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邵家帮船

发布于:2008-04-11 16:01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金矿

      

                                        

我们白马湖的水面面积虽然不大,据记载平常水域只有二十八万亩,在江苏湖泊中还没有耀眼的位置,只能是个小弟弟。我的外婆家在白马湖东北,童年父亲就把我们带到这里安家,而故乡的祖母家又在离白马湖西岸十多里地的岔河集镇,湖的北半部东西较宽,接近二十华里,俗话说隔河千里远,何况这宽阔的湖面。早年交通不发达,湖东水西难来难往,没有船根本无法到达对岸。到故乡的来来去去是我童年思维的难题。那风雨飘摇的小船,在水上要漂流一天,到天黑才能摸到岔河的石桥边。这就是我童年记忆中的故乡之旅。

那种小船连舱内及黄板(用黄桐油油涂的板,可以防水渗透)上只能坐十几个人,连凳子都没有,只好都滩坐在油光的黄板上,雨天或冬天,船客都绻缩地挤在船舱里。那时候人们把这唯一的交通客船叫帮船。我也不理解这个“帮”字究竟是什么含义,大概是帮忙的意思吧。在我最初印象中,帮船的主人是两位姓邵的中老年夫妇,他们比我父亲略长几岁,是岔河街镇东滩人。和我的大伯父家是不远的邻居世交,我称他们为邵大爷邵大妈。

听父亲说,他们夫妻俩已在水上飘了三十年,抗战期间,这条帮船还是共产党的地下交通工具,岔河是敌后老淮宝的根据地,是淮宝县政府所在地,县委干部到湖东是随叫随到,经常都是星夜兼行,湖东滨湖、林集区的文件都是他们夫妻俩传送的。父亲讲他们当年吃那种苦根本谈不到报酬,只知道把党交给的革命任务胜利完成就无上光荣。这就是老区人民的淳朴情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算是我最早接受的家乡革命思想的熏陶。

我记得一次印象比较深,当时才十岁,在乘船前先得跑近二十里旱路,到新河头。因为尚已年迈的祖母很想念我,一定要父亲把我带去,正逢学校放几天假。出脚时我很高兴,天没亮我和父亲就动了身,以前去我还小,跑旱路总是坐在父亲的肩头,而这一次我也长大了,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于是就充硬汉子满有信心上了路,再说父亲肩头还有近百斤的担子,是把收下来的黄豆挑到集上卖换一点油盐酱醋。那知还没有到目的地就感觉累了,母亲替我做的新鞋子,穿在脚上不舒服,脚上已经磨上了泡。父亲只好慢慢等着我,好容易到了船口,正好赶上了开船时间。桥板很狭窄,我胆小,邵大爷把我抱上了船。当时船价只收一客两毛钱,那黄豆也不要打货票,我是不够高度。再说他们家也对我们特别友好。刚上船,邵大妈就把他们准备午餐干粮的麦面饼拿一个给我。生害怕我肚子饿了。

开船了,一开始要沿着湖岸行几里路,邵大妈在船上掌舵,邵大爷上岸拉纤,我父亲是勤快人,也跟着上岸帮着带劲。轻轻的小船经两个人拉着,行得很轻快,船头响起呼呼的水声。没有一会儿工夫,船就要进入宽阔的湖面。两位纤夫又只好上了船。还好在离岸不久平风平浪,邵大爷拉起了那打满补丁的帆,开始朗着旁风缓缓前行着,原来在船舱里休息的几个干部模样的人都纷纷爬出来坐在黄板上观看湖光水色。很有新鲜感,显得洋洋自得。

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突然间一大片黑云压来,湖面便不再平静,两位船主赶紧落下帆,并嘱咐大家不要坐在船边注意安全,一定要船动人不动,人可不能跟着晃。船儿在忽左忽右地摇晃着。邵大爷和邵大娘每人拿一把长篙在船两边抵着,尽量让船保持平衡,天啦真是好惊险。这时本来还闲情逸致的干部都吓的变了脸色,一位打着羊角辫的小女干部几乎吓得哭了起来。就在很紧张的时候,船主两位夫妇把船支离了港道,开进了满是蒿草的浅滩。浅滩的水只有二三尺深,意味着即使是人掉下水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得感谢这两位老船工,才有惊无险。大概劲风刮了半个小时,终于小了。于是两位老船工又划桨的划桨撑篙的撑篙顶着逆风艰难地前行。船进入浔河口后,父亲又上岸配合邵大爷拉纤,直到天快黑才朦胧地看到故乡岔河的小石桥。

就是这次惊险之旅,船上的那几位干部身份的人还直夸,到底是水乡的孩子,遇到险情一点也不害怕。其实是他们过奖我了,我当时年龄还小,用一句俗话说是还在梦鼓里,还没有那种危险的恐惧感,还不知道害怕,并不知道生命是那么十分地珍贵。所以也就不象大人们那种谈险色变了。

从那次以后再回故乡乘小帮船就没有再看到那两位慈祥的船主老人,大概他们也感觉自己老了,是他们的儿子儿媳接了班,到他们手中尽管还是被称为邵家帮船,但收入已归集体,所属的管理单位岔河木船社帮他们把船改制了一下,承载量大了一点,小两口还算继承了光荣的好传统,很有吃苦精神,那是我成人后,他们的帮船还是常规隔天一班地开着,两天一个来回。一年冬天我去岔河看望年迈的祖母,正逢天寒结薄冰封河,小夫妻是一路破冰过湖。解决了旅客被困的艰难。只是后来有了机帆船后,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交管站添置了一条十多吨的小客轮,每天可以往返。邵家帮船才算告别了白马湖的交通线。

多少年过去了,现在的交通便捷多了。我每每乘车再回故乡,总会油然地想起邵家两代人所坚持营运的小帮船,还不忘那次少年的历险。就那次为我坐船壮了胆,前几年在无锡太湖冲浪,身上还穿着救生衣,同行的青年男女们惊吓得不轻,唯我这老者神态自然,安之若素,就象毛泽东所说“胜似闲庭信步”,也许我的人生道路还得感谢那远去的“邵家帮船”。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