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余华老师的文学课

发布于:2025-05-14 14: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苏辰月
  刚结束的这个五天小长假,读完了余华新作《余华文学课——九岁的委屈和九十岁的委屈》。
 
  书中,他用轻松的文风,结合读过的文学作品《西游记》《变形记》《百年孤独》《麦琪的礼物》等,写了十五篇文学随笔,也可以说是去各大高校演讲的课堂逐字稿,最后附带了一篇采访实录,这篇采访实录占整本书的四分之一左右,让我读到了一个真诚、幽默、风趣、细腻的余华,也感受到了一个顶级作家强大的表达力和洞察力。
 
  余华老师曾在采访中被问到,很多评论家说他的小说言简意赅,他解释说,那是因为他认识的字少。
 
  天知道,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读的书一点都不少,那些文学巨匠们的创作角度和写作方法,他用三言两语就讲透了,这份自黑式的自谦,着实让人圈粉。
 
  在写作圈里,潦草小狗是独特的存在,很多人读过他的《活着》,但真正认识他,是在抖音的片段里,每个采访好像都很有梗。
 
  读《余华文学课》,你会发现,他不仅采访有梗,点评其他的作家更是爆梗不断,演化到精辟的程度。
 
  采访时谈到鲁迅,他说鲁迅是海龟,我TMD是赤脚医生,我怎么跟鲁迅比?没法比。但真正解读鲁迅作品时,他说“鲁迅的思维是在人群里行走,表现的是人的根本,鲁迅从来不说聪明的话,鲁迅说的话都是指向我们最根本的问题,而且是生活中的小事,而不是大事,他写大事也是从写小事出发。”
 
  这或许就是我们那些年上语文课提到的以小见大的手法吧!
 
  在谈到鲁迅的文字为什么没有灭亡时,他说:“是因为他攻击的时弊没有灭亡,不断地出现,根据时代的变化改头换面地出现。”
 
  仔细想来,祥林嫂、阿Q、孔乙己好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人提起,甚至会在现在的互联网上登上热搜,不只是人物,还连带衣服,比如孔乙己的长衫,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人物还会登上今天的互联网热搜,本质上来说是鲁迅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洞察,弊端在,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就会在文学作品里找到对应的创作本体。归根结底,还是鲁迅对人物的刻画过度深入人心。
 
  谈威廉福克纳,他说“叙述上的训练有素已经不再是写作的技巧,而是出神入化地成了他的血管、肌肉和目光,他的感受、想象和激情,他有足够的警觉和智慧来维持着叙述上的秩序,他是一个从来没有在叙述时犯下低级错误的作家,他不会被那些突然来的漂亮句式,还有艳丽的词语所迷惑。”
 
  这让我想到了最近的房琪,华丽的辞藻固然能治愈心灵,但准确的表达更能击中灵魂,文字的力量可以像生活一样质朴,反复咀嚼后会觉得回味无穷。
 
  作家拆解作家,角度确实不一般,三言两语就说到点子上了。他的解读也给很多“房学”摘下面具,让人看到了文学的真相,真正的文字不是喂鸡汤,而是教你从伤口里种出玫瑰。
 
  书的结尾有余华推荐的世界文学必读书单,从中国到俄罗斯到欧洲到美国、拉美、澳大利亚等,为了不当牙医,余华也是拼了,竟读了这么多的书,难怪能写出这么多伟大的作品。
 
  在他的笔下,文学不再是阳春白雪,也不再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的学问,而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存在,充分诠释了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