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在《松花江传》与《长白山志》中触摸吉林魂脉

发布于:2025-10-21 09:1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代明红
  在《松花江传》与《长白山志》中触摸吉林魂脉在吉林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其文化基因中有着两道极为醒目且奔腾不息的脉动:一道是长白山巅那终年不化的皑皑积雪,一道是松花江里昼夜不息、奔腾不息的水流。当我怀着敬仰与期待之情,缓缓合上郑世峰先生倾尽心血撰写的《松花江传》以及张福有先生精心编纂的《长白山志》,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这两部厚如城砖、沉甸甸的著作,宛如白山松水的具象化身,将吉林大地漫长而悠远的前世今生,凝结成了一片片可触碰、可感知的文明切片,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吉林的灵魂与脉络。
 
  一
 
  松花江:流动的文明史诗《松花江传》那深蓝色的封面,宛如深邃的夜空,又似松花江深不见底的江水,封面上烫金的江水波纹在灯光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让人不禁想起查干湖冬捕时,冰面下那暗涌着生命力的活水,仿佛能听见鱼儿在冰层下欢快游动的声响。这部历时十年光阴,凝聚着作者无数心血与汗水的百万字巨著,以水文变迁为清晰的脉络经络,以人文演进为丰富的血肉纹理,巧妙地把一条江的传记升华成了整个东北的文明史,其格局之宏大,视野之开阔,令人叹为观止。书中记载的“粟末水”古称,如同一把开启历史大门的钥匙,让我在吉林市龙潭山遗址那布满岁月痕迹的青铜时代陶片上,仿佛真的触摸到了当年肃慎人撒向江心的第一网渔获,那鱼儿挣扎的温度似乎穿越时空,传递到了我的指尖,让我感受到了远古时期吉林大地先民们的生活气息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者在第二十三章描述1935年丰满水电站建设时,那细致入微的笔触,将工人们用铁钎凿穿玄武岩层的艰难场景,与江畔雾凇凝结的奇妙物理过程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奇妙的互文效果。当读到“每寸混凝土里都冻结着劳工的体温”这样饱含深情与悲悯的语句时,窗外的松花江恰逢解冻之时,冰排撞击着江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那声音仿佛与八十年前劳工们艰辛劳动时的号子声遥相呼应,穿越时空,交织在一起,让我心中涌起阵阵酸楚与震撼。这种时空交叠的阅读体验,如同魔法一般,让《吉林市志》中原本冰冷、生硬的工程数据,瞬间有了血泪的温度,变得鲜活而有生命力,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书中收录的1960年水文记录:松花江流域二十三个监测站同时出现超历史水位,洪水如脱缰的野马,肆虐地漫过扶余古城墙的瞬间,恰与江边某位老人日记里“祖传的桦皮船漂过自家房梁”这样充满悲怆与无奈的私人记忆,形成了一种史诗性的对话。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的完美交织,如同织布机上的经线与纬线,紧密交织,使河流不再是冰冷的地理概念,而成为承载着无数人集体记忆的液态史书,每一滴水都蕴含着故事,每一段水流都承载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二
 
  长白山:凝固的地质诗篇如果说《松花江传》是一首奔腾不息、充满活力的流动史诗,那么《长白山志》则是一部沉稳庄重、内涵深厚的凝固绝句。这部重达3.5公斤的志书,拿在手中,便能感受到它那厚重的分量,翻开书页,铜版纸上的火山锥剖面图清晰得能让人看见每层火山灰的细腻纹路,仿佛能触摸到长白山那雄伟壮丽的火山地貌。
 
  编者团队凭借卫星遥感数据,精准地还原出公元946年“千年大喷发”时火山碎屑流的轨迹,那激烈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我在长白山西坡的炭化木林里,仿佛真的触摸到了书中所描述的“瞬间被高温定格在奔跑姿态的鹿群”,那悲怆的场景,让人不禁为大自然的威力而震撼,也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感慨。志书第三卷的植物图谱,堪称一场视觉盛宴,那精美的图片,丰富的内容,让人目不暇接。牛皮杜鹃的花期被精确到海拔每升高100米推迟1.2天,这种科研式的浪漫,让我在露水河林业局的标本馆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那些压制在台纸上的标本,虽然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色彩,但叶脉里还保持着《长白山植物物候观测记录》中描述的“五月下旬特有的嫩绿”,仿佛在诉说着长白山植物的生长故事与自然规律。当护林员老周对照志书,辨认出罕见的瓶尔小草时,纸上的学术考证瞬间化作林间晨雾般可触可感的知识呼吸,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与自然的奥妙。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志书对冰雪的艺术化处理:将长白山年积雪日数变化曲线,与朝鲜王朝《北征日记》中使臣们记录的风雪困途并置,用现代气象数据注释《安图县志》里“七月飞霜”的记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如同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长白山的暴风雪不再是单纯的气象现象,而是成为了文化记忆的结晶形态,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让后世之人能够通过这些文字与记录,感受到长白山冰雪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
 
  合上这两部承载着吉林大地历史与文化的大书,我站在吉林大桥上,远眺着松花江水载着长白山的山影,奔向远方的天际。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吉林文化地理》中“山水塑魂”的真谛——长白山给予吉林风骨,那雄伟的山峦,坚韧的岩石,是吉林大地不屈的脊梁;松花江赋予吉林气韵,那奔腾的江水,灵动的波纹,是吉林大地生命的血脉。这两部用脚步丈量、用生命书写的著作,早已超越了普通地方志的范畴,成为解码东北文明的双重密钥,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吉林大地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之门。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松花江面,将江水染成志书插图中那最美的橙红色时,书页间的文字仿佛化作了满江的碎金,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照亮着吉林大地的精神星空,指引着我们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不断前行,追寻着属于我们的未来与希望。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