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今非昔比话改革

发布于:2008-09-10 22:0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张卫兵 张兆军

 

   

夕阳西下,夜色阑珊,华灯初放,流光溢彩。我站在都市的街头,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丽夜景,情不自禁地遐想连篇。我想起了童年的艰难岁月,还想起了那时的村庄夜景。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还是人民公社化,很多生活日用品都是凭票供应,物质生活非常匮乏。一到夜晚,整个村庄便笼罩在茫茫的夜色里,偶尔有人经过村庄,踢踏的脚步声便引来几声犬吠。家家户户都点起那亮如萤火般的洋油灯,一家人坐在灯下,或纳鞋底、或缝补衣衫,还有一些学生在这或明或暗的灯光下奋发读书。更有意思的是在农闲时,经常在夜晚看到有几个上了年纪的人围坐在这样昏暗的灯光下摸纸牌、搓麻将。时间长了,鼻孔里就吸入了许多黑漆漆的油烟灰,再经过一整夜的揉眼搓鼻,四个人的脸上都抹有油灰,一道黑、一道白,酷像个大花脸张飞,等到天明散场,相互一看都皮笑肉不笑地:“嘿嘿。”再重重地叹口气:“嗨!”然后转身离去。我父亲是教师,母亲是裁缝,相对而言,家境要宽裕一些,特意给我和姐姐们买了一盏当时一般人家都没有的玻璃罩灯。我们便每天晚上在这盏灯下读书、习字、做作业。就是这盏今天看来毫不起眼的洋油灯,在当时竟招来了不少小伙伴们的妒忌和羡慕呢!  

1978年的春天,世纪伟人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伟大方针。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就象是久旱的土地逢到了甘霖。靠劳动致富的光荣事迹象雨后春笋,层出不穷。1981年,我们村实行了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村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这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日子好了,有钱了,好多人家拆土屋,建起了砖瓦房,还有好几家通上了电呢!当然我家也是首批用上电的人家之一。就在我家电灯亮了的当晚,童年时的那些小伙伴都齐聚我家,唧唧喳喳地议论纷纷:一共就两根线,咋就能使一个梨型的玻璃泡发出这么强烈的光,把室内照的如此之亮呢?更有隔壁的王大娘问了一个今天想来非常好笑的问题:“你看这灯这么亮,每天大概要耗不少灯油吧!可是我怎么就没看出来灯油是从什么地方加进去的呢?”  

到了九十年代,沭阳县供电局在我镇改造并投运了35千伏变电所,大大提高了供电质量,使我们的虞姬故里——颜集镇基本上都通上了电。我们镇还借着“黄淮海开发”和省社教队在我们那里搞扶贫建设工程的东风,沿着虞姬沟的河道,一连建造了17座电力排灌站,彻底告别了用柴油或汽油作动力的防汛排涝、抗旱救灾的历史。我们村有的人家办起了面粉厂、米厂、饲料厂等电力加工厂。还有几家买了电视机。我记得那时正播放香港版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一到晚上,几家有电视机的院内就挤满了人,充满渴望而好奇的眼神紧紧盯着那小小荧屏。那老老少少齐聚一院看电视的场面今天想来是多么壮观和激动人心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迎来了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到来,“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国情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我们村也旧貌换新颜,出现了可喜的乡村美景,生产力的提高盛况空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家家户户都实现了电气化,还有的添置了电脑、卫星闭路电视。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开门八件事(原为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员了。在享受着电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更加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抚今追昔,我们应该感谢党的富民好政策和这一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世纪伟人邓小平;追昔抚今,我们应更加珍惜这美好幸福时光,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沿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沭阳县供电公司  张卫兵 张兆军  223600  

   

电话:0527-83518353 手机:13515173265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