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
时间:2018-10-14 08:25 来源: 作者:南来北往 点击:次
这既是崭新的鞋子也是陈旧的鞋子,既是熟悉的鞋子又是陌生的鞋子,既是南方的鞋子又是北方的鞋子,既是千层底的鞋子又是软帮的鞋子。 1959年9月,鞋子的主人从苏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市农业科学院工作,在北京郊区留下了足迹,在众多的期刊杂志留下了论文。 当我们唱到:烛光里的妈妈时,可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浙江浦江石马珠山小村,年愈七旬的老妈妈,一针一线纳鞋底、上鞋帮。 都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脚上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到了京城,西装革履,走进过人民大会堂,参加过春晚,参加过多次学术交流会议。更多的时间,还是在郊区,在田间,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粮食,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哪一个能忘记粮食的重要性,哪一个人能失去粮食?哪一个人能离开老玉米的哺育? 如今,舌尖上的中国忘本了,老玉米淡出视线。 当年缝制鞋子的老奶奶已经辞世,看不到共和国69周年的旗帜。 鞋子的主人,30年前因患疑难杂症、血液病而辞世。英年早逝,既是家庭的悲痛,也是国家的损失。 人走了,鞋还在。物质的继承与精神的传递,对未来的每个人的都十分重要。 鞋子,走南闯北的必备,家乡与京城的牵挂,物质与文明的融合。 (责任编辑:古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