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拥书万卷面百城——《书店的灯光》阅读随记(下)

发布于:2025-04-02 17:10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一凡
  曾经有人说一所大学最厚重的地方在它的图书馆,一个城市最有底气的地方是它的书店。只有在书店里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人生短暂、书海无涯;只有在书店,你才能寻找世界的尽头,探测未来的样貌......作者说“几百年来,书店一直是捍卫表达自由权利的阵地”。那么,你,有多久了没有逛书店?你距离最近的书店(把图书馆也算在内吧)有多远?而我,记忆中的书店的样貌变了又变。
 
  能记事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还有“供销社”的时候,县城里只有“新华书店”,而且书店的书和书店的店员一样都是“端着”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书,只能隔着柜台在一米以外远远看着,请店员拿下来的时候,你大概率就要付钱了,否则,你拿下来翻翻又不买,最多两次,店员就不耐烦了。想要略作挑选,你得先跟店员搞好关系。所幸,那时的书品类不多,也没有压膜,经常阅读的人,快速看看简介回目也差不多可以下手了。大概因为我是经常光顾书店的“小女娃子”,店员对我还算“优待”,可以静静地读上两页再做决定。那时候有很多人物传记,现在还记得我买过《毛泽东传》《周恩来传》,前者是特里尔的作品,金色封面;后者是硬壳精装版,可惜随我颠簸到家后没几日就不知道被谁“偷”拿走了,除了依稀记得介绍周恩来右臂受伤,还附有一张黑白照片,版次作者都没有印象了。
 
  慢慢地到1990年代中后,县城里新华书店的书种类多了,而且县城里开始有了民营书店,印象中最大的一家是开在高中学校同一条街上的“春风书店”。最大的特色是“开架”售卖,武侠、言情、三毛、古龙,还有各种杂志,你可以随意翻阅购买。书,第一次那么亲民。但随之而来的是盗版的猖獗和暴力色情的隐晦流行。那些年的民营书店还带来全新的业务“租书”,交押金,一天5角,学生党的最爱,我们就是这样租着读完了金庸。
 
  跟民营书店前后脚出现的是各种不卖只对外租书的铺面。潜在客源是初高中学生。出租的书籍基本都是武侠言情,印象中读高中时有个五十多岁老太太开的一间租书铺子,是我和死党经常光顾的地方。去得多了,押金开始变少、租金付的开始打折,后来我们还偶尔在她那里煮个方便面。清苦的学生时代,天寒地冻地放学后,掀开厚厚的门帘里那股浑浊的味道,是抚慰青春躁动的最好汤药。
 
  记忆中大约是千禧年之后,各种超级商场出现,大概率都命名为“XX城”,书店也开始巨型化,空间变大,格局变样。我最常光顾的是北京王府井书店、大众书局、三联书店。只要不妨碍别人来往,可以随意拿一本书席地而坐,读一整天也没有人管你。至于你买不买,也是随意的事。那应该是我这个年纪里见过的书店最鼎盛的时代吧。
 
  再十年后书店经历了教辅图书的席卷,但各种优质的图书也很多。我最喜欢的是南京山里路军人俱乐部院里的图书批发市场,闲来去转转,总能遇上心仪的一本。再后来,书店里文创产品多了。书,变得开始鲜艳;但,于我开始陌生了。经常地,我都是要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到我最中意的书。当电子阅读器开始盛行时,书店里的咖啡香气便远远大过书的味道了。当先锋书店变成了旅游打卡必去的地方,我好像就很少再光顾实体书店了。2017年9月份购买的梁羽生先生的《笔花六笺》,几乎成了我在实体书店的留念。当然,我窃希望有生之年,书店还是我愿意经常落座的地方。
 
  “书店在历经三千年的健康发展中,适应并促进了技术和文化的进步,但在20世纪90年代却遭遇到突然的衰退。”时代的巨变中,我们必须接受新事物的登场,但也不应该忘记旧有的许多东西。时光流逝中,不是所有新的才值得珍惜。“书店承载的正是我们对那些尚未被计算机和大卖场替代的传统的感情。”网络有时候造成了人与书籍的疏离,甚至是人与自己的疏离,网络很大,但网络更多时候提供快捷和刺激,却少了几分相遇一本好书的惊喜。所以我执着于纸质书籍的阅读,执着于对好的纸质书的拥有。或许我当下没来得及读,但只要我觉得临死前我大概率会读一遍,那我就应该去拥有。
 
  “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没错的,我喜欢撕开新书包装的感觉;喜欢在阳光下打开一本旧书,就着阳光嗅纸墨的味道;喜欢睡在书房,一觉醒来随手够着书的感觉。
 
  我排斥电子阅读,原因就如布兹比说“你怎么能在电子书里夹上一朵野花呢”?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