上来讲,即便是真的持平,也是分不出胜负的,也就是说他在语词的储备中最低也要胜过他们三人中的总合才会有取胜的可能。这是一个什么概率,想想都会令人头皮发麻,想想都会令人不寒而栗,更何况是刀对刀枪对枪的真干了。
  
  车轮战啊,多么残酷的局面。这不仅令我想起了三国时期的三英战吕布。即便是被称作三国时期在武艺上第一的吕布面对刘关张的时候,也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采取退避的战术,而我们面前的小英雄龙雨有退避的可能吗?没有。面对他的只能是奋力拼搏,面对他的是背后成千上万上眼睛的期待,面对他的更是家乡父老无数人的重托。这些都是什么,归根到底离不开来一个词:压力。这重托与压力又有多大的距离,这重托与压力又有多大的区别?
  
  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痛,不要看着在水里拼命的人觉得好笑,更不要去嘲笑敢于入水的人在救人的时候献出了生命。搬着不疼的牙谁都会说“牙疼不算病”,可到了自身的时候谁又都会说“疼起来要了命”的话。围观者永远是围观者,而甘愿站在被围观的最核心的人,却又感到沾沾自喜的人,则是他最愚蠢的时候。风凉话谁都说,做出与风凉话同样举动的人却没有几个。
  
  说书人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双拳难敌四手”,那只不过是一比二,如果遇到双拳与六手相对的时候,恐怕除了落荒而逃别无选择了。而我们的小选手龙雨真的就遇到了双拳抵六手的残酷局面。要不要退缩,能不能退缩?是积极应战,还是应付了事?是只求自己心灵上的安慰,还是要记住众多人的嘱托与期盼?这一切的一切,是局外人所理解不了的,这一切的一切更是所有旁观者所难以诠释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小选手龙雨才会有那么的淡定,才会有那么的出色表现,才会有在强敌面前不惧缩的气概。这就是一种气势,这就是一种胸有成竹的胆略,更是一种势在必得的气魄。这就是我们当今社会青少年的一种表率和具体体现。在这里我由衷地送给他们一个大大的,加粗的“赞”字。
  
  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富有智慧的孩子们,这就是中国希望的真实展现。不要担心我们的汉字会丢失,更不要担心国人对国语的重视已经落后于英语或其它外语。国语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是我们植根于土壤的沃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田地,这就好比是我们身上的血脉,会在体内永久地流淌,祖祖辈辈的传承下去。
  
  比赛到了这种程度,我心猛然产生一种不想说出的喜悦,那就是在你感到欣慰的同时,是否看到结果已经无所谓了,至于是谁坚持到最后,拿到了2014年《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冠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这种敢于拼搏的精神,更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他们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而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探知和探索精神是多么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令我激动不已,在他们面前感到羞愧。
  
  作为一种对等的较量,应该是集体对集体、个人对个人的较量。既然是集体就不应该出现个人被淘汰的规则,我认为这就是比赛规则的不完善性形成的弊端。集体比赛中出现以少对多的局面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作为比赛的规则的初衷我不敢妄加评论,但在集体比赛中出现一个人对决三个人局面,这难道是公平的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有失公允的比赛,这就是因对比赛规则考虑不周而产生的局限性。也许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因为这是分组比赛的团体战,是一种比赛的规则,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仍然不敢苟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人对战三个人,而且是在经过了六轮以上,在这七轮比赛中任何一个词组的有误,就会被迫退出比赛,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因为比赛规则的不公平造成的一种悲剧。
  
  在这里我又要胡言乱语地发表个人的意见了,那就是当这种一人面对多人(三人或以上)的场面出现的时候,应该给他们设立另一个比赛的规则,以显示公平对决的规则,即:在达到第几轮后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是对弱势一方的参赛人员的一种鼓励,也显示对参赛双方的一种公平,对真实能力的检验,更是对其实力,也就是参赛选手词汇掌握量的一种公认。比如对决进行三轮以后,开始一对一的规则,即各自双方都开始平衡的轮换。数量少的一个人回答正确之后,对方三个人都应各答一个词汇,任何一个人没有回答正确即被淘汰。这样便显示出了公平,或者说比现在的规则要公平得多。
  
  克服这种以多对少局面的出现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在集体比赛中,不对个人采取淘汰的规则,在第一轮五个人都回答完后给出这一轮的成绩,都回答正确的积五分,其中有一个没回答正确的减一分,如五分、四分、三分等得分数。没有回答正确的队员仍然可以进行下一轮的笔比赛,在进行到规则的最后一轮比赛结束后,总分数最高的一个队晋级,其它队淘汰。我倒觉得这样更公平一些。
  
  如何才能让《汉字听写大会》发挥更大的动作用,把汉字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呢?认识、书写和使用汉字是要从形、音、义三个方面准确掌握。也就是所谓的在认识字的形状和明白正确的读音的同时,还要知道文字的全部含意,这样才能保证使用并恰当的表达真实的意思,三者缺一不可。这既是汉字的特点,更是汉字的魅力所在。与此我联想到,在《汉字听写人大会》中,不妨采取多元素的比赛规则。比如第一轮进行听音写字,第二轮进行汉字的拼音和声部的标注,到第三轮时不妨给出字和音后让参赛者答写出字和词的含义,以及表达正确的例句。这样更能检验对汉字既正确又能全面的掌握程度,更能促使对汉字的准确认知和正确使用。
  
    
 
  
  
责任编辑:我是德波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