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老物深情

发布于:2015-03-18 14:56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吟风弄墨

  前段时间,朋友在交谈中得知我喜欢老物件,欣然答应我,说他老家老宅里有一张旧式三抽桌,哪天有时间叫我一起回去看看,中意就送我了。我着实非常兴奋,这年头,这东西已不多见了,能有人主动送你,可见朋友情深。

  以前也寻到过一张闷户橱,因太过破旧,要使用就要大动作修补,更喜欢一个原汁原味的,而且它的前世今生完全不知,热情不高,清洗干净后就一直放在那。之后,有时,也会光顾旧货市场,总也难觅如意之物。于是心中期待着这会儿能有惊喜,一日闲暇之时,跟朋友一起回他老宅探看去了。的确惊喜,是一张带底仓的三屉抽屉桌,保护得非常完好,拿行内术语,包浆、品相上乘,心中惊喜不可言表,要不是开的轿车,没办法装下,也就直接拉回了。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这东西,故视其为珍贵之物,如此珍贵之物从朋友那拿来,又心有不忍,所以,就一直忍着,直到前几天朋友想起此事,才又开车拉回了,收拾杂物时,还寻得一盏煤油灯和一只锥针。

  于是,马不停蹄,一鼓作气擦拭一新,三件老物又重现昔日光彩了。偶有朋友进家,总会引过展示一番,伏案桌前,听得朋友夸赞之词,真有那份“来书十读,不忍释手,真挚之情,溢于言表”之感觉。于是,每每进家或晚上,总会坐于桌前,看看书,写写字,仿佛找回了那久远的感觉。或干脆抚弄、凝视此物,犹如时光回转,又回到那久远的岁月。

  桌上的油灯和锥针,是我这个年纪且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非常熟悉的物件了,是那时的生活必需品,那时候农村没有电,家家用煤油灯照明,那小小的淡黄色的光亮,是黑暗中几乎唯一的光明。昏暗的煤油灯光下,一家人围桌吃饭,亲朋好友团坐拉家常,当然我等寒子自不敢浪费灯油,要灯下苦读,去追求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远梦。有时一阵风吹来,微弱的灯火忽闪忽闪,就要熄灭似的,得赶紧用手掌挡住风,灯火才重新亮堂起来。由于煤油灯会冒出浓浓的黑烟,在油灯下坐久了,两只鼻孔常熏得像黑炭一样。有时正做作业时,会听到“滋”的一声,一股臭焦味扑来,哦,原来是头发被灯火燎着了,白天学校里,经常见到学生额头头发少了一点,多是用功的孩子。我家境稍好,家里用的是带玻璃罩的罩子灯,情况要好许多,亮度高,抗风能力强,黑烟轻,但也经常被烫着额头或烧着头发,每逢这时,总会借故少玩一会,用手比划着,在墙上照个小兔子、小鸭子的影子,默不作声、自娱自乐,一旦听到外屋父母声音,立马收起笑脸,又俯身书本之中了。

  那时,除去写字用的田字格本,写作业用的本子多自己做,小的时候父母给做,大一些以后就自己动手了,先用锥针传透一小叠白纸,然后用针线缝起来,曰订本子,讲究一点的上下用两张牛皮纸做本皮。那锥针本是纳鞋底、做鞋、修补鞋子的必备工具,摇身也成学生用来订本子的工具了,当父母给订起一个新本子,或自己订起一个新本子时,脸上都会泛起天真的笑,高兴之情现在想起来都是甜甜的。

  最是钟情于面前这老桌子,原本担心与家中格调不相搭的,但清洗擦拭干净后,竟出奇地自然融入其间,使人不得不佩服民族精华之魅力,联想到现如今为了让位于新建筑而被残忍拆除的那些故旧老宅,真是痛心。但见那老桌子,虽历经沧桑岁月、颠沛碾转,确依旧合缝严密、坚固如初。其上经常接触的地方,油漆已经磨蚀几尽,露出光滑如肌、纹路清晰木质,那也非普通之木材了,那是岁月的痕迹、是沧桑的积淀,抚手在这如诗年轮之间,传递于心的是感慨和敬重,触碰其间的每一处磕碰、每一处瑕疵,仿佛都在叩击着一个个故事、一段段经历。她的尖角生硬早已不在,通体透出的是坚毅和慈祥,似知足安坐的老人、睁着清澈无染的眼睛注视着我们的老人。桌子上有两处明显修改的痕迹,一处是抽屉拉手,是后来换过的,原来安装拉手的孔洞还在,不过后换的也古色古香,要不是原来那孔洞,真认为是原配,一九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村里工作队尤如疯狂般,挨家挨户排查,破门而入,凡是金属器物,只要不是农具,一律收缴,什么铁锅、铜脸盆、做饭用的铁铲铁勺、柜子箱子桌子上的铜拉手、挂件,无一幸免。其他人家或有通融,或敢藏起来,待日后再装回,桌子的主人出身不好,本就被视若阶级敌人,能保人平安就不错了,万不敢做此,只好一切听天由命吧。另一处是前面的边条处,原本有一雕花的边条,现在雕花已不在了,只是锯过的痕迹犹存,但见当年其主人处境艰难,必需细心割除任何所谓“腐朽”的痕迹,以保全家人,平安度日,但修改的巧妙、精细又使人在惋惜的同时又为之庆幸,这更增添其沧桑、其厚重,她早已不再仅仅是一张老桌子,或已然成为一段历史了。

  我喜欢这老物件,并不是跟风现如今的古董热,那动辄上万、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几千万的古董岂是我等寒士所能及的?我喜欢这老物件,更钟情于她们身后那经历、那故事、那历史,通过他们回望、感悟那经历、那故事、那历史。有时间也希望自己能给后人留下点什么,或许就是眼前此等,通过他们身后的这些经历、这些故事、这些历史,让后人不忘“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让他们把先辈的那些苦难与浩劫当镜子、当警钟,变成智慧、变成财富,而使苦难与浩劫不再。倘若真正如此,岂不幸哉。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