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今朝逻辑下,不觉恋语文

发布于:2025-04-03 08:4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沁筱寒
  有位数学教授说:数学是一种语言。既如此,政治、历史、地理亦是一种语言,物理、化学、生物亦是一种语言,音乐、美术亦是一种语言,语文、英语就更是一种语言。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用具体学科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去和这个世界神交。
 
  那么,我们如何用语文的视角去理解这个世界,去和这个世界神交呢?王勃有诗云:“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我则言:今朝逻辑下,不觉恋语文。
 
  首先,语文是一场长跑,我们最需要做的是静心思考。譬如读李白,我们可以思考“入世”与“出世”之内涵。陶渊明选择避世,却有一颗入世之心。他并非不关心国计民生,只是无力改变他所在世界的黑暗,只好“不得志,独行其道”。而李白则积极入世,却有一颗出世之心,故而看淡社会的规则与皇权的捆绑。他只想更好地做自己,为了实现自我的更高价值,他可以千方百计给权贵、公主、贵妃乃至皇帝写各种阿谀诗文。倘若他如杜甫般抱着儒家心态,那么当他去做奔走权门之事时必定人格分裂。但若抱着道家心态,就根本不关心皇家正朔、朝廷忠奸为何人,他只觉那些让他不得不去阿谀之人,皆是他通往理想之路的道具。李白心里没有强烈的忠君观念,他的天不是皇帝而是自己。而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于我们而言亦有现实意义。在思考“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关系之时,我们在语文的世界里找到了最终的归属感。
 
  其次,“语文靠的是积累”这句话对吗?不尽然。高考语文考察的并非积累的多少,而乃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譬如陶渊明消极避世背后的底层逻辑与李白积极入世背后的底层逻辑,是需要我们去理解分析的。真正的语文第一名,绝非积累第一名,更非背诵第一名,而乃分析第一名。所谓分析,是结合文本分析,是脑子里有一张知识地图,该地图有着清晰简洁的框架,知识之间又有着紧密的关联,绝非零散得毫无章法的。譬如《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和邢岫烟的“浓淡由他冰雪中”,看似都吟咏了“淡”,实则底层逻辑不同。前者因强调了“淡极”而好似立人设,后者则因“浓淡由他”而比前者另具一份超凡脱俗。《红楼梦》中还有贾母的“可见天下事总难十全”和林黛玉的“事若求全何所乐”两种心境背后的底层逻辑的相较。“难十全”是客观接受,“若求全”却因是主观接受而层次更高。具体文本具体分析。积累要建立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倘若建立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令一个人的语文出类拔萃。
 
  最后,语文成绩和一个人的大脑成熟度相关。当一个人历史的知识储备越丰富,政治的辩证思维越条理化,英语的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运用得越炉火纯青,数学的逻辑思维越强,甚至在各科的知识角度越丰富之后,语文成绩也会越好。因为这些思维、能力原就是学好语文所必备的。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石,又是一切学科运用程度的具体显化,故而学生和学霸的区别乃在于语文成绩。
 
  被命名为语文的学科承载了我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温柔的,是共情的。它似乎模糊了正确与否的边界,似乎不会对它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给予苛刻的评价,实则不然。语文的本质是逻辑。愿知语文、好语文、乐语文之人,都能逻辑为先,体会知识点在脑海里星罗棋布然后连缀成网最终有一瞬间通了的感觉……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