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曲阜之行

发布于:2025-07-16 09:0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如影随行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这位智者在中华大地乃至世界史上的影响之大。他犹如一束光,引领人们前行。“高山仰止”,他像一座山,让人们无比敬仰。“景行景止”,他是一条路,是人们的行动标杆。
 
  我们随KZBD公司出行的首站是曲阜。这里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家乡。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乡。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的尼丘山为了避圣人的名讳改名尼山,我们游览的盛胜境即为“尼山胜境”。
 
  在尼山大学堂听导游讲,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尼山大学堂有五个厅,即中央大厅及其周围以不同的色调打造的的四个厅,分别代表孔子核心思想的“仁”、“义”、“礼”、“智”、“信”。
 
  “仁”即爱人。“子曰,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喜山者智,喜水者仁。”孔子集仁爱与智慧于一身,是万世师表。
 
  我们来到“信”厅。古代的师生之间互相送礼,学生腊肉表示对老师的孝敬,送芹菜表示勤奋读书,送枣子表示早起读书,等等。老师送学生一枚印章,表示收你在门下,你必须诚实守信。
 
  在以黑色为主基调的“智”厅,我们见到了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长孔子20岁,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一起论道,智慧的火花宛若璀璨的星辰,照亮中华大地。“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一个孩子玩筑城,车夫让孩子让开,可这个孩子说,自古以来,只有车让城,没听说过城让车。孔子在车中听到后,赶紧下车,一番斗智后,随拜这给孩子为老师。这个孩子七岁,叫项橐。孔子感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当场拜项橐为师,他是孔子老师中年龄最小的。‌‌
 
  “白”色代表“义”,表示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不能参杂一点其它东西,周边门头上的梁有长有短,有弯有直,代表人与人之间性格有异,意见不一,要互相包容,取长补短,才能和谐共赢。墙壁上是“桃园三结义”等壁画,表示“义”气。
 
  我们最后离开的是以红色为主基调的红色的“礼”厅,因时间关系未做过久停留。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他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