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西 之 梦
时间:2007-08-13 10: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郑玉超 点击:次
在我的记忆深处,藏着一个梦,这个梦久久引牵着我,使我常在深夜梦回那片我深爱的土地。在我国广漠的大西北,有一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甘肃的安西县,我永远忘不了每当夜幕降临时,闪烁在那片热血沸腾的移民区土地上的点点灯光。 我在兰州大学读书的时候常去安西县。安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因其地理位置的缘故,风多且大,但凛冽的风丝毫没有动摇和影响它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军事地位。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边塞重镇,安西境内目前尚存有长约 我第一次去安西时,导 说其风大风多风猛,我是“身”有体会了。当地有这样的话,安西“一年只刮一场风,从初一到年三十。”安西境内绿洲为面积大其十余倍的戈壁、沙漠和秃山所包围,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刮8级以上大风,最大风力甚至达12级。记得还是9月初,那里的风出奇的大,气温也让人感到出奇的冷,因导 我当初的对安西的猜测犯了一个错误。虽然比较冷,可我不该产生安西会受人冷落的错觉。实际上,它是名副其实的甘肃“粮仓”、“棉花基地”和“瓜果之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安西很多农民家庭的富有,不能不让你为之侧目。我去过那里的一个乡镇,盛产棉花,农民家里住房都很宽敞,有的家庭甚至有几辆摩托车,家里人走亲串集方便得很,做农活时也骑着,倒不是为了炫耀其富有。安西有着丰厚富饶的土地,但还有许多土地因碱性较大,人烟稀少,尚未得到开垦和利用。 在我们中国,土地历来是农民的命根子。在甘肃,与安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如积石山县、东乡县和岷县,荒山多耕地少,仅有的一点土地也非常贫瘠,农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贫困程度可想而知,“根子浅”命却很要强,他们拥有自己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这曾给我的心灵很深的震撼。那一年,岷县的穷山沟里走出了一名大学生。在惊叹的同时,了解情况的人告诉我,这个学生的家距县城三十余里,父亲体弱多病,读县中的他每月回家一次,完全是步行,因为他舍不得用父母给他的一点钱购买车票,回家也只是为了带点土豆,改善一下伙食,说是如此,其实也不过是为了填补一下饥饿的肚皮而已。贫瘠的土地没有让他对生活失去希望,贫困的生活也没有扑灭他对梦想的追求之火,相反他发誓要改变这一切,考上大学,学习更多的知识,将来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让自己的家乡富裕起来。在乡亲的资助下,通过高中三年的奋力拼搏,他实现了自己的第一个梦想,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在即将移居安西的时候,他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流泪了。我在心底里默默地为他祝福,也默默地祝愿他不久的将来能够实现自己的第二个梦想,用自己的知识使新建设的家乡——安西早一天富裕起来。和他家庭情况类似的学生很多。这些在贫瘠土地上日夜操劳拼搏的人们,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他们渴求早一天富裕,盼望早一天告别贫穷,这就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希望,也是他们为之奋斗不止的梦想。 我们国家一直极为关注西北地区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人民,始终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经过一系列积极的努力,想方设法争取到了世界银行贷款,从1995年起,这些身处贫瘠之地的农民就开始有计划地向安西等地转移。安西成为点燃了他们生活的希望之火。他们拖家携子,跋涉几百里到安西定居,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灌溉冲刷刚刚开垦出来的碱性较大的片片土地,拔掉曾经生长在荒凉土地上的生命力极强的骆驼刺,开垦出了一片片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土地。很快的,在安西一些荒无人烟的地方,陆续飘起了炊烟,晚上开始有了点点灯光,这些灯光渐渐地密起来,浓起来,重叠起来。这片荒凉的土地获得了新生,这片曾经沉睡不知多少年的土地从梦中醒来,又重新长出了希望。 我的导 是的,什么都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信心,因为没有了信心,也就意味着没有了一切。在作别西部的许多日子里,我在梦中还常会感觉到西部的冷,西部的荒凉,西部移民区的猎猎风响。安西的点点滴滴,安西移民奋斗不息的精神,安西曾给我留下的许多美丽记忆,永远地流淌在我生命的最深处。什么都可以缺乏,但不可以缺乏信心。我不断地用这话校正我自己,提醒我自己,告诫我自己,也鼓舞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