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山(乡情)
时间:2014-03-28 21:20 来源: 作者:罗运欢 点击:次
我的故乡叫高榜,是吉场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四面环山,东有长地埂,南有峁翯顶,西有圆山坡,北有和尚山。在峁翯顶背后,还有故乡的最高峰四棱山。关于故乡的回忆与怀恋,就和这些山有关,它们牵连着某个人,某个村庄,承载着某个故事,某些人生。
◆峁翯顶
故乡高榜和云贵高原的其他地方一样,村落依山而建,背靠着的就是峁翯顶。直到现在,也没法弄清,峁翯顶这三个字到底怎么写,只是从小听得太多,在乡人话语中,峁翯顶就代表着陡峭而高。曾经问过父辈祖辈,他们也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准确写法,只说:很久以前就是这样喊的。因此,凭着感觉,就索性把“峁翯顶”这三个字组合起来。
峁翯顶是故乡高榜的支撑,房屋从山脚一直建到山腰,一家挨一家,一直往上走。我家就住在半山腰上,木制的老屋在老远的地方就能清晰辨认。关于房屋建在半山腰的疑问,乡人如是说:曾经有好几年,故乡年年闹洪灾,住在山脚的人家年年遭受重大损失,甚至还出过人命,为远离洪灾,家家都往上搬,住得最高的人家往往可以俯瞰四面八方的景致。那时候,住得越高的人家房屋修得越好。而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家又都往山脚公路边搬,当年半山腰最好的房屋早已落伍。
然而不管乡人往上往下搬来搬去,始终都没有离开峁翯顶。乡人对峁翯顶是感激的,曾经有点文化的老人还写过古文古诗赞扬它。它不仅让乡人有赖以居住的地方,更让乡人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养家糊口,生儿育女,薪火相传,祖祖辈辈都生于斯,死于斯。乡人在上面刨泥巴,种包谷,种豆子,种洋芋,种麦子,种荞子,种红薯,种高粱,一生围着它打主意,疯狂地向它索取,一代又一代在这块还算肥沃的土地上吸允着乳汁。正因如此,比起其他村庄来,故乡高榜并不算太贫穷,当年很多村落的姑娘选婆家都看重这里的田地。老人说,有田有地,就有福气。足见它的富饶。
峁翯顶,是每一个高榜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从小到大都在它的怀里摸爬滚打。还记得小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和峁翯顶有关,放牛,掏猪草,每天放学回来帮着父母背粪爬上山顶,栽洋芋,收洋芋,栽秧苗,收稻谷,年少的岁月早就领悟到要活下去是无比艰辛的事情。那时候,日子过得虽然苦,但整天在山路上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山歌唱起来,乡人纯朴,知足。
在这么多纯朴知足的乡人中,父亲是其中一个,在这座山上,父亲当年给了我对知识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梦想。穷人的孩子劳动是家常饭,因此在和父亲一起劳作的岁月里,他总是向我讲《三国》、《西游》、《水浒》、《隋唐英雄》、《烈火金刚》、《白娘子》等等,讲做人的道理,父亲还说,要想走出峁翯顶,唯一的出路是读书。正是父亲所讲的那些人物故事和勉励的话语,让我领略到生活的不易,给了我前进的动力。
这些年来,国家大发展,在故乡高榜,人们读书的读书,工作的工作,打工的打工,不再过着向天乞讨向地要的日子,终于不再刨泥巴,生活也已经走进新时代。如今,峁翯顶的山路杂草丛生,一年到头基本没有人再上去,悠悠的山歌也很少再听见了。然而不管怎样,只要是故乡人,仍有故乡情。最终不变的,是许多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来又死去,许多人在外闯荡、历经心酸、饱尝离合最后又回到这里。就像父亲说的:吃过苦,流过汗,才想走出峁翯顶;吃过苦,流过汗,才想回到峁翯顶。无论去留,都和它有关。
或许,这就是根。
◆和尚山
峁翯顶的对面,是和尚山。
从小到大,每次看见它都不觉得它像一个和尚,而更像一座坟,一座偌大的石头坟墓,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在故乡的时候,有时会整日坐在自家的院坝屋檐下,仔细看它的纹路,觉得比任何人工堆砌的坟墓还要精致。后来听乡人说,那不是坟,而是一个跪着的和尚。开始觉得不像,后来越看越像,一个和尚由西向东跪着,呈作揖祭拜的样子,它面对东方,叩拜大地,就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莫测!
曾经四处问过和尚山的来历,大多数人都摇头不知,都只说:大家都这样叫,谁也不知道它的来历。既然都不知道,那为什么叫和尚山?它看起来也像一座坟,那还不如叫坟山。这时,乡人就愤愤地说:乱讲,乱讲。更有人说:每一座山都一个神住在上面,不可乱讲。乡人每天出门是山,进门是山,对山有莫名的感情,宛若精神的图腾。尽管乡人不知道和尚山的来历,但也不愿听到诋毁山神的话语。都说经历过苦难的人,是善良的人,也是最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对待大千世界,他们历来是敬畏的。乡人确是这样的。
后来,每当要问起和尚山的来由时,也都不再称呼坟山。哈萨克斯坦不是有个诗人说过这样的话:毁灭憧憬就是毁灭故乡。最终经过苦苦询问,有位老者知道一点关于和尚山的传说,也不知是真是假。
相传在几百年前,故乡方圆数百里连年天灾,瘟疫不断,人们饿的饿死,病的病死,毫无办法。最后有位算命的巫婆说,要解除天灾和瘟疫,大家就要爬到对面山上作揖跪拜,虔诚地祷告天地诸神。大家都说:只要解除灾祸,就算跪三天三夜也不要紧。但巫婆轻轻一掐指,又说:在跪拜中必有一人献出生命才能感动诸神。大家都沉默不说话,随后又你推我我推你。最后,一个平日游手好闲不务正道祸害乡里的秃子说:我来吧。大家欢欣雀跃,唯独秃子不着一语。第二天,成千的村民拥着秃子来到山顶跪拜诸神。秃子双手合十,表情坚定,跪着说:神啊,此生对不住乡民,只这一回愿能赎罪,若神灵有应,前来带走我吧。突然,天色大变,乌云笼罩,忽然闪电雷鸣,一声巨响,待大家睁开眼时,已找不到秃子。从此灾祸退去,乡民又安居乐业。后来大家为纪念秃子,都把它叫做和尚,这座山也就叫成和尚山。
秃子死去,和尚山屹立。从此,乡人对和尚山无比敬畏。在我九岁的时候,夏天晚上,祖母和我坐在屋檐下乘凉。这时,祖母就注意到和尚山顶有东西一闪一闪的,像星星一样眨着眼睛。祖母激动地说,一定是和尚山山神显灵了,祖母赶紧从屋子里泡了点水饭,嘴里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菩萨保佑!最后把水饭泼了出去。后来读到初中,学了化学以后才知道这叫磷骨自燃现象。但我想:灵魂有寄托,总比空荡荡好吧!
其实,这只是个传说。但很多时候,宁愿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不免对它增添感情,每当坐在屋檐下仔细端详它时,觉得它厚重无比,觉得它跪着的样子谦卑无比,又觉得伟岸无比。也罢,也罢。护佑故乡,秃子不再是秃子,乡人把这座山称为和尚山,也已把他当作拯救苍天普渡世人的和尚。
我赞:生是秃子,死是山神,死得其所!
我愿:这山神,伴着故乡,保佑家园。
◆圆山坡
圆山坡,名如其山,状如包子馒头。
山坡不大,土地贫瘠,种庄稼花费力气却没多大收成,不种庄稼丢着又可惜。在年复一年的种与不种之间,分到这块土地的人家就骂着:想起这块埋丧地,实在是寒心。虽然乡民把它骂为埋丧地,但这块土地却很少埋坟。直到现在,山上能数出来的坟也没有几座。甚至有许多年,谁家的孩子夭折,都丢到这里,谁家老人过世留下的衣物,都拿到这里来烧掉。对圆山坡,乡人只有厌恶和咒骂。
直到后来有位学阴阳的人说这是块宝地,风水绝佳,靠山面水,起合得当,志向大吉。从此,乡民们不再把圆山坡骂着埋丧地,但仍然没有人家有老人过世会埋到这里。嘴上虽不说,但乡人心里的疙瘩至少还得有点年头才能消除吧。虽然不再咒骂,但乡人对它仍旧没有多少感情。
和乡人不通,我对圆山坡的感情非常深刻。圆山坡的整个另一面全是柏树,树木高大,常年荫绿。在故乡,柏树的树枝是熏腊肉的好材料,童年时代有谁能到里面去砍树枝熏腊肉是唱着歌的,好让其他人听见就知道这家人开始熏腊肉,幸福得无以言说。对我而言,这种幸福童年记忆是很少的,年年都是听见别人的歌声,自己拼着父母明年要杀猪,但年年都失落。终于有一年,我家也杀猪过年,待到母亲叫我去砍树枝来熏腊肉的时候,我是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圆山坡的,电视剧《白眉大侠》的主题歌也被我唱得高亢无比。
在柏树下和童年伙伴度过的时光也是记忆深刻的。读小学时,经常和几个伙伴拿着扑克在柏树林里赌钱,都是过年时父母给的要岁钱,一分两分,一角两角的,但却能玩上一整天,赢得的时候欢天喜地,输的时候难过伤心。有时候因为一两分钱,还会和伙伴吵起嘴来,甚至打架。那时候,圆山坡的柏树林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集结地。现在想想,当年的时光该有多美妙!
读初中的时候,为逃避干活,每次都以星期六学校要补课为由,就早早地起来跑到柏树下学习。那时,伴着树林里清脆的鸟声朗诵诗歌,学语文,读英语,背单词,学习十分认真。累了的时候,就在树林里数落下的松针叶,一片两片三片过后,又继续学习。去年回家偶尔翻开曾经学习的书本,里面竟然还有当年用作书签的松针,就不由自主想起那段快乐而苦的时光。
事情还是败露了!父亲发现了我。那是我正在背诵《岳阳楼记》的时候,父亲放牛来到了圆山坡。那时候,父亲的心脏病已经非常严重,生命就像油尽灯枯即将熄灭,走路都已经很吃力的他,能够帮助家里干的活就只有放牛。父亲看着我,我看着父亲,有几秒钟两人都没有说话。全家都需要我帮忙干活,我却撒谎跑出来学习,我知道以父亲的脾气,他肯定会开口大骂。然而父亲没有责怪我,他说:地上凉,回家学吧,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妈妈叫你干活的。我说:我要好好读书,我要把你的病医好。听了我的话,父亲很感动,非常伤心地说:欢欢,你好好学,反正尽力抚你读书,我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那天,在圆山坡的柏树林里,父亲放牛,我看书,这幅画面永远烙印在我的心里。两年后,父亲病逝。我也初中毕业,考上高中,从此更加发愤读书,就很少再到圆山坡和柏树林里去,直到现在已经毕业工作,也难得回去看它一次。但圆山坡以及柏树林,已成为生命中抹不去的记忆。
圆山坡啊,柏树林啊,再见你,我会流泪!
◆长地埂
长地埂是故乡与大方县八堡交际的地段,由于八堡多是苗族,所以乡人常说:翻过长地埂,就到苗寨家。但要翻过长地埂,却不是件容易事。虽然比起其它的山峰来要低矮得多,但长地埂的特点就是长,绵延十余公里,宽数公里,地势开阔,坦荡如织,在本地较为出名。
为体验生活,曾从毕节徒步回家穿越过长地埂。那是2007年7月,天刚微亮,就将食物、水、地图、指南针、帐篷、尖刀等物具准备妥当,便和两个堂哥开始徒步回乡之旅。近百公里的路程,需要双脚一步步走完,心里还是非常担忧。从毕节至八堡,路途顺畅。从八堡至故乡高榜,要翻山越岭,披荆斩棘,途中还多次迷路,幸得路上遇着许多苗寨人好心指路。其中一位苗族大叔还亲自带路,将近带我们走了二十多里路途。
这二十多里路的地盘即是长地埂,走在上面,心情激动,远望皆是连绵起伏的群山,近处则皆是碧绿如浪的稻叶。站在长地埂上,有种高原的豪迈,可以听风呼啸,可以打马穿场,可以狂歌痛吼。这长地埂又宽又长,远远望去,山峦叠嶂,山峰脚下有几户人家,狗吠声不停地传来,那感觉真想高喊一声:长地埂,老夫来也。由于路途不熟,当晚十点过才到达家中,累得半死,心里却很高兴。后来常对人说:翻过长地埂,就是我的家。
母亲也曾许多次翻过长地埂。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吃的,每年一到五六月天气,栽秧果、桑叶果、嘡啷果等各种野果成熟,母亲就漫山遍野到处摘野果回来吃。宽阔平坦的长地埂野果非常多,母亲每次去都能有很大的收获。母亲常说:那几年苦倒是苦啊,但养活你们几姊妹,都是靠长地埂的那些花花果果。再后来,每当说起想吃野果的时候,母亲就说:去长地埂摘,多得很。
母亲不仅到长地埂摘野果,一年四季更是经常到长地埂挖折耳根来卖,这一挖,就是整整十年。母亲说,长地埂是块宝地,有挖不完的折耳根,也有她说不完的心酸苦楚。有一年冬天,母亲照常到长地埂挖折耳根,把人家的地埂挖垮了,被发现后,那户人家不仅追着母亲打,还放狗咬母亲。那时母亲身体很棒,跑得很快,并没有受到伤害。但后来每次提起,她都心有余悸。母亲常说,挖折耳根的十年,是最苦的十年,祖母去世,父亲去世,二姐夭折,整个家支离破碎,是折耳根养活了一家人。
如今,母亲整整六十岁了,身体衰颓,百病缠身。前几日,她忽然对我说:欢欢,今年清明你要回去上坟,顺便帮我把寿衣定做好,我老了!那一刻,我好想哭,说:妈,你要活一百岁,你现在才六十岁,到八十岁的时候我帮你做。母亲说:我真的老了。我抑制不住泪水,悄悄擦干,不由得想起母亲艰辛的一生,想起长地埂,想起那一颗颗细细的折耳根来。
长地埂啊,母亲的坚强,你记得吗?母亲的心酸,你记得吗?
◆四棱山
四棱山是故乡的最高峰,海拔二千多米,高耸挺拔,巍峨山巅。因四面皆呈棱角,乡人便呼之为四棱山。四时之中,风光无限,如诗如画。尤以春季与冬季的景色最佳。春来时,碧绿如浪,满山的杜鹃花次第开放。冬来时,银装素裹,处处显示着冰清玉洁的品格。
从小到大,曾经攀爬四棱山很多次,其中有两次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象。一次是读五年级的时候,一次是读初二的时候。
记得五年级那次是在春天,大约四五月份的样子。某个星期六,天气很好。奶奶说:想吃杨梅,不知道成熟没有?听到奶奶这样说,便邀约几个伙伴上山去摘杨梅。从峁翯顶直上,一路来到四棱山脚下,边爬边吃。每遇着一株杨梅树,就用树枝把它勾过来,指甲轻轻地掐断杨梅与树枝的连接处,张开嘴,然后两颗枝头夹住杨梅对准嘴,嗖的一下扔在嘴里,细细咀嚼起来,味道酸中带甜,甜中有涩,直到牙齿酸得实在厉害才停下来。后来有人建议干脆爬到山顶上去坐会儿,又爬到山顶上领略一回四棱山无限美好的春光。但回来的时候却忘记摘杨梅给奶奶,最后是在路边找到一株还不算成熟的摘几颗带回来,奶奶很高兴,自己却有点难过伤心。
读初二的那次是在冬天,雪积得很厚。读大学的堂哥邀约去爬四棱山,自己很高兴,就与他准备两瓶毕节大曲带上山去。虽然天气寒冷,但都爬得热汗长淌,两人边爬边唱歌,边爬边狂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经过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爬上四棱山顶。在山顶俯瞰大地,四面八方都是银装素裹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两人打开一瓶毕节大曲喝起来,边喝边吼: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突然,堂哥大骂道:狗日的四棱山,老子来也,老子不怕你,老子一定要混个样子给你看看!啊,狗日的四棱山啊!保佑我吧。看着堂哥疯骂,自己也骂道:狗日的四棱山,老子来也,老子一定要考个好大学给你看看!然后自己双手放在最前做成扩音喇叭大喊道:四——棱——山!狗——日——的——四——棱——山!
两人瘫痪在地,一动不动,相向而笑。由于天色将晚,就把剩下的一瓶酒埋在山顶后,就疯疯癫癫下山回家。后来常常回想起当年在苍天下吼出的没有实现的愿望,它让自己羞愧难当,更让自己骄傲无比:曾经拥有那热血沸腾的梦!到现在,没有再爬过四棱山,也不知当年的那瓶毕节大曲还在不在?只是四棱山啊,永远的四棱山,你若常在,梦想不灭。
如今,时常想起故乡,就会想起四棱山来,就会把对故乡的思恋寄托在她的身上,写下关于她的诗歌:
昨天,我多想忘记四棱山的模样
那是云贵高原上最不起眼的山峰
无论身在何处,故乡或异乡
你总入梦,宛若生生不息的歌谣
大地之子,总在开垦着贫瘠的黄土
留下年年岁岁,摇响串串风铃
深深浅浅,歪歪斜斜,脚步在走
那是刻在风沙中的泪水,莫说坚韧
莫说沧桑,黄沙之中掩埋故事
父亲死去,化作永恒的泥土而不朽
母亲活着,佝偻身躯仰望山巅而静默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下,有白骨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上,天苍苍
听说,神圣的雄鹰曾盘桓着古树
要把英雄的赞歌唱到日出日落的寨门
要把亘古的丰收降落四面环山的坝子
而你不知,你就如雄伟的格萨尔王
在接近天的地方,保佑面朝黄土的人们
他们烧纸,他们跪着,他们等待
只为装满母亲的眼神,九月的粮仓
父亲是腊月的国王,念着天地的祭文:
来吧,来吧,大雪,落在房檐上
来吧,来吧,春天,来到大山脚
来吧,来吧,把庄稼嫁给锄头镰刀
来吧,来吧,把儿女嫁给山外的向往
大地的子民,常年吼着大地的歌声
大地的歌声,句句喊着故乡的心事
而你不知,一朝身死,十年茫茫
若能回首,就能听到亡父的歌唱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下,有祈祷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上,有远方
而今,拥抱春天我站在遥远的苍穹下
孑然无语,隔着山峦我哭泣我高歌
歌声是火,想点燃星空照亮回家的路
歌声是村庄,呼唤老牛再等等春天的犁铧
而你别老去,愿看看祖祖辈辈的坟茔
愿是父亲,生长茅草的土堆在安详
青山未老,你未老,归途未老
三十年的旅程,等待归去的踏踏跫音
近是恨,远是恨,走在路上是恨
而你莫问,那只是伤心事与伤心人
把悲伤带回去吧,葬在你高高的山岗
把泪水带回去吧,洒在你强健的胸膛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子,何其痛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子,何其伤
待到明天来临,就骑着那英雄的骏马
奔驰在宽阔无垠的原野,去追寻吧
待到春满人间,就领着那祈愿的眼睛
唤醒满载祝福的花朵,去绽放吧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子,永敬你!
四棱山,四棱山,山之子,永爱你!
故乡的这些山,就像特定的符号承载特点的往事,这些关于故乡的回忆是温暖的,总让人在失意落寞时想到她;这些关于故乡的回忆也是伤感的,总让人想拥抱她又想挣脱她。她承载着每一个游子太多的人生过往、岁月痕迹,她是家园的根,割舍不断。
而今,随着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想家的时候越来越多,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它们来,就会想起生命中的某个人、某段悲伤,就会想起某年某月许下的愿望,就会想起那些远去的背影和那个村庄,就会在心里轻轻地问:
故乡,你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