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那年那天(一)

发布于:2025-10-28 09:2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刘明纲
 
  1986年的芒种刚过了几天,天气就热得要命。昨天学校下通知从今天起放假3天,让学生勤工俭学。换句话说就是让我们回家到麦地里捡拾废弃的麦穗并把加工好的麦子交给学校,指标是每人3斤。
 
  早上起来,照例先赶了家里的十几只小鹅去村前的小路上转了一圈。这是父母安排给我的雷打不动的美差。路边的柳树已经郁郁葱葱,各种鸟儿在树上竞相展示婉转的歌喉。早上的空气格外清新,让人觉得清爽透气。道路两侧的小草刚发出嫩嫩的小芽,上面挂着无数晶莹的露珠。小鹅们伸长了脖子贪婪地啃食着,不一会就一个个腆起大肚子走得越来越慢了。我想尽快去干正事,所以用力挥动着手中的树枝驱赶着它们回家。突然发现路上盘着一条小蛇,我用树枝戳戳它,它竟然还对树枝发起反击。我抡起树枝将它打得动不了了。左右望了望,附近没有小伙伴在活动。本来像这样有趣的事是要叫大家一起来热闹一番的。但是今天有任务,还是算了吧。赶紧回家草草吃了点饭,叫着弟弟挎了筐子出门。
 
  在往村前地里走的时候,我心里开始盘算:是去自己家的地里捡呢,还是去别人家地里捡?要是去别人家地里捡,自己家的肯定也会被别的孩子捡去。我和弟弟决定先去自己家的地里检。到了靠近公路的那块地,里面已经被光顾过了。顺着田垄走了一会,基本没有收获。于是我俩又去了自己家的另一块地。这次感觉选择是正确的,地里散落着不少运送时落下的麦穗。我俩赶紧手忙脚乱地捡拾起来,不到一个小时,筐里就已经沉甸甸的,挎着太累了。于是我们干脆把筐放下,等捡拾满两大把就堆成一堆放在田垄上,最后再挎着筐子收集起来。太阳越升越高,我俩早已汗流浃背。纵然远处杨柳依依,头顶各种各样的鸟的叫声也很好听,布谷鸟也声声叫着从头顶飞过。但那时是无心欣赏这样的美景的。远远望去,地里好多学生都在弯着腰捡着。这时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去下水库啦!”这一声吆喝不要紧,地里好几个学生齐声附和:“走啊!”我和弟弟也没迟疑,立即动身了。
 
  所谓的水库其实就是一个平时蓄水的池塘,距离我家的地很近。里面的水经常浑浊不堪,但里面竟然还有成群的小鱼。对于我们这一群孩子们来说这里是不可或缺的宝地。大家到了以后将筐子放在树下集中在一块,纷纷脱了衣服跳进池塘里。会游泳的在深水区炫耀自己的本事,不会游的只能趴在池塘边浅水里学狗刨。大家嘻嘻哈哈,玩得很起劲。这时大路上有两个骑自行车的老师模样的人停下了,他们停好车子走近池塘边,严厉地说:“都到这边来!你们是哪个学校的?”我们一看,两人中竟然还有个女的,于是老老实实待在水里谁也不敢站起来,更不敢答话。也许他们看到我们不像他们学校的学生,那个男的对女的低声说了句什么,就转身走了。我们也感到兴致索然,而且担心碰到自己学校的老师,大家赶紧上岸回家。
 
  刚离开池塘不远,弟弟忽然在路边发现了一棵杏树苗。他叫了一声,“哥,快看,杏树!”我俩惊喜地蹲下来仔细辨认。最后得出一致结论:这确实是一棵杏树苗。我让弟弟在原地看着,别让其他孩子占了去。自己在路边的沟里找了一块塑料纸,把塑料纸弯沉成凹形用手捏住,然后去池塘舀了水浇到杏树苗上。由于这样的设备漏水严重,来回跑了十余次才把杏树苗根边的土浇湿。我用树枝仔细从树苗四周挖土,最后树苗部分形成一座孤岛。用手将土攥了攥,以免分散。小心地放在筐子一端,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我俩小心翼翼地栽上杏树苗,又折了几根杨树枝插在四周为它遮阴。这项工作算是完美告一段落。而这时母亲也喊我们吃饭了。吃饭时,父母对我俩捡麦穗的收获很满意。说这些麦穗完成学校的任务基本够了,不够的话用仓里的添上。看这天好像要下雨,下午去地里找补玉米苗吧。
 
  吃过午饭,父母就带着我和弟弟出发了。到了地里,先把两棵或者更多玉米苗挤在一起的拔出多余的来,每个穴里只留一棵。然后找到缺苗的地方,用铲子挖一个窝,把玉米苗栽到里面。由于暂时不用浇水,这项工作进行得很快。刚干了不久,天空就开始下起大雨。“太好了!”母亲喊了一声。对于农民而言,没有比干旱时节来一场大雨更好的礼物了。我们都带了雨衣,所以冒雨继续移栽。父母告诉我们,用这种方式移栽的玉米苗第二天见了太阳也不会萎靡不振,能迅速投入生长。所以即使脚下满是泥泞,浑身都是泥水,还有些腰酸腿痛,但心里觉得完成了这么重要的一件任务,还是很高兴的。回头看到整齐的苗子,仿佛看到了丰收的美景。
 
  晚上回到家,大家都疲惫不堪。母亲给我们做了可口的饭菜,还给我和弟弟每人煮了一个咸鸡蛋。这时妹妹在一边不乐意了,于是我和弟弟用刀将鸡蛋切开,大家分了一起吃。
 
  吃过晚饭,我躺在炕上听着窗外雨打树叶的声音,感觉今天收获很多,很充实。但还是惦记捡来的麦子能不能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要不明天还是继续去捡吧。这样想着,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