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告别青春文学:“80后作家”群像

发布于:2013-09-14 19:5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张玥

  时势造英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周嘉宁、颜歌、张怡微等一批作家借着“青春文学”的热潮成为了文坛新宠。年少成名,几乎成为了“80 后作家”共同的命运。

  然而,随着当年的读者告别青春期,成长小说连同这些少年作家的名字被一同扫进了记忆的角落,成为了青春回忆的一部分。正如采访中周嘉宁所说,“外界看待我们,仍然始终是十几岁时候的样子。现在人们会觉得‘80 后’已经不行了,没有耐心看了”。

  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作家们如今在做什么?他们的文学创作处于怎样的状态?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采访了几位作家。

  ■张玥

  张怡微:和谐底下的艰辛

  作为 2003 年第6届“新概念”的一等奖获得者,她所受到的关注远不如从前。即便没赶上成名的潮热,她也踩上了青春文学出书热的尾巴。

  2006 年,张怡微出了散文集《怅然年华》、短篇小说集《青春禁忌游戏》,而后作品接连问世,如《梦·醒》《下一站,西单》《时光,请等一等》等中长篇小说,并于 2012 年创作了长篇小说《你所不知道的夜晚》,获得当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新人奖提名。

  有评论说,出生于 1987 年的张怡微,作品中却有少年老成的范儿。相较其他同龄作家,张怡微接触社会的程度更深,说到作家与人相处的问题,她说:“人家已经很怕你乱写些什么了,如果你这人再不好相处,那就很惨了。”

  张怡微喜欢类似“三言二拍”这样的世情小说。“我喜欢那种复杂的、不知滋味的东西。日本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东西,比如《东京物语》”。她喜欢观察日常生活中微妙的不和谐瞬间,“你知道,婚礼并不都是喜庆的,葬礼也会有笑点。所有你看起来的和谐和团圆,底下都有非常非常辛苦、艰辛的东西。”

  在短篇小说集《时光,请你等一等》中,每个故事都或多或少地有着这样灰色的生活基调,但却不悲伤。在每一篇的结尾主人公都会露出无所谓的样子让生活继续下去。这种情绪的过渡和对抗,正是她所关注的家长里短中体现的顽强生命力。

  在新作《你所不知道的夜晚》中,张怡微关注的是父辈、祖辈自 1949 年以后随着工人新村的建成在上海扎根的故事。为此,她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咨询工作。

  郭敬明:成名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在电影《小时代》宣传的当口,郭敬明很忙。经纪人说他飞在台北、上海、北京和法国之间,每个地方都只有落脚的时间。

  约访期间,因为他和团队在法国工作,一段时间里失去了联系,回国后经纪人第一时间保证了采访,并在截稿当夜如约发回了郭敬明回复的邮件采访。虽然忙,却懂得与媒体打交道的诚信和规范。

  关于写作,在郭敬明这里显得比其他作家轻松。在同龄作家苦心孤诣地寻求突破时,郭敬明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主题玄幻加青春,并以此构建出了一个商业文学帝国。他认为小说的意义在于“阅读的乐趣”,而自己的成功正是基于“擅长讲故事”。

  自 2004 年起,作为第一位畅销作家,郭敬明先后创办了刊物《岛》与《最小说》,并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数度跃居“中国作家富豪榜”首位,目前开始涉足影视创作。忙碌的同时,他保持着凌晨写作的习惯。在商人、导演、作家的几重身份中,他说“作家是我的本心”。

  对话

  记者 :写《幻城》那年你20岁,成名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郭敬明 :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

  记者:现在的你怎么评价20岁时的作品?

  郭敬明 :就像所有十几岁的青少年一样,对未来有梦想,有冲劲,也有迷茫。现在再看那时候的自己,感觉就像人们回头去读十几岁时记的日记,会感觉到那时候的青涩,但也觉得那种青涩是坦诚的,是动人的。

  张悦然:告别“形容词文学”

  2004 年~2006 年,张悦然接连创作了《葵花走失在 1890》《樱桃之远》《红鞋》《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誓鸟》等多部长短篇小说,拥有大量“粉丝”,其名字也频现媒体。

  回看20岁出头的作品,她觉得自己和同龄人当时确实是在用极端而单纯的情感构造着自己和读者的“理想国”。“这些梦,你信了,读者也信了。现在的我,不信了,也就不造了”。

  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张悦然本想用《葵花走失在 1890》作为封笔之作,从此投入新的生活。没想到这本书销量很好,她迅速被推进了出版的快车道。“我当时去过好多地方,但又好像都没有去过”。人群内外,张悦然的生活被切割成了截然相反的两部分:一边是在新加坡孤身读书的冷清,另一边是国内签售人山人海的热闹。在她看来,那是自己状态最差的一段时间,甚至无法继续在新加坡的学习,回济南家中休养了1个月。

  现在的张悦然将创作的目标锁定在了现实生活本身。在最新的长篇小说中,她花了大量时间搜集和调查关于父辈、祖辈的生活细节。“你会发现和上一代人进行比较,是确认自己的一个方式。我相信之后还是会出来更多跟上一代人有关的作品。因为这确实是一个参照,找到他们就找到了我们”。

  对于“80后作家”这一群体她用“形容词文学”加以总结。“我们动词萎缩得很厉害,所以我们的小说缺少了行动,更多的是一种特别空虚的描述。”她认为大量形容词的出现,源于“80 后”所处时代物欲的爆发。“形容词文学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很主观,第二是风格可能会变得非常繁复、华丽。其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风格,当然我们现在也在抛弃和改变它”。

  周嘉宁:30岁才是写作的起点

  对周嘉宁的采访安排在上海市安福路的一家咖啡馆,这是周嘉宁选的地方,从前很长一段时间,她也喜欢在咖啡馆中写作。现在周嘉宁大部分时间在家读书、翻译、写作,抽空去练练瑜伽,很少参加群体活动。

  15 年前,作为连续两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周嘉宁的名字开始为人所熟悉。但与其他声名渐起的同龄作家相比,她始终显得比较低调。

  她高产。自 2001 年起,当时 19 岁的周嘉宁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流浪歌手的情人》《杜撰记》以及长篇小说《夏天在倒塌》《往南方岁月去》《天空晴朗晴朗》等 9 本书。2008 年后,周嘉宁和张悦然一同打造主题书《鲤》,自那时起没有新书问世。

  长久以来,属于周嘉宁的标签都是“成长小说”。在豆瓣小组中,书迷们总结喜欢她的理由,大多是“她笔下描写的青春,真实细微,也会迷,也会疼,但还是不放弃真正青春的感觉”。

  从进入大学到研究生毕业,她处在一段稳定的感情生活中,不用“亲自”和人打交道,“虽然说已经成年很久了,但是确实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未成年的状态。对世界的理解,包括处理事情的方式,都是一种青春期的方式”。而那些小说的写作,完全是出于自发的写作冲动,她说是“胡乱编、胡乱摸索”。

  这几年来,周嘉宁的写作风格脱离了早期的轻盈,朝着暗、沉的方向不断深入下去。现在的她也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写作风格:中性,冷酷,抛弃心理描写,专注于对话和动作。站在30岁的起点,她觉得这个年纪,写作才刚刚开始。在正常的文学背景下,此时一个作家才应该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原载《外滩画报》)

责任编辑:忽然花开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