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难忘昔日的春节习俗

发布于:2016-01-14 15: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春风拂面2015

  光阴荏苒,又一个猴年的新春佳节在不经意间快到了,市民普遍沉浸在喜悦和忙碌之中,他们纷纷为猴年春节做各项准备工作。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想过去儿时曾经经历的春节,打开部分留存已久的记忆,其中既有感慨,也有回忆。下面将其中部分习俗整理成文并发布于此,不妨与网友们共同回忆那令人感慨又难忘的节日。

  三十多年前的春节与现在的春节截然不同,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而且精神方面和其他方面同样有大的区别,若用大相径庭形容并不为过。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比较艰苦,普遍市民的春节一般过得比较简单,与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当时的春节虽简单,但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尤其是一些传统习俗还是层出不穷的,甚至是十分讲究的,决不能违反习人俗或简而化之。如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蒸馒头就必不可少,尤其是许多乡村的家庭,家庭主妇们为此早早忙活开来,备柴禾、面粉,甚至是肥碱、发酵等,一样不可少。开蒸当日,不仅请懂行的年蒸师傅亲自到场,而且家中多人齐心协力,一起上阵,有的捏制,有的搬笼,有的拾蒸熟的点心,还有的则在旁边清洗“纱布笼垫”。除此之外,除夕的上午,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大门、房门、后门、院门,一个不落,甚至连猪圈里也贴一张“肥多粮多、六畜平安”等内容的红纸,以示吉祥。

  年夜饭虽然不比现在品种丰富,但也颇有乡村特色,一些地道的农家菜,尤其是红烧肉、面筋及豆食制品、水芹等是必须的,其他如咸鱼、咸肉等,也是比较常见的。在祥和的氛围中,面对佳肴,有时家长还借机发军,说一些与菜有关的话语,如:三十晚上吃水芹菜——路路通。当然这是个人愿望而已,并非真的这样。还有除夕夜晚觉之前,家中的孩童不能直说,而是一律改用“挖老窑子“,当然此时家长也会适时提醒,春节期间,不能说脏话及带有其他暴力的字眼,以免违忌。当然,年三十晚上家长给晚辈发压岁钱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当时的压岁钱数额有限,仅有区区一、两元或几元,但对于当时的少年儿童而言,还是具有吸引力的。与此同时,许多家长还会将数粒红枣用纸包好并及时放在子女们的枕头下面并告知他们,待第二天起床后方可打开或食用。而正月初一的早晨,全家人在起床时都习惯于用“高升”替代“起床”,也是内俗习惯,同样寓意吉祥。然后,晚辈首先向长辈打招呼,说“恭喜恭喜”之样的吉祥、祝福的话,当然,长辈也会同样祝福晚辈。然后大家一起围坐在八仙桌上,吃着热腾腾的馒头,喝着枣子茶,当然糯米饭也是不会少的。早餐完毕,孩子们就跃跃欲试,穿着新衣、新裤,或独自、或结伴去邻居家串门,既可游玩,也算拜年,一举两得。而大人们或在家,或在外,聊天、打牌、听广播,总之只要体现娱乐、消遣的氛围就行,因此,欢乐的节日时光就此拉开了序幕。

  由于春节是吃喝玩乐的时间,也是大人、小孩完全放松的时刻,因此,这一节日受到许多成人和儿童的期待,不仅成人早有准备,而且许多孩子自做完寒假作业后,就开始思念或盘算春节还有多少天过年了,他们甚至用“倒计时”的方法,迎接春节,可见他们对传统的节日是多么的向往。确实,春节有新衣穿,有许多富有营养的食品,这在平时一般是难以享受的,难怪他们会如此高兴。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