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来到忽然花开! 登录注册忘记密码

我的村庄(故乡)

发布于:2018-08-05 12:33  ┊ 阅读  ┊  人参与  ┊ 文 / 张敏磊

  这是一个在苏北最普通不过的村子了。

  从我记事起,这个村中男人及出生于此的女孩们大都是编苇席的,那些外来的媳妇们也有几个伶俐的学会了这门手艺,这是我的村庄除去土地而外最主要的营生手段。无论春夏还是秋冬,人们总是蜷缩在地上,翻飞着手中的苇篾,编成大小不同的苇席。因这门手艺留给这个村庄的印记就是男人们到了老年都是驼背的。这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不确定。因为年幼的我也见过外村的老人,很多也都是驼背的,可村里的人总觉得应该是这么个缘故。

  现在想来村里的苇席编织者是没有匠心的,可以说连一个也么有,因为大家编的花纹都是一个样,上一辈和下一辈的没变化,同辈的你我他编得也没有变化,这种传承是非常机械没有发展的传承。唯一有所区别的,就是因性格而展现出来的稍有不同,细致的人会把席子编得紧实点,粗旷点的人就编得疏松点,但在北方的农村里,细致的人是很少有的。

  那时大家的生活都算不上富裕,人们都还在为温饱而努力着,谁有心思去想花哨新巧的东西呢。尤其农村人更是讲究实际,苇席就是铺在床上睡觉的,上面编朵花什么的,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铺在床上睡觉嘛。编的人因着这个想法不愿去费这脑筋和力气,买的人也因着这原因不愿多花冤枉钱,所以我后来再想这个问题,觉得也不全是村里人脑子不灵活的缘故。

  但是也不能就因此完全否定了这种机械式的传承所带给后辈的不好的影响。人的思想被固化了,多数人形成了“事情就该是这样的”想法,直至今天我依然不觉得我们村里出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即使有许多人因读书或打工走出了村庄,但这不是创新,只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被推动的结果。

  我的村庄在附近的村庄里算是有着交通便利的优势的,一条省级公路从村中穿行而过。道路上的车流声让路边的村里人常年累月的经受着并早已习惯了。外来的人初到这里是很不习惯的,夜里无法安眠,刚要睡着,一个车灯的光影从窗中射进来,便刺着了闭着的眼睛,再刚要睡着,一声车鸣便将他完全惊醒了。但即便是这样,周边偏僻的村庄还是羡慕这里的,路好方便。为着这个缘由,村里的小伙子找老婆也是沾了点好处的。

  那又如何呢?在如今各地都发展经济的时候,我的村庄依然滞后着。有的村庄种大棚蔬菜,村里有几户便跟着种,因为没人领导,没有技术指导,没多久费心费力建成的大棚也就废弃了。看到别的村庄有人做板材,村里有几户也跟风一个接着一个开。开着开着便不行了,倒闭的倒闭,留存的也是苟延残喘的支撑着,都是一家人在起早贪黑的操持,终究没有一个形成像样的规模。借着交通的方便,路边的人有家开了超市,然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前后不到500米的地方,开出了5家超市。原本看着先开的那家赚了钱,但等到自己也开的时候,就赚不了那些钱了。这个原因是很简单的,顾客还是那点顾客,利润被分流到5个地方,这还是门好生意吗?我不知道乡间人的思维到底是怎样的,好像永远跟着别人的脚步走,走着走着把自己走死了,也把别人走死了。所以我的村庄至今没有一家像样的工厂,没有一样优于别处的特色,就连原来的编苇席的手艺,随着老辈的逝去也即将消失了。年轻的人连土地都不留恋了,更何况这门能让人驼背的手艺。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市场化的结果,编一条苇席,手快的人也需要一天,可是编好了,这条席子能够卖多少钱呢?它卖不到正常一个劳动力一天的工钱了。现在村里已经没有人编苇席了,因为粗犷的乡间也逐步爱上了精细的竹席。南方的竹席从手工已经变成了机械化生产,而苇席没有跟上,我不知道是因为上面说的机械性传承的思维造成的,还是竹子和芦苇的物理性质造成的。

  我的村庄唯一跟上的,就是有些钱的人认识到了圈地的好处。有几处靠路边的耕地已经被私人占有。若是真的能在上面建个像样的工厂,倒是不冤枉这些良田,它以另外的形式给农人带来希望,可是它上面什么也没产出,围墙只是把他圈进了某人的私有财产里,让它荒凉。

  靠路边的地方,还有三处的池塘被用山石填平了。原本就没几处可以见到水的村庄,越发见不到池塘了。芦苇是靠水而生的,若是没了池塘,芦苇生于何处呢?

  若是没了芦苇,谁还会记得,这是个曾经以苇席为生的村庄呢。我想起了芦苇发芽的景象,一根根嫩嫩的,慢慢长长,拔掉中间的苇心,小心的剥掉外面的一层,放在嘴巴里吹出最自然的声音;到了夏天,苇杆长得高高的,一根根直挺挺的站在河塘的周围,风一来,绿波一层一层向一个方向延伸。总有几个孩童拿着把菜刀,砍掉他们认为最粗最大的那根,按着苇节一节节切断,在每节中间的位置,轻轻的用刀削掉一块,小心翼翼的,绝不能伤着里面那层薄薄的膜,若是伤着了,便吹不响了,这是乡下孩子最特别的玩具,那吹出的声音是随心的,是童年的。

  我不想我的村庄毫无意义的沦丧掉,要是不能好好的跟着时代发展着,就请好好地保持原来的风貌和淳朴。

责任编辑:古岩 作者文集 作者声明
分享到: