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访粤西才子俞廷举故居

发布于:2015-04-02 17:5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小鱼仔

  关于俞廷举的故事,在我们家族流传的有很多。但他的故居,尽管离老家相距不到10里,我却是从来不曾去过。以至五一放假时,我特意回去拜访我的叔伯们,叫他们陪同我,走进俞廷举生前的故居,去感受这位先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几百年的岁月沉淀,他的那一份正直刚阿,那一份明志淡泊,那一份封建社会难得的文思敏捷,在一口井、一条胡同、一座庭院里是否还依稀再现?

  全州俞氏来源于始祖义庸公,他于明宣年间自陕西濠州由浦江领行营率兵来全州定居。据族人称,他是受皇恩命,押粮草出行,至途中皇帝驾崩,便携营兵到全州,先在全州现半边街段买地上百余亩扎根。历经二世菊轩公、三世以学公、四世诚斋公、五世思诚公、六世以春公、七世一德公、八世贞卿公、葵衷公,九世介岩公、汝赓公。介岩公是贞卿公之子,在康熙二十七年与弟汝赓公分居城州迁至现在的龙水乡白石洞,不幸又遭遇大火灾两次,心感不悦,故在康熙五十一年定居瀚堂故老俞家。介岩公生有六子:昌、纳、名、亮、谟、宣。宣言公是最小的儿子,生有一子名叫焯,廷举公便是宣言公的孙子,焯公的长子。届时上面的五子子孙繁衍,已渐成一个大家族,见此介岩公又在现新俞家村、一园村买地,将四子亮言公、五子谟言公迁至新俞家村、六子宣言公迁到一园村。据传,俞廷举之父焯公,自幼家境并不富裕,并排行最小,常帮人家放牛。说是有一天他去放牛,路过同村一大富人家,当时正在建房上梁,场面气派,热闹非凡。他忍不住驻足观看了一会,这时有人对他说:“看牛乃崽,看什么看,还不快走开!”他没说什么就默默的走了。而自此以后,却发奋图强,学习练功两不误,在乾隆己未年考取科武进士,诰赠奉直大夫。

  廷举公生于清乾隆八年癸亥六月十一日亥时,自小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勤奋好学,一生常以文会试,跳出三爵习六经,旨读两宗之书,年少已博学多才,乾隆癸未(公元1763年)年被送入桂林秀峰书院读书,与当时的同学朱芬谷、朱野塘、沈北溟、朱桂水号称为“飞云五子”。他在乾隆戊子(公元1768年)中举人,正想赴京会试,船已买好,却遇弟弟病重,遂“重手足而薄功名”,携弟养病而止。左方海在《一园文集序》中对此事感叹道:“今天下士,不难有才,而难有品,才品兼优,尤为难见。”而此后直至已过而立之年,两赴会试,却命运不济,以落榜而终。36岁时被推荐到四川当县令。在当时,没有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功名而直接被推荐为官的人极少,只有公认品德兼优的的特殊人才,才能享有被直接推荐为官的待遇,俞廷举就是因为才品兼优而被推荐到四川任县令的,并深受四川布政使查铁桥所器重。他到四川不久,便被委任为定水县县令。因他博学多才,文章写得纵横跌宕,被时誉为“粤西才子”,成为清代著名诗人。

  廷举公一生秉性刚直,因为民作主,不阿上司,在官场仅10年,便辞官归田。回乡后,他没有因官场不得志而郁郁寡欢,相反,他在家乡言传身教,著书立说,一生著有《一园文集》、《金台医话》(中国医籍)、《静远楼诗集》、《四川通志》等多部著作。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使他甘于淡泊,急流勇退,不为名利所动。而他这种刚直耿介的性格不仅影响到了他的仕途,也影响到了他的儿子。他的长子俞当毅(嘉庆己未武进士,曾任四川安阜营都司)在考武进士时,曾与湖南张某并列第一。主考官托人来暗示廷举公说:只需出300两银子,他就可以私下把武状元批给俞当毅。廷举公听后大骂:“莫说三百两,就是三两银子我也不给,免得污了名誉。”先辈俞廷举,就是用这样一身铮铮铁骨,书写了一位不畏强权、正直清廉的学者形象。

  俞廷举的故居位于一园村,他归隐后卜居于此。其宅地前面是一拢水田,娃声齐鸣,祥和而宁静。东西两方环山相抱,放眼望去,绿树成荫。我们跟随居住在此地的堂哥沿着修建的水泥路穿过农田,走过石子小路,来到大宅前。这应该是一栋两排并行大宅院,正前方有一个拱起的门庭,延伸进去的是一条小小的石子路。斑泊的墙壁,满是青苔的小径,青灰色的瓦砾,无不彰显着岁月轻轻流过的痕迹。进入庭院里,梁上牡丹绽放、瑞气呈祥,庭前柱子相环、窗台暗花交绘,院子里错落的堆放着青石台阶、石敦以及假山、鱼缸,似乎都在诉说着先辈廷举公修身养性的安怡,不争富贵、不逐名利的淡泊宁静。庭院的角落里还静静的躺着只石鼎,据说这便是廷举公的长子当毅,自幼承受名师习武,身高七尺,魁梧英俊,勇猛超群,能双手举起这近两百斤的石鼎。在嘉庆己未年考取科进士,与祖焯公先后六十年祖孙同登科第,传为佳话的故事。

  环视着庭院中的一切,不觉间涌起颇多思绪。庭院年久失修,院落已有些破败,杂草丛生,心中惋惜不已。更有甚者,紧挨院落一半而新建钢筋水泥楼房,两相比较,更让故居显得残败不堪。顿时心生无限悲凉,据说最初的宅园:广厦鳞趾栉比,马头高墙,并有八景亭台楼阁俱全,四时名花清香,碧桃满屋,大雅堂中亲朋卧松轩,潜心著书万卷,南薰馆江诗友,学稼斋而农人问桑麻。而当时的宅园,据族人说因为太平天国时,洪秀全因南王冯云山在全州受伤而亡,怀恨在心而屠城,最后特意返回,找到隐居林中的廷举公的宅园,一把火烧毁。如今我们所看到这座宅园,又是后来晚清时期为纪念先辈而重新修建的。我翻遍众书想找寻当年洪秀全烧毁故居的理由,却终无从考究。心想着历经如此之多苍桑而保留下来的故居,到我辈时却不懂珍惜,这一砖一瓦都见证着岁月的流转,一石一木都彰显着先辈的胸怀,而这一切却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变得厚重起来,先辈的那一份才品兼优、淡泊从容,在拜金主义唯重的今昔,是否还能提醒我们一份更多的思考呢?

  岁月静守,草木更替。刚入夏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回首仿佛已是隔世。我们走出庭院,路口处是一口方井,据说这是当年廷举公每日清心洗涮的地方,如今也随着家家户户安装的自来水龙头而荒弃。可井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仿佛一瞬间将所有的凡尘俗垢都清洗得干干净净。透过井眼我似乎也看见,一代“粤西才子”用他的刚正不阿、廉洁勤政、博怀胸襟,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留下一个不阿上司、淡泊宁静、安怡从容的背影,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境遇里去探究、去追寻、去思索.......

  

责任编辑:祁桂平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