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丹阳行

发布于:2025-11-10 10:22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如影随行
  带着对语文的热爱,和全国各地语文爱好者齐聚齐梁故地、美丽丹阳,参加第八届“中语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
 
  其实我喜爱的是数学。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二年级,数学就没要老师教过。看例题,做练习,做习题,就会了。直到初中遇见了赵雪芹老师,高中遇见了卢玉浪老师,弃数从文,彻底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同行的是外国语学校的高校长,一见如故。小我几岁,阅历颇丰。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举手投足间,让人感动。就比如返程,我多了一个包,他硬是帮我从丹阳,提回到沭阳。
 
  收获友情的同时,更是收获了学识。上海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的精彩报告,从广度、厚度、角度、灵性(主持人把“灵性”说成“活度”)四个维度,告诉我们怎样去教语文。语文教师就是要让你的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语文。我想其它学科也是。
 
  大赛选手们过关斩将,一路走来,很是辛苦。听课人也不轻松。23号下午到25日上午,四个时段共十六节课。第一场最后一节给人眼前一亮,第二场起起伏伏,第三场三拖一,第四场4213(我心中的排序)。整个过程如一场大戏,从起初的发生、发展,渐入高潮,到最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我自以为不会做菜会吃菜,但在前两场结束专家点评后,却如入云里雾里。我怎么感觉到他们像是在和稀泥。本来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为何越整越整不明白。要知道这可是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代表的是中国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第三场结束后江苏王老师的点评,起初很是幽默。比如说“回忆鲁迅,鲁迅的回忆”(《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数了两节课的星星”(《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男选手话少事多,女选手话多事更多”。但到最后,却对第四节课大吹特吹起来。结果跟前两场如出一辙。
 
  老师忙于备课上课,新环境,新学生,还情有可原。点评者这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将复何“乃”(第三场第四节学生展示的誊抄作品无序、混乱、不美观,还把“及”写成了“乃”)。
 
  直到第四场结束,我们终于等来评课的曙光。汉朝的周亚夫将军是“真将军”,广东的冯善亮老师是“真评课”。冯老师谦虚的说:“真正的专家是一线老师。”“分歧是正常的,立足于学生的本质是相通的。”冯老师还给出了评课的三个维度。一、参与:学生参与数量多寡,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是知识认知,还是情感接受?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二、成就:学生学到了什么,文本理解程度,情感体验及产生的影响。三、幸福:学生的课堂幸福感,也包括被老师重视的程度。四条评课标准:一是核心焦点。看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二是阅读,看对文本理解是否有帮助,是否有提升;三是资源整合。看整合的资源是否有效果(包括学生自身资源);四是设计。看活动是否有层次?活动主体是谁?学生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
 
  按照冯老师这个标准,前三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云南昆明的毛由素老师的《昆明的雨》,从导入到层次设计,步步深入,学生主动参与,最有深度。毛老师不仅把文章“平白如话”的特点“讲”清楚,还通过链接时代背景,进而引出文章主旨——国难当头幸福生活更珍贵。能与之抗衡的是第四场最后一节青海李玉洁老师的《藤野先生》。设计角度新,整堂课围绕鲁迅“孤独感”的起起伏伏,梯度明显,水到渠成。单就第四场,江苏宿迁洪平老师的“军细柳的周亚夫”,从瓷罐上走下来,“活”起来(课更活),可PK《藤野先生》。最给人享受的是第四场的杨玥老师的《昆明的雨》,在美妙的轻音乐中,学生完成了美丽的书签。老师、课堂如昆明的雨一样,宁静、祥和。但这节课读书嫌少,文本理解深度不够。这就有了第四场的4231排序。
 
  眼镜是的丹阳一张名片。在报完到之后,我、高校长一起打车到了中国丹阳眼镜城。高校长一下子配了三副,顺着这个势头,我也配了副变色近视镜。
 
  问出租车司机,丹阳除了眼镜还有什么?“消热”(谐音),吴方言,听不明白。到最后才知道是放(错)了生硝的腌制肉,叫“肴肉”。晚上特地点了“肴肉锅盖面”,可味道一般。
 
  丹阳人热情。酒店,从服务员到清洁阿姨,见面就跟你问好。学校,从值班领导到老师学生,也是。
 
  丹阳,丹凤朝阳,我喜欢这儿。
 
  

责任编辑:胡玲玲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