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夕阳下的八五七厂

发布于:2025-09-01 09:5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纳兰诗韵
  在种满法国梧桐的林荫小道上,那锈红的梧桐叶层层叠叠,宛如一张厚厚的地毯,每一步踏上去,都似有轻盈的跳跃感,仿佛能听见时光在脚下回响。废弃岗亭、青苔石阶、斑驳的办公楼静默伫立,迎送着偶尔来往的游客,把感慨或者叹息收录进梧桐小径最深处,化成杂草野花、阳光空气,守护那一段热血、艰辛的青春岁月。这就是八五七厂,完成国家核工业生产历史使命后,与大山一同沉寂,成为四川江油群山中三线建设的一处遗址。
 
  我第一次知道八五七厂,来自一位女领导。她的父母是八五七厂的高工,她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钢工作,然后与同样是八五七厂在长钢工作的子弟结婚成家。他们夫妻优秀、恩爱,均是企业高管。直到八五七厂破产后,才听到她偶尔只言片语:弟弟妹妹出去“闯荡”、父母定居成都了。或许出于保密的习惯,他们从不谈论八五七厂、父母工作等。印象最深刻的,妻子心中所想,丈夫总能第一时间感知,二人配合默契,引得一众小年轻艳羡不已,纷纷称他们是神仙眷侣。
 
  第二次走进八五七厂,是陪父母重走八五七。
 
  二0二三年五一节,我陪父母到养马峡游玩,返程路上,我特意问父亲:“想不想到八五七厂去看一看?”
 
  父亲兴致勃勃的说:“去、去!我还在八五七厂工作过几个月呢!”
 
  “啊?我咋不知道!”我睁大了眼睛,八卦之火熊熊燃烧。
 
  “这有啥子说的嘛?!”父亲迟疑片刻释然道:“那时候年轻,被派到这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还怕回不到长钢,一个劲儿地央求领导调回去呢……”父亲语气和缓,眼神中透着一丝怀念。
 
  “你看,我们机修车间就在那儿……”父亲指着大道左侧垒起的红砖平房惊喜道。
 
  我驱车右拐下坡驶进八五七生活区。迎面的红砖青瓦,黄窗锈框,空置的“百货商店”……
 
  时光仿佛在这里按下了暂停键,一下子回到了八十年代。这是典型的老三线企业生活区建筑风格,弥漫着三线子弟熟悉的厂区味道。
 
  生活区很安静。蓝球场上,二三位父亲带着孩子练投篮;中心花台上,四五位老人坐着闲聊或沉思。父母下车后走到花台旁,父亲寒暄几句便与其中一位老人热聊起来。
 
  他头戴鸭舌帽,气质儒雅,衣服整洁,双手拄拐端坐,睁着昏黄浑浊的双眼,专注地倾听后,然后用不太灵便的口齿,操着普通话说道:孩子们都出去了……老家也没人……走不动了,留下来……
 
  父亲的四川话立刻神奇的转频成“川普”,两位互不相识的耄耋老人大声说着话。我和母亲则静静望着前边四层楼的“子弟校”。在空无一人的走廊上,曾装着多少厂子弟的欢声笑语和无忧无虑的童年啊?!
 
  随手拍了一段视频发朋友圈,没想到引来了许多网友的共鸣。网友沧澜映晴天留言道:她是八五七的子弟,父母是第一批到八五七厂工作的,曾住二号楼,一九九一年离厂定居中坝……小时候经常到“百货商店”购物,前天还回去了一次,看到朋友圈特别亲切……掩饰不住的眷恋之情迎面扑来。
 
  第三次走进八五七,是二0二五年六月江油作协小说组采风活动,我们参观了文化园“闲散堂”以及生产旧址。如今的八五七厂,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逐渐走上了文旅发展之路。这里的夏天气候宜人,植被丰富,宛如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是避暑的绝佳之地。许多空置的房间迎来了避暑的“候鸟”,生活区里的人明显多了起来,热闹的氛围渐渐回来了。
 
  喜欢文学的“鸟儿”们大都热爱自然山水。牛放、蒋雪峰、孟文治老师先后在此有了“栖息”之地。我们参观那天,孟文治老师出门不闭户,对院子里欢快摇着尾巴的爱犬叮嘱道:”我出门了,你要守好家门哦!”小黄狗若有所思地盯着主人,便一动不动地蹲守在篱笆门前。
 
  曲终人散,该和八五七说再见了。落日的余晖如一层金色的薄纱,给梧桐树镀上点点碎金,路上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居民散步。这块三线建设的土地,人来人往,承载有太多莫名的情感。有人离开、有人坚守、有人怀念、有人在谋求发展……他们以各自的方式铭记那段岁月。其实,从来没有人真正离开它,那群人、那段经历、无数个日子,都被他、他们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反复擦拭、回味。
 
  唯有记住,才能永生。相信八五七的故事,还将续写不一样的篇章。咱们拭目以待吧!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