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13)(4)
时间:2013-02-09 08:22 来源:未知 作者:王力 点击:次
-- [1]这是根据《类编草堂诗余》所分小令、中调、长调而得出来的结论。 [2]万树《词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个"体"。徐本立《词律拾遗》增加四百九十五个"体"。清代的《钦定词谱》共有二千三百零六个"体"。 [3]大中,是唐宣宗年号。 [4]这是依照一般的说法。 [5]原名《渔父》。 [6]曲终叫做阕(que)。一阕,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终了。下面再来一阕,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当然前后阕的意思还是连贯的。 [7]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详下节。 [8]旧法,前后阕中间空一格。现在分行写,中间空一行。 [9]但是改为横排。 [10]其所以不止举一首,是要显示词人依谱填词的严格。 [11]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不要按现代普通话的声调去瞭解。下同。 [12]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 [13]"兴",去声。 [14]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这就是说,如果第三字用仄,则第一字必须用平。后阕末句同。 [15]"看",平声。 [16]"漫",平声。 [17]"昨"字未拘平仄。 [18]双调用‖号表示前后阕同。下同。 [19]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20]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前阕第三句、后阕第四句为一个十一字句,中间稍有停顿,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词人常常把它分成两句,并且是上六下五(参看张惠言《词选》所录他自己的五首《水调歌头》)。毛主席的词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写的。这调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词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桥飞南北",苏轼词中的"不知天上宫阙","起舞弄清影"等。 [21]跟《水调歌头》一样,这个词调的平仄相当灵活,而且用拗句。 [22]依语法结构,应该甑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23]依语法结构,应该标点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里是按词谱断句。 [24]第一句可以用韵。 [25]调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应该了解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26]这一句,依《词律》应分两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27]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28]戈载《词林正韵》的韵目依照《集韵》,现在改为"平水韵"(即第二章第二、六两节所讲的诗韵),以归一律。 [29]具体的字见于附录《诗韵举要》。下同。 [30]十字句罕见,不讨论。 [31]豆,就是读(dòu)。句稍有停顿叫豆。一字豆不须点断,只须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32]关于词的平仄,还有许多讲究。如有些地方该用去声,有的地方该用上声,又有人以为入声、上声可以代替平声。这只是技巧的事或变通的办法,不必认为格律,所以略而不讲. [33]诗也有扇面对,但不如词的扇面对那样常见。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