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文化石膏山(乡情)
时间:2014-06-12 16:32 来源: 作者:夏全发 点击:次
石膏山已经成为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初夏,一个雨后放晴的日子,我再次来到石膏山采访。我第一次采写的散文《秋醉石膏山》,是写景的,第二次采写的散文《烽火石膏山》,是写抗战故事的。这一次写什麽?经过反复琢磨,我翻然领悟独特的文化才是石膏山景区之魂。 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奥地利的旅游,几乎都与斯特劳斯等奥国音乐大师密切相关。巴黎街道的命名,每每蕴含着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掌故。古代诗仙李白一首“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使得庐山名扬天下;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令平遥古城门庭若市;沈从文一本小说《围城》,便让凤凰古城誉满全球……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举凡旅游业昌盛,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 为了追梦石膏山的文化,在景区老总温海清的安排下,我开始在石膏山那莽莽苍苍的高山丛林中,沿着莽莽苍苍的历史文化脉络,寻访石膏山那富有神奇色彩、深厚文化底蕴的神话、传说、掌故的文化渊源…… (一) 舒舒服服吃了一碗面条,连习惯性的午睡都抛却一边,便跟随公司办公室的小翟,向尖阳山下的公主庙出发。雨后天晴的尖阳山,就像水洗过的一样,漫山遍野的树木青翠青翠的,叶儿嫩嫩,枝儿绿绿,嫩绿欲滴,一种掐一下就会流淌不绝的感觉! 尖阳山美,流传在尖阳山公主庙圣母娘娘的故事更优美。传说公主娘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于开元年间避世归隐来到尖阳山的。公主娘娘在尖阳山上,焚香迎日出,乐施善苍生,自喻开元帝子,教喻当地村民喷烟施药,驱蝗治虫,屡有良效。到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她下山来到青石崖结庐而居,为进山伐薪采药者施茶指路,深得民心。 这则优美的故事,虽然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公主圣母娘娘在石膏山下一带村庄,却深深铭记在老百姓心中。原来的公主庙虽然早已在日寇的战火中毁坏,但它却一直是当地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农历七月十八,是公主庙古庙会会期。直至明、清时期,古庙会依旧兴旺不衰。曾演绎出了一道“抬县官”的精彩节目:这一日,四邻八方的百姓及石膏山僧侣汇聚公主庙,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活动,请戏班唱戏助兴,同时进行山货、粮食交易。最吸引人的是,戏台前专有一位按照戏剧脸谱打扮的七品县官,身着皂靴吏服,憨态可掬。看热闹的年轻人,不时抬起县官,在院中专检人多的地方挤来撞去,逗得人们开怀大笑。 到了抗战时期,公主庙成了一方热土。有人说,战争让女人走开。然而,在公主庙战争不仅没能让女人走开,却让女人以特殊的身份加入了战争!1940年冬天,为了战胜日寇的经济封锁和破坏,保证军需民用,灵东县委和抗日政府在公主庙,组织县、区干部家属60余名女人,开办职工纺织学校和纺织工厂。 没有纺车,这些女人们就从家里自带;没有洋机器,这些女人们就通过贸易局从大城市购买了两台织布机;没有技术,这些女人们就晚上上技术课,白天纺线织布……在那些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这些女人们巾帼不让须眉,把织出的布源源不断地运往根据地和部队,解决了抗日救亡和八路军被服供应,一时传为佳话!
战时,公主庙里还曾举办过多次民兵训练班、识字班、地雷培训班。当年那首流传在灵东抗日根据地的著名《石雷歌》,就诞生在公主庙: 我站立在新修建的公主庙内,仰望着那雄伟气派的仿古建筑,虽然还在装修阶段,但已从中窥见它未来的恢宏气势。院内那株古老的刺槐正鲜花绽放,发出一股幽幽的清香,给这千年古庙增添了几多靓丽几多生气! 石膏山景区的开发者们,是多么富有远见卓识呵,他们亲身体验到,虽已消失但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怀古文化旅游,是当今颇为风行的。 他们也许知道,坐落在詹母斯河与约克河间的美国古城威廉斯堡,由于完整地保留了18世纪英国殖民地时代的城镇风貌,使参观者仿佛时间倒流了200多年,从而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历史名胜之一。 他们也许考察过荆州古城、杭州宋城、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和武汉的户部巷……由于它们独特的文化古韵,如今都已成为蜚声国内外门庭若市的旅游景区! 他们也许信心满满,美丽而又流传着悠久历史掌故的公主圣母娘娘和公主庙的古文化遗存,必定会成为一处旅游热地! (二) 稍作歇息,下午三时许,景区安排导游小续带领我浏览石膏山的文化遗存景点。有句戏言说,南方人不怕晒,北方人晒不怕,东北人怕不晒,来到石膏山这“三怕”你一样也不用怕。虽然烈日当空,石膏山景区却形成独特的小气侯,即使烈日炎炎的夏天也不是很热。或登山或攀爬或乘坐空中索道或穿行于林木间,都会有一种凉爽惬意的感觉时时相伴相随。 尤其是我这个半老头子,身边有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青春少女做导游,顿时产生了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女人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源泉。美丽少女可以使人赏心悦目,青春女郎可以使人萌生情愫,成熟女人可以使人想入非非,半老徐娘可以使人惊心动魄!此时此刻,青春少女,使我那稍有倦意的身心顿时烟消云散精神百倍! 乘空中索道来到凌云路,趁兴寻访它的美丽传说,是我的夙愿。前两次只是欣赏它的险峻,而忽略了它的文化内涵,成为我的遗憾。这次,我是特别来寻访它的历史传说的,我一定会全神贯注。关于凌云路的传说有两个版本,我选择了侠女凿石筑路的典故。 相传,唐代一个叫景秀英的女侠,在石膏山占山为王。她本是个丞相之女,因其父被奸臣馋陷,惨遭灭门之祸,秀英侥幸逃脱,拜高人为师,练得一身好武艺,决心为父母报仇雪恨,于是招兵买马,在石膏山竖起寨旗。 景秀英屯兵石膏山,数百人马的粮草都需从山下运上山来,但南天门通往屯兵之地,原是一段木梯式栈道,行走十分不便,加上年久腐朽,很是危险。于是,女侠带领兵士拆掉木梯栈道,开凿石头为路。但此处岩石坚硬,士兵们无论如何也凿不动,工程毫无进展,景侠女心急如焚。一日,她正面对岩石发愁时,忽然身后来了一位老叟,仙骨神韵,口中念念有词:“佛自心生,故择善行;五行相克,宜用火攻。”说罢飘然而去。侠女知是仙人指点,顿悟老叟寓意,当即下令,让士兵举火烧石,然后开凿。这一招果然灵验,很快便凿成了石路,沟通了南天门与上岩的道路。 凌云路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来朝廷派征东名将薛丁山讨伐女侠,也无功而返! 有古诗赞叹凌云路:“脚下悬空云自翻,扶风鹰鹞胆亦寒!”行走在凌云路,古木参天,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空中一般;伫立于凌云路,低头向下俯瞰,深不可测,一股摇摇欲坠的感觉悠然袭上心头;站立于凌云路,举目远眺,近山远水,犹如身处如诗如画的仙境,不由得一种美妙的享受涌上心头! 栈道是沿悬崖绝壁修建的一种道路,是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中国有十大古栈道,褒斜古栈道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是用原始的“火焚水激法”开凿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栈道,始建于春秋而兴盛于西汉隋唐。明月峡先秦古栈道踞于湍流之上,出没于云雾之中,被誉为云栈。华山长空栈道,在万仞绝壁上镶嵌石钉搭木椽而筑。天门山鬼谷栈道,全线立于万丈悬崖之间,给人以与悬崖共起伏同屈伸的感觉。麦积山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上罕见。笔架山栈道,十里悬空,堪称井冈山一绝,可把五百里井冈山尽收眼底。青云栈道拥有“绝壁览胜”景观。太姥山悬空栈道,如玉带般缠绕于岩石之上。南江大峡谷栈道,在几座铁索桥连接下,盘绕于南江两岸悬崖绝壁上。翔凤山悬崖栈道,一条索道把悬棺,悬空寺、龙王庙、大石门天堑连串起来。 古栈道其实就是一部活的中国历史!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那句名言:世上原本是没有路的,人走多了,便踩出路来!侠女能从悬崖绝壁上开山凿路,其精神不是值得我们效仿和传承的吗?! 此时此刻,我忽然领悟到:人世间,你可能走过无数的路!或羊肠小道,或平坦大道;或弯弯曲曲的独木桥,或通通畅畅的阳关道;或城市笔直宽敞的马路,或乡村阡陌纵横的小路……远古时代只有原始的土路,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出现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乃至飞往宇宙的通天路! 无论世上有多少条路,石膏山侠女开拓的这条凌云路都是可以与之相媲美的! (三) 凌云路的南端便是高高耸立的南天门,这是石膏山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古军事要塞。在这里略作歇息,便和小续向舍身崖攀爬而去。 这里原是古时登山的必经之地,左倚峭壁,右临深渊,仰可百仞,下视千仗。苍松翠柏,长于崖缝之间;白云苍狗,缭绕于石经上下。我一边倚崖壁匍匐前行,一边探头探脑深不见底的山沟,战战兢兢颤颤崴嵬地好不容易才过去,方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与舍身崖相伴久远的,是一个在当地流传很广的故事。 从前,石膏山下有一户农家,夫妇俩为人谦和,以耕田为生,直到不惑之年才喜得贵子,取名贵生。贵生从小因家贫念不起书,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上学读书。便常在私塾馆外听得几句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句子,口中念念有词。先生见他诚信求学,免其学赋,进馆读书。 贵生特别重视孝道的学习和修养,为街坊邻居所称道。转眼间贵生已到成年,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为妻。正当日子过得红火之时,不幸老母生病,多方求医无果。贵生是个孝子,见人就磕头,逢庙就烧香,只求老母药到病除。 村中好事之人,对贵生戏言道:石膏山白衣大士很灵验,只要你敢上山许愿,求白衣大士救活你母亲,你就舍命从悬崖跳下去!贵生信以为真,当天备好供品,来到南天门外的悬崖绝壁,祭拜许愿!贵生老母迷迷糊糊中听到此事,深受刺激,翻江倒海般呕吐起来。过后浑身通畅,病好如初。 贵生是个讲诚信的人,决心实现自己的诺言。翌日,他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来到石膏山悬崖绝壁前,再次祭拜过白衣大士,纵身跳下万丈深渊! 恍惚之间,只见白衣大士脚踏云雾,手托净瓶,口中念叨:“舍身悬崖,为人行孝!”说完飘忽而去!当贵生清醒过来,方知自己挂在悬崖的一株老柏树之上,终于领略到行孝道的真谛! 从此,贵生跳悬崖绝壁处被称为“舍身崖”! 我站立于此,脑海里忽然出现一种深深的感受:古往今来,那些为道义为信仰为真理为主义而奋勇献身的人们,才是最值得尊重的! 古有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背刺“精忠报国”的岳飞;战争年代出现了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奋不顾身堵枪眼的黄继光,视死如归倒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身中七枪仍高呼“为民族解放得团圆”的女英雄杨瑞年……新时代涌现的雷锋、焦裕禄……这些为人民利益而献身的英雄,必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并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四) 罗顶松涛是石膏山古八景之一。登上罗汉顶观松柏听松涛,果然名不虚传。只见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密密匝匝的站立于山岗,宛如一队队士兵守卫在这里,显得威武不屈郁郁苍苍十分壮观。由于罗汉顶地势高,风势强,稍有风吹草动,那莽莽苍苍的松柏便发出震撼人心的吼声,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浪拍击,发出经久不息的呜呜涛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向远方传播而去! 我一边观松涛听涛声,一边听小续讲述着发生在石膏山、罗汉顶一带的抗日救亡故事:石膏山不仅是座雄伟的山,还是座抗日名山。早在抗战初期的1938年春天,灵石县城沦陷后,日寇为了封锁太岳抗日根据地与灵东根据地的联系,便翻越十八盘、舍身崖,登上石膏山,进驻天竺寺,霸占罗汉顶,盘踞在灵沁古道,隔断了红色通道。 不久,抗日县公安队趁敌人下山抢劫之际,发起进攻,打得鬼子丢盔弃甲。后来公安队乘胜追击,弄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再后来,地方武装在尖阳山狙击敌人,致使鬼子于当年夏天狼狈撤离。从此,石膏山重新回到抗日军民手中! 标语是时代的最强音,抗日县政府驻扎在天竺寺后,发动工作人员在寺院周围的墙上,在罗汉顶附近的山崖上、山路旁、松林里,到处用红土、石灰、墨水刷写抗日标语。“驱逐达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就是当时写在这里的标语,极大地鼓舞了抗日救亡斗志!因为年代久远,风蛀雨蚀,那些标语、口号,早已残缺不全,或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罗汉顶茂密的松树林里,还是习武练兵的理想场地。当年,太岳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经常在这里休整、训练。此时此刻,我置身于莽莽苍苍密密匝匝的松林中,眼前仿佛出现了抗日健儿们操练的身影;此时此刻,我倾听着一阵紧似一阵一浪高过一浪的松涛声,耳旁仿佛响起了抗日健儿们那习武练兵的呐喊! 接着,小续带着我向东北方向的艾蒿草地走去。初夏时节已临近端午,只见河谷里长着茂密翠绿的艾蒿,散发出一阵阵浓郁的芳香,令人迷醉令人赞叹!小续告诉我,先前这里传说寺侣在此种艾蒿,这里的地叫“艾地”,这里的沟叫“艾沟”,这里的村就叫“艾地庄”。 石膏山艾地庄,名为村落,实际只有七八户人家,祖宗始自宋初。古往今来,这里的村民就以种植艾蒿换取粮食维持生活。仲夏季节,茂盛的艾蒿香味四溢,令人眷恋;这里独有的黄、黑两色蝴蝶翩翩起舞,如痴如醉。 艾地庄的艾蒿叶大、肥厚,久负盛名。无论南方的水艾、家艾,还是北方的旱艾、野艾,都无法与它相比。每逢端午节,便有成群结伙的人们前往采艾,或自用,或出卖;这里的姑娘出嫁,都要陪送一筐艾苗,带到婆家引种。村里的人们为图沾个喜气,争相栽植,弄得院里路旁四处都长满艾蒿。因此,这一带的乡村,流传着“只要看见艾,进门好招待”的好风俗! 抗战时期的艾地庄,还是抗日军民开荒种地、生产自救的一方热土。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发出大生产的号召,在这里休整和训练的机关、部队人员,乃至民兵们,或一手拿枪,一手扛镢头,开荒种地,做到自给自足;或发挥当地优势,开荒种植艾蒿出售,增加收入,谱写了一曲曲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壮丽凯歌! 行走在漫山遍野翠绿翠绿的艾蒿地和松柏间,我一边陶醉于阵阵的芳香与松涛声,一边遐想着当年抗日军民们,在这里开展大生产的盛况! 徒然间,我仿佛感悟到当年那些抗日将士们,不正像这一株株生命力旺盛的艾蒿和那一棵棵高大挺拔威武不屈的松柏,“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日寇强盗吗?! 早就听说,石膏山景区的决策者和开发者们,已经勾画和践行着抗战红色文化旅游路线,这是一件具有远见卓识的勾勒! 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第一次全面胜利,也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当年,方兴未艾的抗战文化,激励着人们为抗击日寇侵略者而奋不顾身! 当年,以毛泽东著名的《论持久战》为代表的论著,以及以“团结抗日,救亡图存”为核心内容的各色各样的文化作品,是抗战文化的主流。 石膏山的抗战文化是一朵绚丽的奇葩!石膏山以当年公主庙诞生、流传的《石雷歌》,罗汉顶、天竺寺等地张贴的抗日救亡标语,乃至在石膏山形成的“团结抗战、英勇不屈”的抗战文化精神财富,必将激励着我们传承先烈先辈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当先! (五) 习习微风之中站立在罗汉顶,俯视着后寨门遗址,我不禁为当年退守于这里的反清义士侯和尚轰轰烈烈的壮举而肃然起敬!说起来,侯和尚还是我的老乡呢。侯和尚俗名九读,翼城县侯家庄人。 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与其兄九彴、九训在家乡聚众起义,失败后被满门抄斩,惟有九读逃脱,只身来到灵石,在绵山抱佛岩云峰寺削发为僧。 侯和尚身在空门,志在反清。他以收徒授拳为名,于山野林间聚众习武,广交反清人士,以期再举义旗。顺治六年初,侯和尚再次竖起反清大旗,率众起义。侯和尚反清复明的口号,非常有号召力,不久聚众万余,攻城掠地,直逼平阳府。 侯和尚起义的消息震惊朝野,清廷急派钦差提督刘弘遇率重兵征讨。在清廷大军的攻击下,势力悬殊的侯和尚义军失利,节节退守,一路从霍山、石膏山,直至绵山,据险死守。后来,新任灵石知县派奸细混入义军,利用离间计,挑起内讧,刺杀了侯和尚。在外攻内讧中,起义军全部牺牲,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了! 侯和尚牺牲后,部下士卒在悲恸之余,每人掬土一抱,把侯和尚的遗体埋葬,居然留下一座高大的“亡魂墓”。 如今,在三清寨,青山环绕,林木葱茏,鲜花盛开,凤蝶飞舞,人们传说这是侯和尚的亡魂显灵了,留下美丽的青山绿水,庇荫天下百姓尽享太平盛世!如今,三清寨还有扎营地、点将台、旗杆石、擂鼓岩等侯和尚义军的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昭示着一代农民起义领袖的铮铮铁骨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如今,灵石民间还在传说侯和尚举义旗造反的故事。这个美丽悲壮的故事,表明人民群众对民族英雄的景仰与怀念! (六) 披着灿烂阳光,听着鸟蝉唱鸣,踏着山涧绿荫,一路来到号称108台阶的石蹬天梯处。这里地势险要,山崖上凿出数百个陡峭的石台阶,不出一身汗,就别想攀登它。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前几次我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攀爬过这里。这一次,我则是自上而下,比自下而上要难得多! 石蹬天梯两旁,一侧绿树成荫遮天蔽日,而另一侧则是悬崖绝壁深不可测。小续在前面走走停停等着,而我就要目不转睛手扶铁链颤颤抖抖摇摇晃晃小心翼翼地半是走半是爬地往下挪动! 就这样,费了好大劲,方才到了十八盘下面的石盘沟。石盘沟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因沟内有棋盘石而得名。 棋盘石是一块很大的青石,长达一米五,宽、高一米,其色苍苍,四沿平直,面极平坦,上面水线纵横交错,宛若棋盘,就像人工雕刻,然却是天然生成。 这里有白衣大士与嫦娥仙子对弈的神话,也有赵匡胤和赵普下棋的传说。后者有赵匡胤石膏山扎营谋天下的故事佐证,更接近史实。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五月,世宗柴荣趁高平之战余威,北上太原攻伐北汉,周军连营接寨400余里,一时旗幡招展。无奈忻口一战,周军因粮草不继而败北。时任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奉命断后! 当时的赵匡胤年轻气盛,战功卓著,在军中声望极高,旗下已聚集了赵普等一批谋士骁将。赵匡胤率军经灵沁古道至石膏山棋盘沟,曾在此扎营休整数日,留下一段英雄对弈、纵论天下事的千古佳话。 石膏山之行是赵匡胤成就一个伟大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便有了陈桥驿上演的“黄袍加身”的政变以及“杯酒释兵权”的雄伟壮剧! 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建树的开国皇帝! 后来,当地人为纪念,把他当年下过棋的地方命名为棋盘沟,把附近的一块山坡命名为战坡,把沟上的山峰命名为龙岩。清.嘉庆版本〈灵石县志〉记曰:“龙岩在县南七十里,俗传宋太祖避兵于此。” 后人为纪念赵匡胤、宋太宗和赵普对弈之事,在日观峰顶建起一座八角凉亭,亭柱上挂着一幅木刻楹联,内容为:“密荫绿漫山野犹闻半部论语治天下,日照红深石前又见两代帝王夸元勋”。横匾为:“纹秤论道”。 伫立于棋盘沟、棋盘石一旁,观看着那栩栩如生的棋盘,眺望着战坡龙岩那漫山遍野的苍松翠柏,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万端!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宋太祖在此对弈,与部下谋士纵论天下大势的身影;我的眼前仿佛涌现着当年这位陈桥驿发动政变黄袍加身一代枭雄的雄姿! 我不由得感叹着:伟人毛泽东那句著名论断说得再好不过了,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时势造英雄,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只有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才能带领人民大众推动历史前进! (七) 几次来石膏山游览采风,我都特别关注灵沁古道的趣闻逸事! 每当我站立在灵沁古道石碑前,眺望着掩映于青山绿水间那崎岖不平峰回路转的古道时,或伫立在凌云路上,居高临下遥望着缠绕于天河岸边那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古道时,一个个有关发生在古道上的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都会吸引着我,感染着我! 灵沁古道西起仁义古镇,与秦晋古道相接;经石膏山向东进入沁县连通上党盆地。在石膏山曲折蜿蜒十数公里。这两条古道,在汉唐时期交通十分发达,成为古代和中世纪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同时也是古往今来的一条军事要道! 西汉文帝刘恒由代州返长安,取灵沁古道经过石膏山。文帝在位23年,奉行安民为本,强调节俭。其子景帝刘启继位后继续推行文帝时的政策,造就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风气,史称“文景之治”。 唐初,刘武周军进晋阳,兵分两路南下,经灵沁古道来往于灵石与潞州之间。刘武周曾在此筑堡结寨,是因为穿山而过的灵沁古道把东西两路军队连为一起,遥相呼应,进退自如。 明朝嘉靖年间,本地人杨甫揭竿而起,凭险据守石膏山。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岁逢大旱,草木干枯,颗粒无收,百姓剥树皮掘草根而食。朝廷赈济迟迟不至,豪门大户囤积居奇。杨甫趁机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开仓放粮。后失利,退居石膏山,凭险据守,历经数年。 明末,张献忠、老回回起义军从山西中部东撤,经过石膏山。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转战山西,声势浩大。张献忠重举义旗,率部越吕梁,经霍灵,欲沿汾河北上,与高迎祥、李自成回师。老回回等义军闻讯前来助阵,山西境内义军大胜。 后来,明王朝调重兵围剿。义军避实就虚,取道石膏山上的灵沁古道,撤往寿阳、盂县一带,与其他义军会师,迅即进入河北、河南,继而出湖、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石膏山灵沁古道成为连接太岳根据地的重要红色通道和解放大道! 流传在灵沁古道上一段美丽凄婉的故事,记述了唐公主出塞和亲的事。 崇徽公主是唐代宗李豫之女。唐大历四年,李唐王朝经过150余年的变迁,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国势已大不如前。面对边疆少数民族部落、王朝的频频骚扰,屡屡采用不战而和的策略以求一时安定,“和亲”就是其中的一个妙招,崇徽公主出塞和亲就是其中一例。 崇徽公主出塞和亲,去的是回纥国,走的是汉文帝由代国返长安的路线。崇徽公主出长安,过潼关,入晋地,乘舟沿汾河北上,一路上地方官迎来送往,备受呵护。然而公主自幼深处宫中,犹如弱柳扶风,想到此一去远隔千山万水,离别故土亲人,心中的酸楚悲凉是可想而知的。 崇徽公主一行在阴地关(南关镇)弃舟上岸,公主以柔嫩之手拓了泥壁,留下纤纤手痕,以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后,崇徽公主便踏上了灵沁古道,一路向北国走去! 清嘉庆本《灵石县志.古迹》记载:“手痕碑在阴地关。唐大历四年,以崇徽公主出塞,道出汾州,以手拓石壁,遂有手痕。旧立有碑,今已漫灭,独其手痕至今宛然。” 《辞海》续编注“手痕碑”说:“唐大历四年,回纥请婚,崇徽公主道汾州,以手拓石壁,留有手痕。” 唐代诗人李山甫有《阴地关崇徽公主手迹》一诗,把这一事件描绘的如泣如诉十分逼真和凄婉:
“一拓纤痕更不收,翠微苍藓几经秋。 汉、唐时代,还有两个闻名遐尔的公主和亲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颂:一是昭君和亲。汉时为与匈奴通好,王昭君被选出塞嫁于呼韩邪单于。古诗中“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赞美昭君出塞和亲一事的。 二是文成公主和亲。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于吐鲁番英主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了大批种子、书籍和能工巧匠,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了西藏,为其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八) 从滑道上飞快滑下,犹如从天而降,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油然而生。走不了几步,便是天河。 初夏,天河水流缓缓,清澈见底。一群鱼儿游来游去的,给这河水增添了几多灵气几多鲜活!忽然间,一座石桥横跨在天河上,好不让我新奇和惊喜! 小续手指石桥,告诉我:“夏老师,这就是仙人桥!” 传说古时候,天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鲁班就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石墩木梁桥,取名“仙人桥”。 鲁班来到太岳山北麓的石膏山,目睹此地山清水秀,不禁赞叹不已:“真乃人间仙境也!”话音未了,西天王母娘娘遨游到此。她们二人沿途看到一路美景,喜不自胜。王母娘娘却叹息道:“景色虽好,只可惜天河阻隔,自成天堑,若能架木为桥,岂不造福人间?”鲁班接话道:“鲁班愿为此效力!”王母娘娘十分高兴:“你来造桥,我为造桥人做饭,不知你造桥需用几月?”鲁班答道:“我只需一夜就可造成!”王母娘娘说道:“如果真能如此,我甘愿在山下指点迷津百年!”说罢便离开山,来到尖阳山对着婵娟梳妆起来。 再说鲁班与王母娘娘分手后,操鬼斧,运神工,采石砌墩,截木为梁,迅速把桥造成,向王母娘娘回话。王母娘娘听说桥已造成,惊喜相加,不觉把篦梳跌落。至今尖阳山巅还有砥石,叫梳妆台! 王母娘娘远眺,果然桥已横跨在天河之上。从此,石膏山下有了一位给过往者指点迷津的银发婆婆——西天王母娘娘的化身。如今,坐落在这里的石桥是后来修建的,鲁班造的石墩木桥早已重建! 古桥是中国古代文明标志之一。古桥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一枝独秀! 中国有闻名于世的五大古桥,每一座都浸透着苍苍茫茫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化遗存:赵州桥是最大的石拱桥;卢沟桥以“卢沟晓月”成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洛阳桥是著名的梁式古石桥;湘子桥因韩愈的侄孙韩湘子题书“洪水止此”石碣竖于此而得名;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木桥! 我觉得,石膏山的仙人桥因鲁班所造的美丽传说,增添了厚重文化内涵,它可以与所有的古桥相媲美! (九) 龙吟书院是石膏山景区最具魅力的文化遗存之一。去年秋末,随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组织的石膏山采风活动,参观了正在重建的龙吟书院,一睹它的风采。 雄伟壮观的新建龙吟书院,作为书画、茶饮、棋琴、住宿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地,于2011年,被晋中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游人尽赏石膏山秀美的景色之余,再来尽享文化风韵,该是多么愉悦和欢畅! 龙吟书院创立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旧址位于石膏山下的二沟村。书院原是西汉初年灵沁古道上的一座客栈改立的,取名古道书院,一时名扬天下。 古道书院虽然地处偏僻的山谷之中,但因坐落在咽喉要道,名人墨客多驻足书院。王维、李商隐、赵匡胤、赵普、于谦、傅山等历史名人都到过龙吟书院,留下许多优美的故事: 唐代诗人、画家王维,于开元十年(公元772年)高中进士之后,从河东绕道石膏山,游览尽兴之余,住在书院。书院山长用山珍野味招待了这位新科进士。 唐太和年间,时任太原巡抚的李商隐,回祖籍河南探亲,路宿龙吟书院,豪情满怀,书写了“古道书院师古道,膏山胜景遍膏山”楹联。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赵匡胤率部在石膏山下的棋盘沟休整,闲暇之余与赵普来到古道书院,立下了“古道虽可循,岂若今世人”的雄心壮志,随即把书院更名为“龙吟书院”。后来,赵匡胤果然登上宋朝开国皇帝宝座。 明宣德六年(1431年),时任河南、山西巡抚的于谦,前往河南,路经灵沁古道,投宿龙吟书院,为石膏山灵沁古道山清水秀、峰回路转的情景所感染,随即书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赠于书院。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傅山父子,从南京北返归来,取道灵沁古道,游览石膏山后寨门数处,被这里的青山绿水所陶醉,同时被蜜蜂的顽强意志所感动。傅山来到山下二沟村,径直进入龙吟书院,挥毫写下“龙吟书院”几个苍劲的题匾,留下了千古绝句《义蜂》: 书院,是东亚古代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制度,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中国唐代至明清有五大著名书院:唐玄宗在东都洛阳创立丽正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宋代书院兴起于范仲淹折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在北宋盛极一时。这时候出现了四大书院之说:宋代庐山白廘洞书院,是南唐政权在李渤隐居的地方树立的学馆式书院。 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长沙岳廘书院,世称“千年学府”。衡州名士李宽在石鼓山结庐读书,请求郡守建立了衡阳石鼓书院。五代后晋商丘人杨悫创办的应天府书院,是宋朝最早的古书院。 元朝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专讲程朱之学。 明朝初年书院转衰,直至王阳明时,书院再度兴盛。无锡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权之忌,明世宗、张居正曾毁书院。尤其是东林书院事件,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 满清入主中原,对书院所存元气,犹有余悸,继续抑制书院。直到庚子新政,庚子诏令全国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制度瓦解冰消。 石膏山龙吟书院的兴衰史,几乎与中国古书院的命运同步,惟有在21世纪改革开放年代,它才犹如枯木逢春,老树发新枝,进入兴盛期! (十) 几次来石膏山采风,我深深地被它那奇特神秘的佛教遗存和佛教文化、罗汉文化以及洞穴文化所流连忘返。这里,才是石膏山景区的核心景观! 佛寺区位于石膏山北峰,从卧龙沟乘索道缆车上山,进南天门就到了佛寺景区。这时,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种惊世骇俗的感觉:形成于太古界汾河断裂带发育起来的隆起部,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有一套滨海相混合碎屑岩层,露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佛寺殿宇就藏在罗汉顶下大小不等的溶洞腹中。天竺寺、铁佛寺、钟泉寺,依岩而建;玉佛殿、铁佛殿、石佛殿,深藏若虚。三岩十八洞,处处有因缘。 明洪武八年(1375年),道正和尚从五台山来到石膏山,在大岩(即下岩)修建白衣庵,开创了佛教香火。古刹历经730个春秋,依然折射出昔日熠熠光辉。 天竺寺位于中岩(杄树岩)。“中岩倾缥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寺宇深藏浅露,创建于明嘉靖年间,顺治三年(1646年)始名天竺寺。西便门上巨大的铁钟,是嘉靖五年灵石县令稍腾汉筹铸。如今,这古老的钟声依然悠扬激荡,仿佛向世人传递着久远的历史风韵! 下岩铁佛殿扩建了大雄宝殿,增修山门、三门殿、钟鼓楼、佛母洞、罗汉堂,改铁佛殿为铁佛寺。所有佛尊金砖装彩饰,各个殿宇焕然一新。上岩白衣洞、朝阳洞多处圣迹遗址,重新整修,显得金壁辉煌。 每当我走进佛寺景区,便油然而生一种山影重叠,佛意浓郁,寺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虚无缥缈的幻觉,深感大千世界的玄妙和人间仙境的风情万种。尤其是这里佛教、罗汉和洞穴多重文化的并存共生,更加张显出它的无限魅力! 置身于这里,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1900多年前东汉时代,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文化远渡重洋,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情景。 我曾经几次游览过洛阳白马寺,这里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寺。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浮现着那匹白马,驮着从西天取来的佛经来到东都洛阳的倩影! 置身于这里,我的眼前仿佛展现着与佛教文化同时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宋的罗汉文化相生相伴的盛况。此时此刻,我仿佛听见唐代高僧玄奘翻译《法注记》嘱咐十六大阿罗汉“护持正法”的洪亮声音! 多年前,我曾游览过武汉归元寺、开封大相国寺那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众罗汉。此时此刻,我仿佛被喜庆罗汉、托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拂尘罗汉、劝善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长眉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骑廘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那十八个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罗汉普度众生的精神所感染着! 置身于这里,我的眼前仿佛浮现着人类数千年来致力于洞穴文化的探索、开发、利用的身影与功绩。 从第一只古猿走出森林开始,人类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穴居生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骤然加快的社会发展并不能彻底抹去洞穴时代的记忆。 中国数以10万计的岩溶洞分布广阔,历史上它们的科学记载和论述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时代的《山经》中就有关于岩溶洞穴及其内的化学沉积物的记载。不少洞穴在隋唐之前就已有游人参观、探险,留下大量石刻、题记等文物。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探查了南方300多个岩溶洞穴,成为世界洞穴探险和考察的先驱。近代,以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为代表的我国岩溶洞考古和洞穴文化研究举世瞩目! 二十多年前,我曾游览过浙江金华的双龙岩溶洞景区。形成于一亿年前的双龙洞,成为风景名胜的历史达1600年。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至今,回忆起那次游览双龙岩洞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余兴未尽! 置身于石膏山佛寺景区,我的眼前仿佛浮现着富于开拓精神的开发者们,历时几度春秋,耗资数百万,开发实现了佛门夙愿的宏大工程,实在是佛门幸事,益在当代,功在千秋! 石膏山佛寺景区集佛教、罗汉和岩溶洞穴于“三位一体”的旅游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魅力,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跻身于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的广阔舞台之上,走出娘子关,迈向全中国,跨出国门,展现于世人面前! (同意结集)
作者简历:夏全发,山西作家,临汾市文联原副主席,曾有多篇作品获奖; (责任编辑:古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