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坝上行

发布于:2025-09-04 09:54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如影随行
  (上)
 
  坝上草原,即乌兰布统大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西南部,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乌兰布统为蒙语,汉语的意思为红色的坛形山,实指大、小红山,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乌兰布统景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3′—117°16′,北纬42°23′—42°29′,距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经棚镇120公里,距北京、承德、赤峰的距离分别为450、260、300公里。东与红山子乡毗邻;南与河北省围场接壤;西、北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和克旗浩来呼热乡交界,交通便利。
 
  乌兰布统景区自然旅游资源以草原、湖泊、沙地、湿地、林地为主,以林木花卉、野生动物为辅,而且大多保存完好;人文旅游资源以蒙古民族风情、古战场遗址遗迹、特色旅游商品为主,以蒙古文化、特色饮食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和产业观光旅游的载体。《还珠格格》《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古装和现代影视剧在这里拍摄。
 
  我们此行的第三站就是这里。也没像导游说的那样艰苦。水果、早点可能贵点,但还都能吃得上。说是来这里两个晚上住在镇上同一家酒店,可能是这个旅店接待的旅客还没离开,我们只能到乡下过夜。
 
  天还真有点凉,无奈我们几个人室外掼蛋时把旅店的晾在外面的浴巾裹在身上。看到同行的另外两个家庭发在群里的照片,我们也呆不住了。天空的火烧云是那么漂亮,火烧云下的妻更漂亮。
 
  第二天上午,我们一起追梦坝上草原。门前是手环。进门右转,一个个草原特色项目在这里等你。喂鹿、射箭、骑马、滑草等一个个项目在等你。妻带着我的大徒弟一起买了鹿粮喂鹿。因头天在车上吃李子吃到了虫子,比虫子高一级的动物也不敢近身。怪不得师傅有难时就要逃跑。
 
  我、妻和二师兄一起玩的射箭,每人十支箭。二师兄射的有板有眼,打靶命中率最高。我有劲,射的最远。妻就射着玩呢。
 
  在骑马环节,我们分道扬镳。妻和二师兄坐骆驼车,我骑马。排队骑马的人真多。十来分钟时间,我骑上了马。为安全起见,马有人牵着,每个牵马人牵着两匹马。跟我一起骑马的是个男孩,十来岁,来自河南。当我问起怎么一个人时,他说家人骑马走了。他在马上,比我还从容。他告诉我他骑过马。我第一次骑马。他单独行动家人放心。我离开妻的视线时,她不放心。我比不上他。
 
  我们大多人乘着小火车回到了门口,往左面观大型表演——逐梦坝上草原。10:30,表演正式开始。整场表演分三个乐章:天山脚下/游牧礼赞/追梦草原。
 
  天山脚下——广袤的草原,奔腾点野马,长长的套马杆,一只又一只的野马被驯服。马与人一样,或俯或仰,或长嘶或短鸣,给了我们最崇高的敬意。驰骋的骏马,英武的少年,美丽的姑娘,一对又一对的伴侣在草原的怀抱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游牧部落在形成,他们有了自己的蒙古包,有了自己的首领。他们日出而牧,日落而息。
 
  游牧礼赞——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一群又一群的动物在牧民的或牵引或驱赶下走了过来,有羊群、马群、骆驼群……像是盛大的阅兵式,接受观众的检阅。印象中的骆驼体态笨拙,但我们群看到的跟马差不了多少,在人们的胯下驰骋。
 
  蒙古式摔跤、飞马捡哈达、骑马射箭等节目不时引来观众的欢呼、尖叫……
 
  或许是因为草场,或许是因为女人,或许是因为信仰……伴随激昂的鼓乐,一场鏖战正在进行,轮番厮杀,尸横遍野,血染沙场。有的与战马一同毙命,有的人死马在,像是心爱的伴侣,迟迟不愿离开……在斗争中生存,在磨练中成长,英雄的蒙古族人一直走到了今天。
 
  追梦草原——在一场隆重的蒙古族婚礼后,推上来是丰富多彩的马术表演:倒骑马上、马上倒立、横承马身、马上跨越、策马奔腾、侧挂倒立、马背横卧、马头倒立、马头绕脖、单臂托马、双马站立、马背直立、马身绕身、藏身双马等穿梭表演,不时引来观众的响声和呐喊声,双马三人叠立、三马六人叠罗汉把马术表演活动推向了高潮。
 
  同行的王姐说:“就这场表演,我们就不虚此行。”
 
  在全体表演人员致谢后,大家依依不舍的离开坝上,回旅店用午餐。
 
(下)
 
  我们是下午穿越塞罕坝的。
 
  我们一行四十几个人,乘坐10辆越野车深入草原深处。越野车有7座的,大多是5坐的。我、妻、小丽还有我的大徒弟一辆车。我们坐在主车上,起步时该车排在第7位,行进中通过对讲机要求排5、6车让位时,我问大徒弟为什么?她一脸茫然。“是为了所有车有更好的语音收听效果。”我告诉她。
 
  车队队长兼驾驶员边开车边和我们讲进入草原的注意事项、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第一站——百花坡。就是路边的一片野花,各种各样的花,大多叫不出名字的。这些花不能摘,摘一朵处罚500元。这让我想起当初在泰国,在太平洋边的一泡尿,直接罚款2000泰铢,当时折合人民币500元。一朵花等于一泡尿。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之我是不敢折。但这里可以放心的尿,甚至可以拉。草原上没有卫生间,有的是草丛,有的是树林,男左女右,可尽情享用。
 
  喜欢打卡的驴友们或躺,或卧,让自己和野花亲密接触,有的甚至脱掉了衬衫,就用纱巾简单的遮一遮。
 
  第二站——嘛呢堆(藏语)。草原上石头堆成的东西通常称为‌敖包‌(蒙古语意为“堆子”),是蒙古族用于祭祀和路标的标志性石堆。队长要求大家手持石块,男人绕着敖包左三圈、右三圈。女人则相反。又一个男左女右。然后双手合十,祈求儿女金榜题名、婚姻美满、平安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然后把石块放在敖包上面。我寻了一块较大的石块,左三圈、右三圈,愿妻身体健康、万事顺意,最后虔诚的把石块放在敖包上面。我想,来这里的人每天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不变的追求。石块会越堆越高,这里未来会有许多石堆。
 
  第三站——知青林。要想方便一下,男左女右。接下来是采蘑菇。我们细心的树林里的草丛里寻仙找蘑菇,偶尔会发现一两个。这一难怪,每天都有那么多车拉着那么多人来这里采蘑菇,长出的蘑菇远远不够采的,当然会越来越少,某一天会绝迹。
 
  ‌塞罕坝的故事‌是一部三代人用60年时光将荒漠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史,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世纪初,塞罕坝因过度开垦沦为黄沙漫天的荒漠,沙尘直逼北京。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青年响应国家号召,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启治沙造林征程。‌‌面对零下40℃严寒、贫瘠石质山地等极端条件,发明高寒地区机械栽植技术,在沙地上种活第一棵落叶松。起初成活率3%不到,1964年‘马蹄坑大会战’种植516亩落叶松,成活率超90%,奠定生态逆转基石。‌‌
 
  ‌首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举家迁往坝上,住窝棚、饮雪水,临终嘱托骨灰撒入林海;‘六女上坝’青年放弃城市生活,用青春守护树苗。‌‌80后、90后‘林三代’攻克石质山地造林难题,采用容器苗保墒、近自然混交林培育等技术,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2%,林场总面积达140万亩。‌‌
 
  三代人的绿色接力,以‘艰苦创业’为核心,融合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等价值取向,被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2017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
 
  第四站——白桦林。白桦林很少有单株,被被称为家庭树,有代表夫妻的二人世界,有独生子女的三口港湾,有当年躲过计划生育、偷偷育女生儿的多口之家……
 
  第五站——草原舞。也是此行的最后一站。蓝天白云下,乌兰布统大草原上,穿上蒙古族的服饰,伴随着节奏欢快的舞曲,我们跳起了草原舞。累了旁边还有烤土豆、老粉肠,渴了有马奶、酥油茶……
 
  “塞罕坝,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这里,欢迎您再次光临……”当车队队长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时,我们才发现我们的驾驶员换了。
 
  晚餐后的篝火晚会同样会让你难忘。9点08分,来自全国各地的五位幸运旅客点燃篝火的时候,在场的大多数人加入了舞蹈行列,起初是双手搭肩,边跳边逆时针行走,后来人多了,带头的顺时针边跳边走,并且右手搭肩,左手与对面来的人相互击掌。不分男女,不分年龄,整个舞场成为欢乐的海洋。两支舞曲过后,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干脆就在原地跳起了广场舞,有时候大家会一起拉手、举手一起冲向篝火。火花在地上炸裂,烟花在空中绽放,整个会场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记得当中还跳了《海草舞》,随着悠悠的节奏,大家仿佛在海水里摇弋……
 
  当第五支曲子结束时,主持人宣布篝火晚会结束,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夜里睡得很香。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