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那些年(乡情)
发布于:2014-11-01 08:5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Joel陈澄安
夜渐深,面对着桌子上的课业发呆,一如既往的思绪万千。晚风习习,带着淡淡的桂花清香,深吸一口气,莫名地被桂花香染上思愁。是的,我想,我是想家了。想家乡的小石路,想家乡的石头房,想家乡的乡亲,想家乡的亲人。
自小是留守儿童的我,生活的圈子离不开祖父母,石头平房、举头即是连接山际的天空、放眼就是成片的庄稼、地瓜块作玩具等等,或无实物的东西拼凑成童年,拼凑成我儿时的家乡。岁月的流走,带走了祖母慈爱的脸庞,和蔼的声音,却带来了远在他乡时一种思念的痛,那种我在外头,她在里头的乡愁。
乡愁是小时候夏夜星空下的闲谈,乘凉,乡愁是小院里的摇椅,扇子,乡愁是这被时间定格住的那一幕幕。夏天的夜里,爷爷抽着烟,静静地坐着,我总喜欢打开收音机,放着歌儿,饭后拿着小板凳,靠着坐在摇椅上拿着小扇子扑哧扑哧扇着风的祖母,听她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那些她小时候看到的老虎豹子时常在我的梦乡里出现,令我既兴奋又害怕;那些她经历过的艰苦岁月,总能让我听得若有所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丝丝心疼;那些爸爸和姑姑们小时候的日子,总会让我哈哈傻笑,同时我也总能浮想联翩,想象着跟他们小时候一样生活玩闹。星空下,一个夏夜,一个小院,一把摇椅,几个人儿,处处蛙声,耳畔音乐声,晚风里,茶余饭后的闲谈里,时光就这么流过,一年一年的追忆,乡愁就这么一年一年地积累着。人家说,有些东西,是过一次少一次。小时候常常盼望着每天快点过,长大后常常乞求每天像两天一样过。只因为有太多回不去,只因为有太多想回去,只因为有太多话想说,只因为有太多话已没得诉说。
老灶台里,清晨的炊烟里,鸡鸣声里,锄头落地声里,声声呼唤里,那是两个被岁月压迫过的身子用生命的后三分之一时光,坚守着这割不断的亲情。尽管生活平淡,但空气里到处都是充满着幸福。
乡愁如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乡愁如是,静默的岁月里朴实的情谊。
乡愁是夕阳下,汗水里的农忙,乡愁是田野里的老牛,镰刀。乡愁是稍微长大了的那些日子里参与劳作后喜悦的心情。犹记得那是收获的季节,这一天,感觉村子里从头到脚都是忙的。道路上忙着赶牛的乡民,小巷里的几句寒暄,田野里弯腰劳作的身子,夕阳下嗡嗡作响的打谷机。从太阳离山头还有很长距离到太阳渐渐躲进山的那一边,稻谷地里,我和妹妹拿着镰刀,穿着雨鞋,带着小草帽,在大人堆里像模像样地收割着稻子。当风吹过来时,所有人都稍微放下手中的活,站直了身子,任风带去一天劳作下来的疲累,带来丝丝的清凉,相视而笑之后,就得赶在夜更深之前把活儿干完。祖母跟姑姑打着剩下的稻谷,我们则坐在稻草堆上吹着风,聊着天。依稀记得那是个有月亮的夜晚,繁星点点,蛙声阵阵。那年有个好收成,平时平静的院子热闹了起来:大人们在满意地夸着那一袋袋稻谷,合不拢嘴;我们小孩子则在一边吹着风扇,约定着吃饱饭后去哪里捉蟋蟀。夏风清凉,笑声满院。
不知不觉,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小院子里承载着许许多多的过往,经历过许许多多的时光。这样的日子也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一天天的变老而越来越少。如今,小院依旧,但祖母离世后,就只剩年迈的祖父还守着岁月留给他的这一切。
乡愁如是,人家说最美好的是初见,生命最美好的是刚开始的那些年,那些拼拼凑凑成了一段童年的那些年,也是最想回去但又回不去的那些年。那些年承载着成长的记忆,承载着亲情的初体验,承载着满满的幸福感。
乡愁如是,是孩提时候祖父母给予的呵护,乡愁如是,是孩提时祖父母传授的朴实和劳作的本能。
乡愁如是,祖母多少次呼唤我的名字,却已经成了过往。长大后的乡愁,除了在城市的喧嚣里能透过电波听到家人的声音外,也就是这一段段触不到,听不见,看不着的回忆。它被装裱在记忆里,深深地收藏在心里,在最难过的时候,最想念逝去的人儿的时候,最追忆孩提美好日子的时候,它却又如泉水般涌出心房,涌上眼眸。
夜已然已经深了,思乡的情绪渐浓。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莆田学院-学园中街1133号11级电子信息工程陈澄安
邮编:351100
邮箱:anzaichen1@163.com
1803038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