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悠悠慈母心(乡情)

发布于:2014-10-28 15:1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柳雨
    母亲个子不高,年轻时很漂亮,走路一阵风,做事很麻溜,属于典型的勤劳纯朴、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生产队还是大集体的生产劳动模式。在当时的大集体模式就是:每天的早上,生产队长敲响用铁轱辘做的钟后,村民们听到钟声,就各自从家出来,围拢到钟的周围,听生产队长布置今天要干的的农活和需要带的农具。都是出勤的人数,按天按人记工分,到了收获粮食的季节,按照每个家庭的人数和总工分的多少,来核算给每个家庭能分到多少粮食。工分越高,分的粮食就越多。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挣的工分少,也就意味着分的粮食必然会少。一家人,一年三顿饭就得喝稀的度日。  

    我的父亲在常年义马煤矿上班,每个月只有休假的几天才能回家一趟。家中就只有母亲独自一人,照顾这个家,母亲白天下地劳动挣工分,夜晚在煤油灯下纺棉、织布,为她的儿女缝制衣衫。有时,我睡了一觉醒来,看见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忙。奶奶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母亲每天下地劳动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到奶奶的床前,看看奶奶的床上,有没有拉到床上,忙完奶奶的事再给我们姐弟做饭。母亲一个人为了能多挣些工分,为家里多分些粮食,单靠生产队每天所挣的工分分的粮食,肯定是填不饱她儿女的肚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多积农家肥。那个年代有一句话农谚:“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家家户户都想法去积肥,因为积肥挣的工分要比上几天工来得快。

 

    母亲为了能多积肥,有时天不亮就一个人拉着家里的人力车 ,到洛阳郊区的路边,秋割荒草,冬扫落叶,一车车地拉回家。有时放学回家,看到母亲拉车出去还没有回来,我和姐姐就去接母亲,当看到母亲弱小的身躯拉回来一车小山似的荒草,想象着母亲在坎坷不平的乡道上、在崎岖的坡道上,步履艰难拉着车,就在想母亲该是用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把车拉回来的。

    在初冬一个周末的下午,母亲告诉我们姐弟几个,明天她还要到洛阳的金谷园的公路边去扫树叶,我和姐姐听说后,争着要去帮母亲拉车。母亲思量再三决定:让姐姐在家做饭照顾弟弟妹妹,照顾好奶奶,让我去帮母亲拉拉车。母亲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说:“伟!你都十二岁了,你的个子就是不见长高,这怨妈没本事,让你们没有吃好才让你长不高的。”我看着母亲眼中的泪花说:“妈,我将来一定能长一个大高个,到时候,就不让妈再去出力,让妈在家好好歇着,我们姐弟几个好好孝敬你。”

    “好!好!好!妈等着享你们儿女们的福,明天带着你去,上坡时也可以帮妈妈拉拉车,俗话说‘添个蛤蟆还四两气呢’!”母亲笑得是那样的幸福。

    第二天天还没明,母亲把我从梦中叫醒,一边让我快穿衣服,一边催促着:“伟!快起床!快起床!时间不早了!”等我麻利地穿好衣服,母亲已经把准备好的人力车,再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看看车轮气足不足、带的麻袋够不够。

    母亲拉开家中“吱吱呀呀”的大木门,拉着车从家中走出来。村中浓浓的夜色几乎看不到任何景色。母亲和村中约好的两个妇女,每人拉着一辆人力车溶进乡村的夜色之中,向着目的地走去。后来我才知道,从家中到金谷园来回近60里的路程。

    初冬的黎明已有些寒意,因为路途远,母亲说我年龄还小,我跑不动,就让我坐在人力车上,母亲怕我在车上受冻,就用麻袋垫在车板上,在我的腿上也盖上麻袋。我坐在母亲拉的车上,头顶灿烂的星空陪伴着母亲一起向前移动,耳边是母亲和另外两个妇女拉的人力车,在坎坷不平的乡间道路上发出的“咣咣铛铛”的人力车上铁环的声音。途中从村庄走过,不时传出农家看门狗的狂吠声,公鸡的啼鸣。我坐在母亲拉的车上,如同躺在母亲的摇篮里,幸福地享受着母亲的催眠。

    等我被汽车的鸣笛声吵醒,天已蒙蒙亮,母亲拉的人力车停在金谷园的一条公路边,映入我眼帘的是公路两边两排已经落光树叶的粗大杨树,公路边上不时有晨练的人从我身边跑过。母亲从车上麻利地取下用竹竿做的搂筢,下到公路两边干枯的沟壕内,用搂筢熟练敏捷地将沟壕内的落叶拢到一起。功夫不大,在沟壕内很长的一段距离内,母亲隆起一堆堆的树叶。

    母亲把车上的麻袋取下来,在沟壕内,母亲让我撑着麻袋口,她往麻袋里填树叶,一边装,一边使劲地往下摁,我已冻得有些瑟瑟发抖,母亲却满脸的汗往下淌:“把包摁瓷实,能多好些,来这跑一趟不容易!”

    突然,母亲抱树叶的手停了下来,从树叶内露出母亲的一只手,手中攥着一个有些枯萎的红苹果。母亲仔细地看了看那个苹果,把苹果送到自己的鼻子前,用鼻子深深地闻了两下,递给我说:“还挺香的,这个苹果有可能是从路过的车上掉下来的,给,儿子拿着,说不定一会儿还有不止一个呢!”我接过那个散发着香甜果香的苹果,为了不影响母亲装树叶,我就顺手把苹果装进我的衣兜里。

    我和母亲把带来的十几个麻袋装满落叶,太阳已经爬上杨树梢。从树杈间透过来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我拉一根绑在车帮上的绳子,和母亲一起拉着如同小山似的人力车,往家里走。由金谷园往北是一条漫长的上坡路。在一段陡坡上,母亲吃力地拉着车,沉重的车子在坡上缓缓地挪动,稍不用力,车子就会退下坡去。我使出全身的力气,拉着肩上的绳,身边的母亲把腰弯得很低,背部几乎弯成虾的形状,母亲拉车的绳压进肩背的肉里,一道深深的沟槽,汗水在母亲的脸上一道道往下淌,一滴一滴地掉在地上,耳边能听到母亲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和母亲艰难地把车子拉上陡坡。母亲让车子停在路边,顾不上喘口气,就急忙转身跑下陡坡,跑到一起来的那两个妇女的车边,用最大的力气帮她们推车。她们也都是有子女的母亲,同样是为了儿女的幸福,才艰难地在生活的道路上奋力拼搏。

    母亲帮同村来的两个妇女的车子都拉上陡坡,她们都瘫坐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母亲回到我身边说:“儿子!坐下了歇歇,今天要不是你来帮妈妈拉车,妈妈还真的上不来这个坡呢,等前面下坡路,你坐车上,妈拉着你。”

    我看着母亲满脸的汗水,心疼地说:“妈,到前面的路平,我拉车,你歇歇!”我从衣兜掏出那个枯萎散发着果香的苹果,递到母亲嘴前:“妈,你太累了,把这个苹果吃了吧!”

    母亲接过我手中的苹果,另一只手掂起衣襟,把手中的苹果在衣襟上来来回回擦了几遍,确定苹果擦干净了,重新递给我:“伟!有你这句话,我这当妈的就知足了,妈不爱吃酸东西!”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想吃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也是难得的奢饰。我咬了一口苹果,香甜可口,我嚼着香甜的苹果,又重新把苹果递到妈妈嘴边:“妈妈,这苹果是甜的,不是酸的!你也咬一口!”母亲笑了笑,有把苹果推给我说:“儿子!妈妈知道,苹果是甜的,儿子现在正是长身体的阶段,需要增加营养。儿子你快吃吧,吃好了,好有力气帮妈妈拉车!”

    我把苹果递到母亲嘴边说:“妈,你看你脸上的汗,你也吃一口!”母亲象征性地咬了一小口一边嚼一边说:“苹果就是甜!儿子快吃吧!”

    我和母亲重新上路,暖暖的阳光下,车上载着母亲的希望,我的肩上觉得有无尽的力量,传遍全身,快步向着家的方向迈进。

    母亲现在已是七十八岁的老人了,背也有些驼了,但身体依然硬朗,每次我们做儿女的回到母亲身边,母亲总是拿出一大堆的吃、喝的,让她的儿女们吃,多吃些,唯恐她的儿女们吃不好。这件事也过去三十多年了,只有那一次,是我一生吃到的最甜的苹果。 

2014年10月25日



【 个人简介】

  柳雨 ,原名 ,刘建伟,男,千秋煤矿技师。曾在《义马矿工报》发表通讯《“小诸葛”的大贡献》、《在感恩中快乐工作》、《他用“爱”诠释安全》,小说《又是一年月圆夜》《安全,是矿工最大的幸福》······多篇通讯报道。

    本人作品在集团公司的各项多次征文中获奖:《一封安全家书》,获千秋矿安全征文二等奖、《OA系统 让我如虎添翼》获义煤公司征文三等奖、《太阳鸟之梦》获2014年元月河南省宣传部《中原唱响中国梦》征文二等奖

    本人的先进事迹被千秋矿宣传部两次录制成专题片在《义煤新闻》播出。

    本人早期给洛阳电视台微电影的《河洛碎戏》撰写人间亲情的剧本,给新安电视台撰写《小城故事》微电影剧本,新安电视台《小城故事》的编辑室工作人员专程来义马矿区对我做专题采访和视频录制。

单位:  河南省义马市千秋煤矿开一队   刘建伟

电话:  13525229965   办公室(0398)5876471        邮箱:  13525229965@163.com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