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虞姬沟上那座桥

发布于:2008-11-12 11:5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王玉卫

 

 

小的时候,记得母亲经常会带我们兄妹们走亲戚,亲戚当中我最不爱去的就是三姨家了,只所以不愿去,就是因为怕过虞姬沟上的那座木板桥,提起那座“独木桥”,仿佛就在昨天……  

三姨家住在沭阳盐集镇虞姬沟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个地地道道的虞姬故乡人。七十年代中叶,三姨父在当地有一个叫做“房圩”的地方任供销社主任,计划经济时代的三姨家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我们家由于人多劳少,母亲又常年多病,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好在三姨家还没有用那种“大富大贵”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这个穷亲戚,倾情济助,使我们家度过了那艰难的岁月。那时候,我们七口之家的衣食基本上全靠三姨家“进口”。  

母亲每次去三姨家走亲戚,总少不了把表哥、表姐穿过的旧衣裳拿回来,经过缝缝补补后给我们穿直到我们穿着三姨家的“二手”衣服上学时,我才真正明白母亲那时好走亲戚,但又不得不走亲戚的原因。可是去三姨家的路要趟过两河一沟”(河、沭河、虞姬沟),隔河渡水十分难走,可怜天下父母心,为我们子女的成长,母亲寒暑易节,始终如一,不知走过了多少崎岖之路,不知倾注多少心血和汗水。俗话说:隔河十里远,到三姨家明明直线不到十五公里的路程,通过我们娘几个徒步来回去就需两天多时间。记得有一次母亲又带我们去三姨家走亲戚了,我当时我不禁犯怵,说什么也不愿去,不想却叫母亲给痛打了一顿:“落你一个孩子在家谁来照顾你,才多大点人就知道吃苦,这还在哪里……”经过母亲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直到让我口中吐出“坚决不怕过木桥”;最后才违心地与母亲一道,踏上“北上”通往三姨家的坎坷之路,我们经过沂、沭河都是乘坐木舟,荡荡悠悠的,不仅没有感到累,相反觉得挺舒心。可快到了虞姬沟时,我的意志又薄弱了,心里不禁砰砰直跳,“又要开始走那让人心颤的木桥了,”我心里不禁嘀咕,问母亲还有其它路可走么,母亲摇摇头,“只有这条路可走,走别路你十天还不到。”到了桥南岸,我老远就看见了那坐数十根木桩破水而出,擎着近二十多米长的木桥身,风烛残年,巍然地横卧在十米之高的河面上,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像荡秋千似的,南来北往的花农们肩挑担子,走在木桥上,行走自如,陌生的咋走上面则大惊小叫。一不小心就有落水的危险,过桥人必须“一次性”单人行走,当时我就亲自目睹了一 “络腮胡”青年蹒跚地行走时, “扑通”一声栽进了河里的惊魂场面,待那个“络腮胡”求生的本能爬上对岸时,受前车之,我又一次打起了“退堂鼓”……母亲俨然是女排教练陈忠和,循循善诱开导,给我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讲述过桥技巧、如何缓解心里压力等。开始轮到我们娘儿几个过桥了,母亲到底习惯了,轻松自如地、稳稳地过了桥对岸,轮到我时,不知是母亲的思想工作到位还是我的幸运,我当时也不知哪来这股劲,一脚踏上了这惊心动魄的木板桥,什么都没想,慢慢地、努力地向前走着,当离对岸还有三分之一时却慌神了,母亲在对岸不时地鼓励我,“乖孩子不怕,脚走中间,眼睛平视对岸,千万不往下看,不要蹲倒,两手摆开……”不知怎的我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这一关,一头扑进了母的怀抱……没有重演“络腮胡”“落汤鸡”的“悲剧”……  

长大了以后,我走上工作岗位,踏遍祖国大江南北,走过不少国内知名的、巍峨雄伟的大桥,都未曾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唯独对虞姬沟上的那座木板桥却永记心中,挥之不去。如今,它早已不复存在,早已被现代文明、造型别致石拱桥所代替,但在我人生记忆深处,它犹如母爱那样永远不会忘记,是她教我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去闯骇浪,如何去面对挫折,如何去磨练意志,引领我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面对现实生活、摔打自我的本领,也正是有了昔日刻骨铭心阅历,才使得我在人生旅途上走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坎坷。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