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文章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文人学士一般都以以文会友,文以载道,去说明文章的作用。其实,这远远不够,文章的作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下面从几个方面探讨文章的作用。
一、传承历史,预测未来
在我国,文章的起源很早。从上古先民结绳记事,到甲骨刻字,再到大秦时代的竹简,后来有了活字印刷、蔡伦造纸,文章随历史的变迁发生着变化。
每当考古队在作业时,考古专家总是先说,先找找有文字记载的东西,这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是文章。文章的第一大作用就是传承历史,预测未来。
由于有了文章,就有了文化,人们就认识了历史,就不至于被历史所迷惑;同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学好历史,预测未来,最终会走向成功!
二、传承民族文化,扩大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是由一篇篇文章组合而成的。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角度把我华夏文明一一展现,让世人为之惊叹,让中国人为她自豪。
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丝绸之路开拓、郑和下西洋、唐三藏西去取经,都是在扩大文化交流。
三、救亡图存,文化救国
鲁迅先生开始学医,自认为能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一种快乐;但当他看到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大为震惊,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而要唤醒民众的觉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写作。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民处于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常受到外国人的欺负,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让他看到中国人的病因不在于医人,而在于医心,所以他决定弃医学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民族的心,来共同抵抗外来侵越者,让中国蒙受雪耻的不平等条约。
鲁迅创造了以论理为主,形式灵活的杂文形式,并将之发扬光大。他的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毛泽东誉之为“匕首”和“投枪”;深入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热风》、《三闲集》等。
陈天华是辛亥革命前夕最出色的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了许多反帝爱国、宣传革命的文章,其中尤以《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等最为著名。这些作品,大都是用白话文写的,通俗浅显,富于激情,控诉和揭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表达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成为当时革命的号角,在长江流域各省流传非常广泛。
文化即可灭国,又可兴国。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魂,一个民族的精神烙印。大国之战不仅仅是经济和武力的战争,还有文化的战争。文化战争没有刀光剑影,但更持久,起最终决定性作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国家、民族兴旺的支撑点不是金钱和权利而是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因此,在今天,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古语说得好,“攻心为上”,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领,经济掠夺所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这就是文化战争。
四、铁肩担道义,弘扬主旋律
看看这三十年失去毛泽东文化、实行私有化的结果:
生态失衡,人民饱受环境破坏之苦;文化氛围邪恶,社会风气糜烂,社会道德堕落;维系社会团结、社会正义、社会公平的核心价值被摧毁,国家意志、民族意志、集体意志瓦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高度紧张;科研、学术、教育变成争名谋利工具,体制扭曲,性质蜕变,科技落后、文明退步;黄赌毒黑横行,刑事犯罪高企,治安状况恶劣,社会动荡,外交软弱,国家统一堪忧。中国苦难的百姓重新背上了新的三座大山,恍惚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残酷现实。
因此,写文章进行文化传承道义深重,写文章文化救国,救亡图存,是历史赋予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