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绿色的记忆

发布于:2009-12-05 20:18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鲍宜龙

《贤官镇志》记载,贤官镇解放前没有邮政局,只是每初五、一十逢集时由庙头邮政局来人到集市上收发邮件,此方法一直延续到解放。

  1949年冬,沭阳邮政局才在贤官设立了邮政所。当时是两个人,他们没有办公的地方,就在离贤官街较远的蒋园庄,现是蒋园村五组的一个土房子里。这房子是地主家留下的三间车屋,座北朝南,经过改造,东头一间住着一位老人,西头两间就是他们的办公兼宿舍。两位老人过世后,他们用一间住人值班,两间办公。别看他们人少,条件简陋,却肩负着全乡2万多人的邮政业务,还兼订《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淮海报》等党报党刊的收订工作。

  他们在这土屋里一干多少年。1954年投递实行“定人、定点、定线、定出班时间”。他们在这土屋里,徒步15里华里,一天一趟,到庙头接送邮包,然后又要分送到各村和机关单位。遇到保价、挂号邮件,他们还要亲投到户,平均日步行达五六十里,遇到到雨雪天,更是浑身汗水一脚泥,其工作量和条件多么艰苦。直到1959年,才结束徒步历史,使用自行车。

  我真正记得那个邮政所是五十年代底上小学时。那时有一条小路通过他们所前,我们上学、放学路过那里,会看到他们汗流夹背地从庙头背着报纸回来,或者是一脚泥巴地从村里送信归来。有时候遇到阴雨,他们如果在的活,都会招呼我进屋躲躲,那热情劲儿,叫我终身难忘。

  随着社会发展,他们开始拓展电话、广播等业务。1962年公社在通住集市的路北旁盖了几间房子,将邮政所搬去,不过当时还是与信用社一起办公。直到几年后,信用社迁走,贤官邮政所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办公用房,被人们称为贤官邮电所了。

  由于邮电所电话、电报业务逐渐增多,贤官邮电所的人员也多了起来。我们放学回家,路过那儿,都会站下来,听一听电话铃和电话员接电话的声音。我们最爱听被大人们称为葛大姐葛凤英的声音,她那轻言慢语地与客户对话声音到现在还记在我的脑海里。有一次好几天没见到她上班,后来听大人说,是一天下半夜,她接到一个外县客户电话,说家里人病重,要亲戚赶紧去。当时是双料黑月头,她为了不误客户的嘱托,喊醒一位同事看机,一时找不到手电筒,自己就凭着记忆,摸向那家,走到半路,被窜出的狗咬了一口,又摔了一跤。当那家人看到浑身是泥,又是血的葛大姐,站在他们面前时,感动得流下泪来。

  我与贤官邮电所打交道的是七八十年代。我在乡办企业工作,因为喜爱文学,就订了《人民文学》、《诗刊》等多份杂志,和向刊物投稿,就经常到邮电所去。认得的人更多了,有看总机的、外线员,还有投递员。

  当然我对投递员接触要多,也知道他们的甘苦。起先他们不管风风雨雨要到庙头去接邮包。晴天骑自行车,雨天步行,从不间断。后来改从扎下接包,每天往返近30公里,寒冬酷暑、阴雨无阻,从未听到他们叫苦喊累。后来我到乡政府任报道员,与投递员接触更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薜超,他不但工作不怕吃苦,积极性高,多年工作无差错,对人也非常热情,还多次受乡政府表彰,并入了党。记得有一次,为了送一封台湾来的“死信”,他牺牲了一个多星期的休息时间,跑了5个村,访问了百十人,才将信送到客户的手里。他的事迹被我写成新闻报道,被多家媒采用。

  改革开放,给邮政事业带来了飞跃发展。特别是1996年成立宿迁市后,贤官邮政局借此东风,迎来了春天,安装开通了程控电话,加上邮政储蓄业务量大增,当年改为贤官邮电支局。1998年邮政、电信分家各自成为独立单位。2001年邮政局与电信局一起由贤官街桥西搬迁到沭海路西,镇政府对面,盖起两层大楼。

  近年来,邮政事业更是日新月异,邮政人也更忙碌。他们不但要担负信件邮送,报刊征订、发行,还肩负着邮政储蓄和其它蕙农业务。特别是贤官邮政支局,笔者每天路过那里都是看到他们门前停放着许多来办理业务的人们。大家都高高兴兴而来,欢欢喜喜而去,说,如今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绿衣人的汗水浇灌分不开!

责任编辑:admin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