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莫令忙后无佳句(彦文杯)

发布于:2025-02-27 08:3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
  当杂事如冰糖葫芦似的一个接着一个,心也仿若纳斯达克指数似的有起有伏,诸事翻腾在记忆的最高层,头脑早已成为饱和的溶液时,是难以正常写作的。
 
  虽然忙于工作能让人有观察人群的机会,在人与人、人与事的频繁交集中找到素材,拥有体验,收获感悟。但相应的,上班也会耗干人的精气神,以致下班后抑或放假后只想躺平,遑论写作。写作,唯有头脑清晰,方能逻辑推导;唯有精力充沛,方能厚积薄发;唯有情感充盈,方能怡情悦志。倘若没有这些条件,人难以进入写作的佳境,会恍惚间觉得:那些洋洋洒洒写作的时光仿佛都不存在,明媚与忧伤同时经历时间的冲刷而变得疏离遥远。
 
  下班后零碎的业余时间极易被白白浪费,被短视频等娱乐项目占满。因为不仅学习难以令人瞬间欣悦,看正襟危坐式的好书好剧也难以令人及时愉悦,电子榨菜赋予人的爽感委实太诱惑人性。木心有言:“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忙里偷闲时我会幻想:若有更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我该读多少好书,写多少好文,拥有多少由书卷气、沉静气赋予的长期主义式的幸福与享受。而放假后大片的业余时间,便是检验人性的时候了。
 
  毛姆有言:“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写作亦然。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欧阳修每每收到苏轼的文章就欢欣雀跃,今人读苏轼诗文时的感受亦然。苏轼和苏轼的读者,完美诠释了写作与阅读之于人的意义。
 
  然也,即使走着走着,发现眼前仅剩下匆忙的路,那些湿漉漉的心声心语终究难以再蓬勃,理想主义终究让位于现实主义,连缅怀都成了奢侈,亦可将这份忧愁幽思记录下来。写作,原就是默默进行的。默默写下去,终能有所获。所以,有时我会觉得:即使人生的许多时间都被工作席卷掉了,幸运的是在席卷的过程里我也多少写了些文字。无论是长文还是碎碎念,于我都是维系人生意义、见证人生价值的锚点,是我用心生活、潜心思考过的痕迹。
 
  有过创作经历的人都有如下体会:在推敲字句的创作过程中,忧愁幽思会慢慢被排遣,若是写出佳句还会怡然自乐。所以在欧阳修知颍州之时投其门下的焦千之说“自我佳句忘百忧”,“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说“遣愁唯有强裁诗”,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的江西诗派诗人韩驹说“忘忧得佳句”,词风豪放处尤近于苏轼的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陈与义说“惜无陶谢手,尽力破忧端”……
 
  写作,宛若一个小小的护身符,赋予人元气,帮人治好那些可念不可说的暗疾。人生的乐趣,在永远蓬勃的眷恋里。忙碌之后,与其躺平刷短剧,愈躺愈刷,愈空虚无聊甚或愈身心俱疲,不如眷恋于写作。或许,在“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的过程中,那些湿漉漉的心声心语会渐渐蓬勃起来。
 
  提及“蓬勃”,我会想到天赋型作家李白,其作品涌动着蓬勃的朝气、汹涌的情感与不凡的气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朝气蓬勃,元气淋漓,却无迹可寻,难以模仿。反之,再想到努力型作家杜甫,其对诗歌形式的运用能力颇强。“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利用坳救,改变节奏,配合字音,以达音画结合之效。这种对形式的安排,能让写作者在已然大体掌握律诗形式的基础上,有拔高的方向。
 
  我等凡人的写作亦然。最难学的乃情感与气度,最好学的乃形式与技巧。情感、气度,与童年的经历、少年的成长、人生的故事、读书的体验息息相关,绝非一日之功;形式与技巧,拥有了条理性,理解了运用法则,即可写得有模有样。忙时,与人周旋,螺蛳壳里做道场,或可丰富情感,培养气度;忙后,平整内心的土地,将在忙碌时刻无法捕捉的心绪清晰呈现,或可掌握形式,提升技巧。
 
  岑参说“莫令别后无佳句”,而我要说:莫令忙后无佳句。忙后需要书卷气,去感受名家文字之下的真情与哲思;需要沉静气,去写有情怀、有哲理、有志气的文章以当成长期激励自我的心灵安慰。
 
  莫令忙后无佳句。静下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进而“凌云健笔意纵横”。静能生慧,静自生华……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