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为什么要追念章彦文(悼念章彦文专辑)

发布于:2015-08-19 15:5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韩华林

  章彦文,江苏省沭阳县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沭阳县文学研究会会长。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小说作品170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找回阳光》、《不爱也罢》、《会走的村庄》、《温柔的逼供》,杂文集《边缘声音》、随笔集《疑似爱情》,长篇小说《泥泞》等,作品获“中国当代小说奖”、中山图书奖、全国首届小小说优秀文集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一等奖、首届全国大众散文奖一等奖、2009中国百篇散文奖……

  当然,这是百度里的章彦文。这些文字,只是用近似于图表的方式,向不熟悉章彦文的人描绘了他的一个侧影,一个轮廓。但与我们长期接触的章彦文,远远不够丰满,不够生动,甚至因为描述方式的过于笼统、片面,在某些方面还不够真实。作为沭阳县、宿迁市一位独具特色和个性,在许多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终其一生致力打造文学王国的自觉创作型作家,我们还需要以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尤其是在章彦文先生刚刚离去的这段时间里,更需要还原一些真实,消除一些毫无意义的争议,包括,纠正一些别人以误导、甚至强加的形式转移到他名下的一些错误观点,谨以一名普遍文人的身份,向本土文学的鼓噪者、推动者、终身守望者章彦文先生,表示既符合主观又符合客观的尊重。

  作为一个真正的文人,他一直行进在沭阳这片土地上——

  很少有人如章彦文先生这样毕生醉心于读写活动。他不但鞭笞自己多年如一日地读不同国家、不同类型的书,以此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尽可能补充自己的文学创作营养,还以几近歇斯底里的姿态力劝他人也努力读书、努力创作,甚至经常把自己认为必读的书目一一列举出来,希望别人能认真对待他的意见。在一个县级城市,一个很难走出名家、大家的小小文学圈里,这种不保守、现身说法的精神无疑是非常可贵的。这也是他多年从事新闻报道和杂文、评论、小说等创作的经验之谈。这种精神,让我们想起已故的农民哲学家郭祖祥先生、毕生从事标点符号研究的仲伟芸先生。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尽管最终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遗憾,但沭阳文学的天空仍然留下了他们匆匆掠过的一抹亮痕。在此一并祈愿他们,安好。

  很少有人像章彦文先生这样在文学创作队伍中积极发挥粘合剂作用。他从来就是沭阳县一个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激活沭阳文学创作氛围、搭建文学交流平台、衔接老中青各阶层文学创作团体、促进与周边地区的文学交流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付出了极大精力,并且,也取得了诸多成效。他始终以义不容辞的姿态跻身于老、中、青各年龄段的创作队伍中,并以手抄、刻印、油印、铅印、网媒等多种形式,极尽自己所能不断搭建新的平台,在不同时间段先后影响带动了多支文学创作队伍。可以想像,如果没有章彦文的反复折腾,这些年沭阳文坛该有多冷清。在他身体严重不适、我们前往探望之后不久的一天,他在网上与我交流时,言词中流露出了对自己小说创作的不满,往更深一层想,也就是他在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时,对未能在小说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深表遗憾,并感到焦急。我中肯地说:在沭阳,你的小说创作达到何种高度并非关键,你所作出的更重要的贡献,是在你多年的组织和推动下,本地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而且相当一部分作者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他停顿了一下,然后发回一个握手的表情。

  很少有人像章彦文先生这样迎着无数争议在文学的田地上孤独前行。早期撰写杂文抨击贪腐现象,受到对号入座者敌视,把他当作不合时宜的不安定分子;撰写文学评论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观点又频频受到身边意见相左的人反对;组织创作队伍突围文学洼地,最终却发现冲锋的阵容与他嘹亮的号角有时并不一致。他急于在这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凭着自己满腔的文学热情快速打造一片文学新天地,重建一个能与理想状态相匹配至少能稍稍与奋斗目标接近一点的文学王国。即使是自己与自己,也在反复较量着。比如在文学创作导向方向,他也一再修正自己的方向和观点:在作品的出路上,文学作品理应以成功发表作为被公众认可的标志,但如果全部追求发表,完全按照编辑的思维去创作,那么文学的新气象又在哪里呢?在各种体裁的优劣上,文学作品的形式理应多样化,齐头并进,但后期之所以主攻小说,又因为自己通过实践感知到,这种体裁最能深入反映生活,小说才是文学家族中的佼佼者;在创作手法的使用上,文学创作当然要进行必要的虚构,但虚构之后的散文究竟还算不算散文,写实性强的小说还算不算是小说?也许虚构应成为小说的特权……遗憾的是,他的许多有价值的纠结最终被各种或明或暗的人际纷争淹没,没有迸发出他所希望看到的火花。他的周围从来不乏追随者和崇拜者,缺乏的是真正以文学交流为目的,关注他的文学观点的人。

  很少有人像章彦文先生这样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的一生就像一块顽铁我行我素,只不过这是一块被文学深度磁化后的顽铁,始终以自己的文学魅力维护着强大的磁场,围绕他发生的文学事件从来不曾中断,与文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关联的人际纷争也同样未曾停息。在孰是孰非已经完全失去意义的今天,我们需要注意到他的一个突出的优点:章彦文先生是从不喜欢掩饰、伪装自己的。他对感觉与自己投缘的人一见如故,畅所欲言;对自己认为应该远离甚至有必要抨击的人,则无论在何种场合、以任何形式,都要表达自己的不满。这种鲜明、率真的个性特征,与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个人无关,与他具体观点、做法的对与错也毫不相干,不伪装本身,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优点,这种个性,足以让投机者、媚俗者汗颜。与章彦文先生接触二十年,未发现他私下痛骂甚至诋毁某人,然后当面时再极力讨好、说许多肉麻的话希望得到某种施舍的例子。撇开一切是与非,如此鲜明的个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数年前的一天,一批文友在北京路一家饭店共同饮酒。酒酣耳热之际,有人谈论起沭阳纵横,谈论起花乡文坛,和一些陈年旧事。我一边举杯向章彦文先生敬酒,一边感叹二十年前那个年代非常文学,其中沭阳纵横上有一篇不足千字的小文章,其实就是写你的。他奇怪地问是哪一篇,我说,是乞丐,写一个衣衫褴褛、坦荡得只剩下一双脚板的乞丐。他在脑海中迅速搜索着类似的信息,然后兴奋地说,有点印象,有点印象。结果,那天晚上桌上的人醉了大半。现在我正在键盘上敲打的,是与章彦文先生认识二十年来,专门为他而写的第二篇文章。之所以要这么做,只因为文学圈本来就无关名利、无关媚俗、无关一切人际纷争。倘若在他生前,对其百般巴结逢迎、试图以桃换李,而不能从文人的角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则会违背章彦文先生的意愿和个性。章彦文先生是喜欢率真的,尽管他生前接触的一些人和事,可能有时并不如他想像得那么率真。

  章彦文先生是一位文人,他以毕生精力兑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始终努力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文坛地位,他在极度矛盾的状态下时刻鞭笞自己和他人读书写作,他同时也以无遮无掩的喜怒哀乐给大家留下了真实的一面,完全值得我们以文人的方式予以追念,和给予必要的敬重。

  一个生动的、真实的、具体的、为沭阳文学坚守一生的章彦文,是如此满怀文学理想和创作激情,他以飞蛾扑火的勇气誓为本土文学守望终生,时刻在忧患和争议中砥砺前行。他的读写活动,在沭阳文学界形成了独特的章彦文现象,他所鼓与呼的岁月也将成为沭阳文学史上的不可复制的章彦文时代。2015年7月19日,赞同或反对他的人,共同迎来了沭阳文坛的寂寞。

  

责任编辑:池墨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