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遥望古窑风云

发布于:2017-06-17 13:27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程白弟

  四五月里,春暖和风,天高云淡,我们好多文友一起,二次走进远离锦溪小镇,觉得偏僻农村的地方,祝家甸古窑址,眼前不是迷人景致,而是沉稳的土地上,看到一个个好大的砖块垒起的土窑,总会联想到一个远去的年代。曾经的曾经,这些古窑,为什么会落在处地,是谁最先发现这个地方,能有制砖瓦的泥土,这里到底有多少坎坷的故事,已经无法知晓。

  但有一点,想起这个地方。明确告知了我们,这个所谓神秘的古窑让人仰慕。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到这个地方来,不是玩的,而是每个家庭都想建造房屋,用一些柴草,换上一些砖瓦吧了。总觉得,来过此地的人们,一定是记得这地方那个时候的热闹场面。可以说没见过这样的土窑,或许很崇拜。那一个个火红的窑洞,烟窗冒着黑色烟,就像很大的土灶。那些日夜守在窑边的工人,艰辛的劳动,忙碌的身影,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劳动强度,没法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这些古窑群,就坐落在一条非常之宽阔的长白荡湖边。当我们走进了那么多古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不知有谁会想起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为人类建造心爱的房屋添砖加瓦,增添了多少值得记起怀旧和崇敬之情。此刻,我们站立在此地的心情,真切的去理解什么呢?这不是真诚中的仰慕,而是真挚中的赞叹,锦溪镇祝家甸村多少代人的奋斗和努力,为人类美好生活所创造的财富,永远留给后人不灭的记忆。

  然后,望着这么多座古窑,每一个土窑的不同格局,大小不一,却担当起一样责任。锦溪的制砖业约始于明初,以家庭作坊式的土窑为主,到清代发展到鼎盛阶段。古窑经过几个世纪,从辉煌年代到消亡生命,变成一个个驱壳,停留原地。虽说古窑不会说一句话,但能巍然矗立在这片土地,已经告诉了人们存在的价值。想必也是活着的生命,激情的燃烧着成长的岁月和生存的权力。

  古窑的建成,从当地的老人介绍说,明清时期的产物,也要归功于这一方的水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去创造充满活力的土窑制砖业。随着时代与岁月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与思绪跟着时代的变化,原始劳动的土窑慢慢的萧条了。古窑经历了几个世纪后,从年轻时的熊火燃烧,到壮年时的烈焰喷发,最后成老态龙钟的结局,留下的一只只空落的外壳,找不到那些曾经拥有的热闹场景和进出砖瓦劳动者的影子,一去不复返的消失了。

  古窑址、祝家甸、砖瓦片、长白荡,这是一片紧密相连的地方,每个座土窑的主人是谁,有多少劳动者出进在窑洞里。已经想不出来,他们灰不溜秋的身影,是怎样的一种神态感觉。窑与窑的距离相处的那么近,他们会不会在某些方面发生什么,交流过什么,技术、产品、质量,是不是形成一种默契和配合,还有一些什么样冲突行为。这都是一个没法解读的未知数。

  古窑群在锦溪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很多年的历史,没有被人们所遗忘。早就听到过人们的口头禅,传遍了大江南北,称为锦溪“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座窑”,便作为旅游宣传的口号时,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成群的古窑址是作为锦溪镇的一块招牌,坐落在淀山湖的西边,成就了锦溪镇旅游生命的活力,充满生机。古窑的价值才体现了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成果,创造了很多值得追忆的奇迹。

  每当参观的人群来到这里,都会有很多的疑问,还有更多的惊叹!这样的一个群落,这么多的古窑,为什么会允许他们建窑挖土制砖做瓦。难道是祝家甸人的独特魅力,现在看着这些沉淀的历史里,有过的事实,再也无法回味那个远去的过程。一座座古窑所承载的使命,为人类制造了那么多的遗物。砖瓦的累积,已经在千家万户的心中,根深蒂固难忘了那一段辛酸史。

  总觉得是想不明白,聪明的祝家甸人,建造土窑时,不知道他们是创造财富,还是为人类服务。可想而知,土窑的生产量并不高,那一道道的工序做下来,体力消耗多少能量无法估计。制砖瓦泥坯、凉晒、进坯窑内重叠,还要烧上几天几夜,掌握火候,担水爬上土窑顶浇灌进行冷却,降温后再出砖瓦,重复着的这样原始操作。那些吃苦的人们,真正付出什么,得到什么?根本没法想象那个时代的生活。

  如今,我们来观赏这些古窑时,凝望的眼神里,看到了什么?

  或许是认识了一代劳动者的艰辛生活和生命历程,或许了解到祝甸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或许是体现到这些土窑里担当着一个时期真正使命。我们踏着这片古窑址光滑的砖场上,曾经是他们已经流下辛勤的汗水和幸福的笑声,曾经在原地留下千百次的脚印子。已经深情地告诉了我们,这就是人们的精神支撑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为了家园的美好,去拚搏追随那个年代的产物。当一船船砖瓦载向远方时的骄傲和自豪,堆满了快乐的笑脸,是一种荣誉,又是一种满足。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