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读梁衡《何处是乡愁》

发布于:2025-10-30 16:35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莫知
  秋天,是一个适合思念的季节,每年中秋前后,读到相思的文字,总能牵动万千情绪,陷入对旧时岁月的回望,而梁衡先生的这本《何处是乡愁》,便是投入心湖的那颗石子,激起了我对故乡全部沉睡的记忆。
 
  梁衡的故乡在霍山脚下。一个古老美丽的小山村,水多,树多。村中两庙、一阁、一塔,有很深的文化积淀。而我的故乡在马鞍山脚下,那同样是一个美丽却闭塞的小乡村。村里的水库是我小时候见过水最深的地方,每当听大人讲起谁家的孩子在水库玩水不幸溺亡,我心中总会升起莫名的恐惧,而每年春天全村人插秧,全靠这水库的水,村里的人常常会因此争得头破血流。村里的孩子不多,唯一的学校只有3个老师,分别教三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村里,所有的小孩两年才能上一次一年级,我就是在那个村小读完了整个小学。小学毕业后,我才有机会走出村庄,到镇上去读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故乡便在这渐行渐远的脚步中成了乡愁的源头。
 
  梁衡笔下的乡愁是具象化的,是老院子里的枣树、是巷口那口废弃的石磨、是屋檐下那只等待归燕的旧巢……这些在北方孩童眼里再普通不过的事物,构成了一个完整、可以触摸的故乡,可惜的是我们这代人的大多数已经失去了梁衡笔下的故乡。今年中秋节,我回到故乡,昔日的土墙瓦房几乎绝迹,留存下来的大都破烂不堪,没法再住人,儿时的风车、成群的牛羊、家家户户都有的石磨和水缸也都不知去向,就连儿时上学路上必经的小河也干涸了,我站在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故乡无不感伤,小时候的故乡大概已经随着爷爷奶奶那一代人被一同葬进了坟墓。
 
  自从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回故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在外漂泊的时间越久,心底越是怀念我的故乡,并急切地想要归去。等我们真正回到故乡的时候,却发现故乡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故乡,我们也无法再在故乡生根发芽。于是,故乡就只能被永久地搁置在记忆深处,如同老家木箱子里那本早已泛黄的相册和阁楼上那些被虫啃噬过的书籍,虽能翻阅,却无法再看清最初的摸样。当我带着城市里疲惫回到故乡,儿时走过的小路已经没有了,许多老屋都坍塌了,从前熟悉的人变成一座座坟,静静地守望着村子。当我回到故乡,它不再接纳我,那份魂牵梦绕的归属感,终究在一次次的回望与疏离中悄然流失,只剩心中一抹执念,固执地守着童年那一片月光下的院坝。此刻,我终于明白了梁衡笔下那段苦涩的文字:“这次回村,我站在老炕前叙说往事,直惊得随行的人张大嘴合不拢。而村里的侄孙辈也如听古。因为那两棵大树早已被砍掉,河已不在,只有旧窑在,寂寞忆香椿。”也终于读懂了,唐朝诗人贺知章那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也许,梁衡笔下这种无处安放的乡愁,不过是为了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我们这一代人心中,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我们深深怀念的故乡,既是那个地理意义上的村庄,也是那一段无法替代的童年时光,当承载这一切的地理空间消散,乡愁便成了无根的浮萍,在心灵深处无尽地徘徊。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实的荒野中,带着对故乡的这份深情,在当下更好地生活。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